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我们平常的教学,师生合作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但我们更提倡生生合作,鼓励交流,让学生建立起如图所示的交流反馈网.
具体做法是:
一、建好合作组
现代的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过程,也是多层次信息传递的过程,别具特色的学习小组活动已成为整个课堂活动的主体. 合理的构建学习小组,既是学生进行合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
合作学习可以是同桌讨论,四人讨论,也可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对象. 为了让学生合作愉快,我让学生自由组合,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个性特征、智力状况、学习成绩等作适当调整,尽量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每组的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比例相当.
建好学习小组后,还必须让每名学生明确自己的职责,应避免学困生的陪客现象,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每名学生担任的角色不是固定不变的,我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轮换,使每名同学都能担当不同的角色,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从而使每名学生都能学会合作.
二、寻找合作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建立合作组的基础上,要努力发挥合作组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寻找学生能合作、敢合作、合作得好的问题和条件,作为合作点.
1. 找情感的契入点
激发学生情感是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学习的重要方面.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赞可夫)
2. 破学习中的重难点
在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处设置合作,有利于学生集体智慧的发挥,有利于每名学生对教材重难点的学习,从而使每名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3. 抓思维的发散点
“只懂得传授知识,不懂得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师是不完全的教师”(赞可夫)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是数学课堂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交流合作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发散点,形成一种渴望探讨的氛围,引导学生的议论.
4. 挖学生中的热点
学生对问题的争执往往是学生的兴趣、动机、思维和各种能力的集中体现,学生所热烈讨论的问题往往是学生交流合作的起点.
三、掌握合作法
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
1. 学会搜集
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搜集一些资料. 要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并通过什么途径,搜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2. 学会表达
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 但在合作学习中常常会出现“小老师”和“小权威”,他们发言的机会多,而有些同学发言机会少. 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发言机会少的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表现自我和表达观点的机会.
3. 学会倾听
在开始合作时,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接纳别人的意见,教师要逐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倾听:一要认真听每一名同学的发言;二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自己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需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自己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4. 学会讨论
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 教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5. 学会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自己和别人能够充分客观地进行评价,是学生自主性的体现. 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小组评价,让学生学会评价,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中,取长补短,使那些原来得不到表扬的同学,经常得到伙伴的肯定和鼓励,使他们的积极性日益高涨. 对于教师,学生也能提出意见和建议,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作为现代数学教学,应该致力于创设各种有利条件、氛围,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通过教学,要使学生都能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人合作,体会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从而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乐趣的讨论中去,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数学学习更富有价值、更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