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亮
摘 要 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强弱则直接关乎到国家的创新能力。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整体创新能力较弱,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大学生本身、高校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本文基于对大学生创新现状、掣肘因素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以期能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 教育模式 网络环境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大学生总数接近3000万人,是目前世界上大学生总数最多的国家。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应当是中国创新的中坚力量,承担起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责大任,而实际上,许多企业、用人单位、国外高校纷纷指出,中国大学生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是什么导致了现在的局面?如何改变现状成为大学生、高校、社会需要反思的问题。
1高校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现状
(1)自主创新动机缺失
创新动机,简单来说就是为了什么而创新?对于大学生而言,兴趣是驱动创新的最佳动机。通常人们对于自己喜欢、爱好的东西才愿意花时间去钻研琢磨。而由于网络的普及,很多高校大学生喜欢宅在寝室与“网络为伍”,打游戏、逛淘宝、刷微博、逛朋友圈成为主要娱乐,当然,如果是对这些事物背后的原理、技术感兴趣,通过自己体验去了解它进而钻研有所收获也是值得鼓励的。只是大部分的学生只是为了消遣,时间与注意力花在了这些上面,自然就很少有精力去动手动脑发现钻研新生事物了,更惶恐培养创新能力。
(2)自主创新意识薄弱
所谓创新,笔者认为,并不是平白无故的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东西,而是通过自身的经验范围和知识储备发现事物之间内在的关联,进而构成一种新的关系或者成果。这种能力是需要具备很强的思考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然而“网络依存症”却让很多大学生逐步失去思考能力,看到任何新的事物或者回答不上来的问题,第一时间做出的动作不是思考,而是问“度娘”,包罗万象的网络能够给出很多答案,接下来就是复制、粘贴,拼凑出一个看起来还算新的答案。就这样,独立思考力和创新意识逐步沦陷在了无所不有的网络中。
(3)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当然,也有一些具备创新意识的大学生,但是由于整体的创新环境,高校缺乏对高校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许多学生面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有不错的新点子和新主意,却由于自身技术和能力的不足无法实现。
2影响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
(1)“应试教育”模式惯性
许多学生在高中时期接受了高强度的“应试教育”,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让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唯一答案=正确答案=高分”的思想根深蒂固,“听老师的就对了,不必质疑,也不必寻求另一种答案”进入大学后,这种惯性的力度依然存在。在这种惯性的作用下,大学生也懒于去解放思想,发现事物的另一些可能。
(2)学生对自身发展的关注度
可能是迫于社会的眼光、就业的压力、父母的期望等多种因素,许多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忽视了内心的需求,并没有以自身的兴趣、特长为导向来选择专业,而是选择了听来体面、就业前景好的专业。这种迫于外部压力的选择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所学领域的好奇和热爱。创新的过程是需要极大兴趣去支撑维持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没有兴趣驱动的学习并不能激起大学生创新的欲望。
(3)高校教学思路局限性
贫瘠的土地长不出美丽的花朵。高校是大学生创新的环境,也是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指导。然而,很多高校教学内容过时,教学方式死板,教师严重“老龄化”,缺乏新鲜血液。这些因素不仅导致高校不能与学生活跃的思维同步,有时候,甚至扼杀了学生的新奇思想,造成对学生的误导,乃至创新力的扼杀。
3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
(1)大学生方面
创新能力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在同等的竞争环境下,企业通常会录用更具创新意识的人才。因此大学生在在校期间需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① 发现关注自身兴趣爱好
大学生要关注自身真正的兴趣所在,不盲目跟风,积极了解自身,探索自身,学会与自己对话,找到自己喜欢擅长并愿意为之付出时间努力的事情。
②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要注意培养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减少对网络的依赖,训练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敢于发出不同的声音,敢于质疑,不盲从,不迷信权威。
③ 培养自身动手能力
创新不仅仅是想到,更要做到。动手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切实参与实践,培养自身的动手能力,为创新的思维储备行动能量,才能将创新的想法变为现实。
(2)高校方面
① 改革教育模式
高校方面要加快教育模式的转变,改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获取,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环境的共建。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备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指导,带领学生进行更多的尝试和实践。将课堂延伸至自然和社会,让学生从更多的实际体验中获得创新灵感。
② 优化课程体系
高校应当拓宽课程选择面,给予学生跨专业、跨学院选择课程的自由,鼓励学生更宽、更广地接受不同知识的熏陶。通过主修和辅修机制,让学生有重点分层次的进行知识储备,鼓励他们纵深了解专业,横向接触兴趣,进而激发创新灵感。甚至还可以开设专门的“创新课堂”,训练大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精确性和变通性,激活他们的创新潜能,帮助他们掌握创新策略。
4重建评价标准
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重建学生评价体系,拒绝“一票否决制”,拒绝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将创新能力纳入到综合能力评价中去,并提高其所占比重,综合平时成绩和实践能力进行考评。同时创立创新基金、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种评价指标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以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创造优越的创新土壤。
(1)加大创新型教育投入
国家的支持对于高校大学生创新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国家要加大创新型教育的投入力度,从政策、经济、环境等多方面扶持高校进行创新改革,帮助高校将创新理念转化成为切实的创新行动。此外,政府还应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开展各类创新竞赛、奖励新发明新创造,提高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认可。
(2)引导高校进行创新
我国的科研成果不少,但是成果转化率却不高,产学研三方严重脱钩,高校间缺乏交流,科研项目重复率高,重复研究造成资源浪费。此外,校企之间也缺乏沟通,高校不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科研成功,因此就业难,研究难的困局久攻不破。政府需起到桥梁作用,帮助学生、学校、企业三方进行有效沟通,进而让创新型人才,创新型项目各谋其位。
综上所述,提高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道路且长且艰,从小处看,它关系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从大处看,它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振兴。大学生、高校、社会必须三方共同发力,和谐共振,营造一个宽容严谨、开放共融的自主创新环境,为中国的创新发展战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