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国庆
摘要: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会导致课程与学校办学理念的脱节甚至背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纳入学校文化系统的整体设计框架内,成为学校文化个性的具象表征:表达学校办学的价值诉求,给学生成长留下校本的印记,成为学校品牌的核心元素。
关键词:校本课程;学校文化;文化个性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6-0017-03
课程是学校文化的“土壤”,校本课程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任何一所学校的文化生长都与其课程的生发如影相随。在郁郁葱葱的文化大树之下,我们都能够觅得其茂密而独特的课程根脉。新课程改革给学校课程建设提供了更加自主和广阔的空间,学校自身也有培育特色的迫切需求,内外合力,使校本课程建设成为了当下的热点。但“一窝蜂”必然导致泥沙俱下。学校盲目开发,随意拼凑,生搬硬套,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理念与课程相脱节,必然会加重师生负担,搅乱正常教学秩序,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校本课程建设应当纳入学校文化系统的整体设计框架内,以理念统摄,立足校情,成为影响师生行为的文化“套餐”,成为学校文化个性的具象表征。
一、理念,不是一句口号,是一粒种子,它落在课程的土壤里,才会生根,开花,结果;校本课程,应表达学校办学的价值诉求。
学校文化建设的第一要着就是确定自身的价值目标,定位学校发展的方向,明确学校想要培养怎样的人,要通过怎样的途径引领师生达成既定的目标。但有了科学的办学理念,如果没有行动或找不到落实行动的载体,理念终究是一句空话。用“书生”校长程红兵的话来说:“有学校之形,无学校文化之神;有课程改革之名,无课程文化之实;学校文化存在同质化、低质化、浅表化现象。”因此,对一位校长来说,最重要的是实践操作层面的探索,要让理念的种子找到生根的土壤,并关注它的生长。这个土壤,就是课程。
上海建平中学的改革始于1985年,基于社会对优质教育的渴望,“让优质教育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了学校办学的追求。冯恩洪校长提出了“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和谐”的办学理念,开创了“合格+特长”的建平办学模式。在程红兵校长接掌建平后,开始了一轮“建平新文化运动”。其着力点依旧是理念引领下的学校课程构建。他沿袭建平“合格+特长”的办学模式,进一步明确了建平个性化的培养目标“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领袖气质”。围绕这一培养目标,对课程进行全新的构建。整合德育和教学,建立了包括领域、科目、模块三级结构的学校课程架构,形成了涉及八大领域,一百多个模块的建平课程体系。
八大领域 培养目标
心理健康和主体发展学习领域——侧重于自立精神
艺术审美和休闲健身学习领域——侧重于自立精神
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学习领域——侧重于共生意识
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学习领域——侧重于科学态度
中华文化和民族思想学习领域——侧重于人文情怀
(民族精神)
西方文化和国际交流学习领域——侧重于人文情怀
(世界眼光)
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学习领域——侧重于领袖气质
活动评比和学科竞赛学习领域——侧重于兴趣特长
校本课程要有明确的课程目标指向,这一指向从属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办怎样的学校,培养怎样的人,用何种方式去培养,归结点在课程。建平中学提出“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和谐”的理念,有明确的个性化培养目标,就必须要有与之相应的课程来实现其理想。随之跟进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八大领域与目标相对应,形成了一个主题集中、脉络清晰的课程系统。
从某种意义来说,建设校本课程,就是建设学校文化,没有丰富的校本课程支撑,学校文化只是纸上空谈,空中楼阁。而校本课程建设,如果离开了学校价值追求的引领,就失去了课程结构的向心力,课程开发的方向感,容易造成学校与学校之间课程的同质化。基于实现办学价值追求的顶层设计,具有整体性、系统性,从而避免了课程结构的散乱,科目的碎片化倾向,有利于课程发展方向的正确定位,并为课程的后续开发打开了想象空间。课程与目标之间的高度契合,体现了课程对培养目标的有力支撑;行为与理念的高度适配,使学校文化的生长有了扎实的根基,并为学校文化个性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二、个性,不是一种标榜,是一种特质,是一个群体穿越宏大课程体系之后的素质标识;校本课程,要给学生成长留下校本化的印记。
国家和地方的规定性课程具有共性化特点,因此需要校本课程的充实,以避免学校发展同质化,针对学生差异,满足不同需求。丰富而有个性特色的课程,能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可能性,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支持。校本课程应在遵循教育规律的普遍性的前提下,研究校本教育教学的文化个性、学生群体的特点,从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从学校教师的特点出发。课程的设置要做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有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要从实际出发,挖掘地域文化优势和特色,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开发出既有时代特点又符合学校办学要求的课程,给学生的成长留下校本化的印记。
