陆宏
摘 要:近几年中考数学增强了应用性、开放性、探索性问题的开发,数学阅读题成了各地中考试题的必考题型,因此,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师应当重视的问题,而数学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却被很多学生和部分教师所忽视,学生在阅读题面前障碍感明显. 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关于提高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看法.
关键词:新课改;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方法
数学阅读是指围绕数学问题或相关材料,以数学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用数学的方法、观念来认知、理解、汲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习得活动. 数学阅读的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语言叙述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但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多被广大教师所忽视. 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关于提高这类解题能力的粗浅看法.
[?] 重视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
数学阅读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后的抽象概括能力、建模能力、决策判断能力,因而一直是近年来乃至今后全国各地中考命题的热点. 然而在一项调查研究中显示,有大约80%的学生认为阅读是语文和英语的事,数学只要听讲和做练习就行了,有50%的学生认为数学课本没有阅读的必要,该学的知识点教师在课堂上都会讲到;有70%的学生解题不是先看题目条件,而是先看要求什么;有80%多的学生看到数学文字阅读类的题目不管难不难就会有畏惧感. 这些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平时缺乏对学生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充分利用数学课本这一阅读平台
苏科版的数学课本是在教材编委专家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因此,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对书本的阅读意识. 对于概念、定理不能简单的背诵,要逐句、逐字的推敲、剖析,会进行语言和符号互译,直到弄懂其真正含义. 要让学生养成读书时动手、动眼、动脑时多种器官合成运作的习惯. 另外,要与其他相近的概念加以比较、区分、总结、归纳,加深理解,整体把握. 这样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阅读,能够真正使学生把所学内容变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2. 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某样东西产生了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 许多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应用题教学中,由教师读题学生大都可以理解题意;可是一到让学生独立完成时,往往错误不断. 这也说明了没有阅读能力的培养,有些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多么的缺乏.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放手”,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题意、解决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数学阅读兴趣.
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贯穿于我们整个的教学过程中. 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养成多看、多想、多交流、多归纳的好习惯,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和解题能力.
[?] 加强阅读方法指导
数学阅读不同于普通的文本阅读,一般文本阅读的目的重在理解文意,阅读过程可以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而数学阅读却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理解的精准性和细致性. 数学阅读过程应当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含了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以及阅读材料的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它还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 所以,数学阅读需要有方法和技巧,而很多学生在这方面是欠缺的.
1. 对新定义、新定理不能一遍过,要反复仔细阅读,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 对于公式、法则要理顺思路,分清步骤. 例如,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时,要让学生推敲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条件:①含有两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 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时,要求学生边读边理解某些关键词“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同时将几何问题转换成几何图形,用几何语言直观理解表达公理.
2. 阅读过程应指导学生读与写相结合. 如在阅读时遇到重要的或一时难以理解的概念、公式或是其中的一些字词,可以做一些具体的记号,以示注意,碰到一些遗忘的或不理解的概念要有自己去查书或与其他学生合作谈论的习惯. 在教材编写中,有些推理的理由、证明的过程会省略,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自觉地在省略的地方批注出理由、思考省略的证明过程. 在一些应用题的分析过程中,要学会画示意图或列表等分析方法,让学生平时就养成读书时动手、动脑、动口的好习惯.
3. 引导学生掌握分层阅读方法. 要求学生能在全面把握文字的同时,把整体分成部分,然后逐一解答所提出的问题. 如在学习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题:“小明和小亮沿400 m的环形跑道跑步,他们从某处同时出发,如果同向而行,那么经过200 s小明追上小亮;如果背向而行,那么经过40 s两人相遇. 求两人的跑步速度.”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要求学生在阅读后理清题目讲了几种情况,一是“如果同向而行,那么经过200 s小明追上小亮”,二是“如果背向而行,那么经过40 s两人相遇”,然后分别根据每种情况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 要增强学生的建模意识. 数学阅读往往需要把日常生活的语言“翻译”成数学语言,要能够用数学语言(数学概念、数学符号)把问题的内容清晰、简洁地表示出来. 用一句数学术语来说,就是要学会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建立起“数学模型”,这是解决数学应用类问题的关键性步骤.
例如,我们在复习时有这样一道题:某宾馆客房部有60个房间供游客居住,当每个房间的定价为每天200元时,房间可以住满. 当每个房间每天的定价每增加10元时,就会有一个房间空闲. 对有游客入住的房间,宾馆需对每个房间每天支出20元的各种费用. 设每个房间每天的定价增加x元,求当每个房间的定价为每天多少元时,客房部每天的利润最大?最大是多少?
笔者针对这个试题作了一个解答情况统计,结果显示,我校九年级(3)班、(4)班共80名学生中有50名学生不能正确解答本题,在这50名学生中,有20名学生在调查中表示“自己想到了用函数最值问题来解决,但是过程出现错误”,其余30名学生没有想到用函数方法. 对于正确解答出的学生,他们在回答“题中哪一段文字让你想到了函数最值问题?”这一问题时,有35名学生认为自己是通过题中最后一句话“当每个房间的定价为每天多少元时,客房部每天的利润最大?”想到了函数最值问题.
从上例的结果可以看出,很多时候对数量关系的分析是需要一定“敏感性”的,这种“敏感性”实质上就是数学上所说的“建模意识”. 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注意题中的关键词,选用恰当的数学模型,例如“大于……、不低于……、超过……”等联想到不等式;“选用哪种方案、设计一种方案”等联想到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等于……、恰好……”等联想到方程;“最多(少)、最大(小)”联想建立函数关系等.
[?] 培养自信心,消除心理障碍
自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 多数学生在遇到数学阅读题时,不管难不难就会产生畏惧心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解题的自信心. 很多学生看到文字较多的题目第一反应就是“难题”,在这种不正确的心理作用下,学生对题目的阅读处于一种消极状态,这时学生的大脑皮层没有真正地兴奋起来,对外部刺激不能快速反应,缺乏深度加工,不能调动更多的知识与能力模块,对问题只作一个被动的、表面的处理.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多创造自学并用学到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机会,多表扬,多鼓励,让他们多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有些问题可能读一两遍也找不到思路,要鼓励他们不要轻言放弃,用“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思想去开导他们,经过几次这样的挑战,让他们体会到挑战成功的喜悦,相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也会以自信的心态去对待.
[?] 注意平时积累经验
平时要注意积累生活经验并训练好学生对各种语言的理解和互译能力. 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图表等,它是数学思维和数学交流的工具. 数学阅读题中的实际问题都与现实生活贴近,但由于学生一直在校学习,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很少,造成了他们对生产、生活、科技及贸易等方面的知识相对缺乏,特别是农村的孩子,接触的面更小. 而许多领域的名词术语在我们的数学情境中很常见,如银行利率、汇率、燃油附加费、股票、打的起步价等等,如果学生连题目中设计的基本概念都没有搞清楚,就谈不上理解题意和解决问题了. 因此,需要我们让孩子们在平时多积累生活经验,通过阅读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关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社会,体会数学的价值.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越来越显示出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而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平时注意培养数学阅读习惯,积累生活经验,加强阅读方法指导,培养自信心.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充分利用自主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提高数学阅读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步伐,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