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四妮
【摘要】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同时也是学科中的重点. 从小学过渡到中学的阶段,在数学教材内容方面,初中数学教材很明显在小学教材知识体系上增加了难度,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很明顯感觉到吃力,甚至对数学产生厌烦和害怕的心理状态. 本文以分析影响初中学生数学成绩的原因为切入点,探讨改善这一现象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 初中数学;原因;对策思路
一、影响初中学生数学成绩原因分析
(一)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初中数学课程在小学数学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逻辑性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是有效进行初中数学教育的前提. 但许多学生在进入初中后,一味沿袭小学学习方法的模式,对老师的主动教育存在着强烈的依赖思想,在老师引领下被动学习. 主要体现在:学生对学习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 在老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习惯性地去“听讲”,遇到不懂的问题不去思考或请教老师和学生,对于初中数学课程的难度抱着一种懒散、厌学的态度去学习,数学成绩持续下降. 学生在数学成绩下降时,更是自暴自弃,形成学习的恶性循环.
(二)学生不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初中数学知识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上,前后学习内容联系紧密,学习过程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许多学生在进行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认为基础知识太过简单,不加重视,对所学知识体系存在“断片”的现象. 主要体现在:对已学的知识并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上,在学习后面逻辑性、科学性强的知识的过程中,因前面的基础知识不牢固,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就会难以理解学习内容,出现知识断层.
(三)沿袭小学数学方法的学习模式
对于小学数学基础差的学生来说,在小学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往往采取“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学习方法,这种不科学的学习模式沿袭到初中数学学习阶段,显然不适应初中数学教学结构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吃力,不能理解所学内容,更谈不上能够把握知识重点并完全吸收.
小学数学知识结构最大的特点是直观形象思维,而初中阶段的课程是直观教学内容向抽象逻辑能力过渡的过程. 许多初中学生在过渡阶段并没有转变直观学习的模式,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抽象的思维模式,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成绩的分化越来越大,很显然逻辑思维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较少,抽象发散性思维较弱的学生不仅对老师存在强烈的依赖心理,而且在学习中不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四)老师教学方式的落后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领者. 但许多老师并没有针对班级学生的自身情况制定一个有效的教学计划,仍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主要体现在:老师不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讲课内容根据书本的结构进行教学,不注重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
二、对策思路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因素之一. 老师要指导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方向,制订一个详细的计划安排,如:教师要具体指出下节课讲授知识的重点,引领学生开展有效的预习,要求学生在新知识预习之前有一个结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大纲,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抽象性思维,针对新的知识体系,教导学生用发散的思维模式对知识进行举一反三,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并掌握知识重点;课后复习计划也要纳入学生学习计划中,老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学生笔记、相关学习辅助资料和理解程度,帮助学生制订一个有效的学习计划.
(二)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提倡情感教学
1. 老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制定一套有效、合理的教学制度和创新教学模式,主要对策有:老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模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小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 以初中数学“平方差公式”为例:
对于平方差公式的学习,老师营造一个生活情境导入:班上要举办一场元旦晚会,需要购买一些零食,老师派小红去买橘子,价格为9.8元一斤,现在称出橘子10.2斤,老板还在算钱的时候,小红很快报出需要99.96元. 你们知道小红为什么算这么快吗?大家可以踊跃发言,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种情景的导入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具有意义的,老师在学生的发言中,要引领学生联系之前学习的知识体系考虑问题,通过学生的思维动向及时制止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维,将小红的思考过程直观地表达出来. 老师在解决问题时,要结合前面学的“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原理,明确指出“平方差”只是“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特殊形式,小红的计算方法是:9.8 × 10.2 = (10 - 0.2)(10 + 0.2) = 100 - 0.04 = 99.96, 并要求学生验证这一过程.
这种教学过程是通过学生的参与、老师的引导,使学生利用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强化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教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以达到教学效果.
2.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多建立在教学与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是培养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素之一,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是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重视的领域之一. 所以老师应该实施情感教学模式,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如同家一样的温暖,老师的魅力教学也是打开学生心灵的方式之一. 这些措施使学生更加愿意与老师主动交流学习,对数学学习也产生浓厚的兴趣.
初中数学知识结构体系决定了提高学生数学成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要求老师要以足够的耐心创新教学方法,指引学生在数学领域中取得成绩.
【参考文献】
[1]汪贤国.初中数学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实践研究[D].广州大学,2012.
[2]刘浩.农村初中生数学学业不良的成因分析与转化策略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