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麟
摘 要 地铁现已成为世界各国大都市交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尤其是美国地铁经过多年发展拥有很多可以借鉴学习的特点。本文从美国的各个城市入手,分别列举纽约、华盛顿、芝加哥的地铁建设,以此讨论美国地铁的特色与可以借鉴之处。
关键词 纽约 芝加哥 地铁
中图分类号:U12文献标识码:A
纽约第一条建于地下的地铁于1907年建成通车,总长443.2千米,设车站504座,居世界首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十大地铁之一。其中地上线路约占44%,绝大部分为高架线。地下部分绝大部分均用明挖法施工,过河段等少数区段采用盾构法施工。地铁轨距1435毫米。纽约地铁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地铁系统之一。目前,已经从1904年10月启用时的28个站点,发展为462个站点的庞大网络。纽约地铁承载了近40%的客流,被赋予了保障和谐畅通的社会责任。每日运送的乘客大约有490万人,被赋予了保障和谐畅通的社会责任。纽约的地铁站并不漂亮,有时乘坐也不方便,但却是世界上惟一一处24小时运营的地铁。
纽约地铁的优点大约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纽约地铁24小时运行,整个地铁系统中有很多独特的艺术作品,纽约地铁的许多车站有夹层设计,能让乘客更方便抵达月台,也能让乘客在车站内直接不同行车方向的月台间移动。乘客经由阶梯进出车站后走向票亭或售票机支付车资,车资会被储存于MetroCard卡片中。
在满足顾客需求的问题上,纽约地铁立足点也很明确,那就是通过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了解乘客需求并反馈给运营中心,设立了ATS(铁路控制中心),该中心实行列车集中监制与管理,对中转站进行远程监控,以预防意外发生,在促进内部交流的同时,集中客户进行良好的沟通,对相关设施妥善管理。此外还采用了PA/CIS(公共广播和客户信息屏)。ATS不仅为乘客提供实时讯息,还能显示列车晚点或改道及一些特别活动服务计划的“特殊”信息,对信息采取集中式服务管理。采用了HPI(点字对讲机),提供紧急援助信息和站内最新旅游咨询。这种对讲机已荣获MoMA设计奖,具有高度可见性,只要有人按下按钮,闭路电视系统便随即启动,另一方即可获得信息。
在自动售检票方面,纽约地铁制定了区域卡,同时制定灵活的优惠票价政策,降低收费以及维修费用,同时也可用于非过境购买。纽约地铁现已采用多项新技术,如灵活的信息显示技术,列车自动控制装置技术,再生机制技术,模块式车顶空调技术,自动广播系统,客运对讲系统,以及列车诊断技术等。纽约地铁还可以通过网络制定行程计划——网络技术在地铁上的应用不仅为旅客提供实时咨询,也可以增加旅行选择的多样性,同时,新技术还具有强大的预览功能,让客户提前了解到相关信息。客户也可通过社会媒体在网络上发出信息反馈。
另外作为美国第二繁忙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华盛顿地铁的各方面也是非常强大,仅次于纽约地铁。华盛顿地铁于1976年开始营运,发展至今有5条线路,共有86个车站及171公里长的轨道,覆盖了华盛顿特区及邻近马里兰州的乔治王子县、蒙哥马利县、及维吉尼亚州的费尔法克斯县、阿灵顿县、亚历山卓市。华盛顿地铁路网大抵设计成辐射状,这并不利于郊区及郊区间的交通往来,为了矫正这一弊病,相关单位提出了紫线的计划。华盛顿地铁系统中常常会多条路线共用同一轨道。华盛顿地铁并不以特定某一座车站为中心,但地铁中心站却位于三条最繁忙的路线之交会处,是华盛顿都会区交通局的主要营业部所在地,也是华盛顿地铁系统中第二繁忙的大站。
芝加哥地铁创建于1892年,发展到现在共有360.7km,8条线路,144个车站,地铁从东面的密执安湖畔向内延伸,和市郊铁路构成密如珠网的有轨交通网络。列车间隔时间平均4分15秒,高峰时约2分钟。2011年共载客2亿2160万人次,工作日日均客流量70万3326人次,周六日均客流44万7605人次,周日日均客流32万6956人次。由于线路年久失修,1993 -1997年曾投资40亿美元,进行设备改造更新。将市中心区的高架环形线改建为现代化的地下线路,对部分陈旧车辆进行了大修或更新,并采用自动控制和自动化信号系统。
地下隧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有圆形、跨变刚构和跨变框架三种,用盾构修建的圆形隧道,其他两种系用钻爆法修建的隧道,每跨6m余,衬砌厚约50cm,当中跨为梁板结构,其厚度70-80cm。站台有明挖和暗构筑的两种,结构形式有岛式和侧式两类,岛式站台宽5-12m,站台长100~200m;侧式站台宽3~6m不等。二战后,美国耗费巨资修建地铁,是和冷战时期的形势有关。如匹斯堡和布法罗,人口密度并不高,交通压力也并不大。这些城市构筑地铁,不完全是为了交通,可能与防护有关。
综上所述:地铁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很大的作用,而美国地铁在经过多年发展后拥有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如纽约的HPI等高科技设施,和为乘客服务的理念。同时这几年我国的地铁发展也到了一个高峰,可以多学习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才能少走弯路,推动地下交通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康宁.美国的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J].浙江地质,2001.
[2] 村花.纽约地铁剪影[J].交通与运输,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