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翠萍
【摘要】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了解创造性思维及特点,从师生定位、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发散性思维、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教学实际活动等几方面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师生定位;途径及方法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认识创新思维及其特点,把握教学规律,利用有效、科学、创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浅谈看法和做法.
一、创造性思维及其特点
“思维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规律性关系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 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一是新颖性,它贵在创新,二是灵活性,三是具有艺术性.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创造性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开辟学习数学新局面,激励学生不断地进步.
二、师生定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去一段时间,人们将教师与学生作为学校教育中的实施者和受教者,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教学中,教师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而进行灌输教学. 这种传统的位置关系,极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因此,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必须重新定位师生的关系,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成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造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说:“创造性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了疑问才能深入地思考,才能找出发人深省的难题和问题. ”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励学生广泛的多方位的独立思考,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把数学运算方法技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设立认识度适宜的创新教育“点”,把这些“点”的内容设计成一些疑难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并将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情境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 这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加以训练.
第一,在知识的引入时,设疑引思,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在教学开始阶段,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方法一时不能解决. 如学了不进位加法“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的方法,遇到进位加法各位加满十这个新情况,怎么办?又如,学同分母分数相加后,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加减了怎么办?如此等等,把这些矛盾自然地揭示在学生面前,就产生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已知,努力探索新知.
第二,知识的运用中要注意拓思生疑,训练创造性思维. 在数学学习中,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要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应科学地设计、组织各种练习,在练习中促进学生养成寻找多种答案的习惯,训练创造性思维.
四、在探究、合作学习教学策略中训练学生创造思维
主动参与探究、合作学习策略是新教材对学生要求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在探究教学和合作学习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能收到实效.
合作学习策略是以学习小组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协作去达成小组共同目标,并以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指标的教学策略. 这种合作策略,对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作用:第一,学习小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配形式,有利于发挥小组成员在学习上的互动性和互补性,这样可整体提高创新思维水平;第二,在完成共同的小组目标的过程中,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在收集大量的必要的丰富的资料作出结论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又能调动本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创新思维;第三,在小组整体目标达成的肯定和评价中,每个成员都能分享小组共同的荣誉和成就感,从而激励个人和小组集体学习积极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五、投入数学实践活动,提高创造思维效果
广泛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有的放矢地上好数学活动课,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效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在实践中,教师给学生创设一种开放、宽松的氛围,选取趣味性较强的项目,采用学生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起自觉思维活动的开展. 比如,教学长度的测量,可以带领学生到室外,启发学生用米尺、皮尺、竹竿、木条,甚至人自己的四肢等不同工具,以不定的方式对校舍、操场、球场、花池等设施进行测量,在测量中充分发挥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作用,从而提高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效果.
此外,要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转变妨碍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观念,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数学教学实践,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大胆进行改革,开发数学课程,努力挖掘课程潜力,全方位创造条件,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得以良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