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导问式教学模式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2014-04-29 00:44金怡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年14期
关键词:有效策略数学

金怡

【摘要】 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灌输性强,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被动地听讲,被动地记笔记,其数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等都无法得到有效培养和提升,在这种缺少情感融入,缺乏情境创造的环境氛围下,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记忆的东西多,理解领悟的知识少,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压力,依然对一些题目百思不得其解,影响了教学效率. 本文谈谈导问式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导问式教学模式;数学;有效策略

导问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推动师生间互动,它在教师与学生间搭建起了沟通合作的桥梁,为师生情感交流开通了渠道,通过教师的引导与提问,学生能够精神高度集中,全身心投入到问题解答与知识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使整个数学教学课堂焕发着无限生机,带动了学生的数学课堂参与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将导问式教学模式运用在数学教学课堂.

一、“导问式”教学模式的含义与意义

导问式教学就是以导问为核心的教学活动模式,教师凭借设置一系列能够反应教学内容的问题,为学生创造出一种貌似真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身在其中在教师的引导、提问下主动去分析、理解、思考与探究的整个学习过程.

导问式教学模式下,体现的是师生之间一种和谐互助的关系,是一种思想互动、想法互换的关系. 在导问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引导者、激励者、疑难解析专家,学生则充当问题探究的合作者、实践学习任务的执行者、主动思考者. 导问式教学是在“问题”的有效驱动下,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主动进入主动探究状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兴趣、情趣的引导下主动思考,在辩解、分析中积极研究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领悟力.

因为在导问式教学模式下,学生所提供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独立思考,为了解决教师的问题、解除疑惑,更多的学生能够彼此交流、相互配合,在相互合作讨论中,他们都平等地进行学习、沟通与表达,能够增进学生间彼此的了解,同时也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形成和谐、互助、团结的环境氛围,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带来积极的地教学效果.

二、数学导问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1. 把握课前,做好导问准备

“导问式”教学体现出一定的目标性、内容性、目标性是指教师所设置的导问问题要能够呈现教学内容与过程,通过广泛联系、旁征博引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情境,在这个情境中不断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探究、交流合作并解决问题. 导问问题可以来自教师或学生,但是教师在此过程中必须担当主动引导者的身份,因此,教师在“导问式” 教学开始前,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参照课程内容、知识特点、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学生的认知能力及知识结构特征等来科学设问、引导.

例如:在学习“平面图形的认识”这一章节时,有关于三角形性质与功能的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对三角形的一些性质与特征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可以采用“导问式”教学模式. 教师事先准备好导问的问题,并明确引导方式以及实际操作过程,为课上导问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做好准备.

教师要明确“认识三角形”这一知识模块的重点和难点,将三角形的重要性质与特征以导问问题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教师要试着在课前将这些导问问题细致化、具体化,只有这样才能为导问教学做好准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设置导问问题. 根据三角形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大体准备好以下问题:

(1)三角形的特点.

(2)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特征.

(3)三角形内角和特点.

在明确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再决定应该怎样展开教学,事先规划好课堂欲将进行的每一步,只有这样才能为正式上课做好准备.

2. 动手操作,导问渗透

“导问式”教学模式运用在数学教学课堂,不应该是单纯的问题的铺设,而是要本着引导的原则,组织学生亲手操作、投身实践,经过实践动手操作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会更加深刻地领悟到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且伴随着教师的引导与讲解,学生能够自觉地进行探究,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针对“认识三角形”这一节,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操作过程:

第一步,手持一个三角形物体(可以是三角形纸片、三角板等),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通过眼观我手中的三角形,认为它有什么特点或特征?

学生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聚精会神地观察图形,说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如:三角形有三个角、有三条边、三条边首位顺次相接等,学生经过观察得出了一些相对浅显的结论.

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操作,让学生用刻度尺和量角器分别量出任意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和三个角的度数,提出问题:经过测量后,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在教师的操作指导与问题引导下得出丰富多彩的结论,一些学生说“三角形的三条边长不等”,另一些学生则肤浅地得出三角形的三角不等等,当教师看到学生尚未深入挖掘出根本答案时,可以做深层次的引导,直到学生得出全面、正确的回答.

3. 联系实际,科学引导

“导问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方式有很多种,具体的导问模式也丰富多彩,例如:简单的提问式、思辨式、研讨式等,为了使导问式教学体现出积极的意义,教师可以将其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来理解数学理论知识,再调动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达到理论与实际的双向结合、相互渗透,最终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章节时,当学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后,为了培养学生对方程组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师可以将实际问题引入其中,通过联系实际生活用导问式教学方法来加深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认识,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引导方式:同学们,你们已经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那么应该怎样将它运用于实际问题中呢?学生在听到了教师的问题后,思想会立刻进入思考状态,此时教师为学生设置以下实际应用问题.

习题:货车从A地开往B地,如果每小时行驶40 km,就会耽搁半小时达到目的地;如果每小时行驶50 km,就能够提前半小时达到目的地,问:A,B两地之间的距离以及货车原计划行驶的时间?

教师给出这样一道生活实际问题,然后,为学生提出任务,让学生通过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逐步引导:(1)我们应该设两个未知数,x和y,那么这两个未知数应该分别代表什么量呢?

学生经过讨论、思考,可以从问题下手,x为货车原计划行驶的时间,y为A,B两地之间的距离.

(2)引导学生理清题目中的关系,进而让学生列出两个关于x和y之间的关系式.

学生列出:40(x + 30) = y,50(x - 30) = y.

学生经过解方程组,最后分别得出x,y的值,同時也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从而达到了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和认识.

总结:导问式教学模式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模式,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师应该善于将这一教学方法运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深化理解并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美]乔治·波利亚. 刘远图,等译.数学的发现[M]:第二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德]爱因斯坦,[波]英费尔德,著.周肇威译.物理学的进化[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1.

[3]王春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关键环节的创新设计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3).

[4]王保存.美军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教育培养体制论析(下)[J].中国军队政治工作,2011(6).

[5]卢万青.冯捷改进高校理论课教学的几点启示:基于师本教育和生本教育的辩证认识[J].经济研究导刊,2011(8).

猜你喜欢
有效策略数学
我们爱数学
如何走出高校武术教育的困境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浅析控压钻井技术探讨与展望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有效开展幼儿游戏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