张家港市崇真中学以“全员发展、全人发展、科学发展、长远发展、快乐发展”为办学指导思想,提出了“培养顶天立地有本事的崇真人”的育人目标。“顶天”,即做“真人”,志存高远,有完善人格;“立地”,即求真知,做真学问,有较丰富的科学知识和较好的科学素养;“有本事”,即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技之长;“崇真人”,即具有崇真文化养育的气质。围绕这一个性化目标,学校进行整体规划,持续开发,逐步推进,不断完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了具有学校个性特点的一系列课程科目和模块。校本德育教材《崇真行》以育人为主线,以百年崇真历史文化、人生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内容,以主题班会、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贯穿高中三个年级段。校史教育、校庆仪式、体育节、艺术节、社团嘉年华、成人仪式、入学仪式、毕业典礼等已经成为学校传统的课程模块。从2004年起,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开始升校旗、唱校歌,课间音乐铃声也采用校歌乐曲。长期的熏陶,毕业生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听到熟悉的校歌旋律,就能立刻唤醒昔日校园生活的温暖记忆。课程的影响也许不都是立竿见影的,但课程的有效实施一定会对学生带来影响。如果没有课程的存在,影响就无从谈起。
不一样的课程会造就不一样的学生。学校要给不同的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课程选择,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成就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崇真高级中学对体艺课程进行了校本变革,学生按体艺项目进行自主选择,组班上课。体育开设了排球、篮球、羽毛球等项目,并增设体育项目裁判规则的课程内容。艺术课开设了书法、漫画、合唱、艺术欣赏等项目。学校把社团活动进行课程化整合,26个社团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了舞台。学校师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自主与创新,才能不断丰富课程并让课程充满活力。课程,是师生共同行走的经历,师生共享的真切体验。课程,让师生沉浸其间,潜移默化,让心灵在不知不觉中烙上了学校文化的印记。
三、品牌,不是一个符号,是一种文化,它需要丰富而有个性的课程内涵来展示其魅力;校本课程,是构成学校品牌的核心元素。
课程建设是一所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也是师生行为文化建设的抓手,是形成学校特色品牌的必由之路。品牌作为一个概念,包含着产品、服务、文化价值、个性等诸多元素。作为学校教育,这些元素都与课程密切相关。特色如何培育,品牌如何形成,不是靠一个项目,一场大型活动,而是靠具有个性化的丰富多样的课程影响;不是靠一朝一夕,而是需要经过时间的积淀。有特色的课程,培育有特色的学校。在学校内涵建设的诸多元素中,课程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课程建设决定了学校管理、环境建设、制度建设、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等每一个系统的运行轨迹。学校教育生活是围绕课程这一中心来展开的,因而学校的经验或品质也必定源于其间的经历。所谓特色与品牌,是学校所获取经验中的一份卓异成果,是学校所具备的品质中超越同类的特质。
张家港市云盘小学的礼仪教育是其鲜明的特色。这一特色,不是靠一两次主题活动或借助媒体声势来“制造”的,而是依托学校“绿的萌生——约礼”礼仪系列课程,通过环境、课堂、活动、仪式、评价、制度等课程行为积淀形成的。其校本课程的整体结构以学生生活轨迹为轴,以学生社会化关系(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为面,分成“绿的萌生”“蓝的积淀”“红的绽放”“黄的生成”“橙的承载”五个模块,分别对应五个主题词:约礼、悦读、尚美、至真、融和。课程目标指向学校个性化的育人目标——“文明儒雅、博文慧学、健康自信”。而礼仪作为学校最具特色的课程,开发了低、中、高三个学段的礼仪序列教材——《礼约》。课堂之外,还有特色鲜明的活动课程,如:每年一度的礼仪节以及“礼仪故事会”“礼仪知识屋”“礼仪童谣岛”“礼仪训练场”等等。校园环境弥漫着礼仪教育的芬芳。彩旗上,是精心挑选的礼仪格言;台阶上,是朗朗上口的礼仪规范;廊道上,是言简意赅的礼仪警句。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礼仪课程的影响无处不在,日复一日地影响着云盘师生的行为。正是在这样的氛围里,诞生了“全国文明家庭”,市级“美德小公民”和“美丽教师”。
个性是品牌的特征之一。礼仪课程是学校设计开发的校本课程,其本身就具有鲜明的个性,是学校文化个性的体现。校本课程要关注“校本”,要立足学校资源、教师素质、学生潜质,因校制宜,因材施教,才能保障课程的适切性。“拿来主义”式的生搬硬套,有可能是东施效颦,导致校本文化个性的缺失。
课程实施的过程是一个师生成长的过程,又是一个学校文化发育、生长的过程。品牌的背后一定是文化。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中之重。课程所产生的良好影响与评价,形成了对学校的信任与认同。教育品牌的形成与认同,始终与课程这个母体相连,如同课程孕育的珍珠,自然闪耀着课程的光芒。
教育即影响。学校教育就是向着某个目标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力。从学校文化建设的视角来看,办学理念定位了学校文化发展的方向,课程则决定了师生行为文化的走向。从起点走向目标,学生需要经历的就是课程。学校的职能就是为学生提供这样的一种经历,即设计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并组织有效的实施,促使学生走向预期的目标。一所有内涵、有特色的学校就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有个性的课程,并为课程实施提供切实保障的学校。校本课程的科学开发与有效实施,是避免千校一面,同质化发展,推动学校走向多样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彰显学校文化个性的应然诉求。
责任编辑:丁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