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洪林
摘要:自学能力,简单地说,就是指自己独立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独立探究新问题的能力。其中阅读能力是基础,探究新问题的能力是核心。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自学能力是不可能自发的、自然而然地形成起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认真教学中还需要探求一些对自学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如不注重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必定不好。本文从两方面谈谈初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生;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082
一、明确物理学习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每一学科,都有它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物理的能力,必须让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基本研究方法。
1. 实验是学习物理与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
实验是学习物理与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也是物理学习入门的基本方法,但对刚学物理的初中生来说,对实验的重要意义缺乏感性认识,存在着模糊思想。在解决认识问题时,单凭空口说教不行,必须多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领悟实验的重要意义。
除了搞好演示实验外,让学生多做些小实验和探索性实验。在电学部分可组织一个“利用双金属片受热时弯曲现象,做一个控制电路”实验。当学生用点燃的火柴去加热废旧日光灯起动器的动触片时,火柴的火焰接触动触片,电路中的小灯泡立刻亮了起来。火柴一熄灭,小灯泡几乎立刻熄灭了。这个物理学过程的发生、变化之快,效果之明显,远远出乎意料之外,从而不难得出一个道理:要想对物理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必须做好实验。
2. 一切物理现象都是受条件所制约的
从事物理学习、教学和研究的人员都深知,一切物理现象的发生、演变、存在,无一不受物理条件所制约。这是物理现象变化的客观规律,也是学习物理和研究物理必须掌握的基本观点。
初中学生刚学物理,对于物理学现象与其条件的辩证关系没有深刻的认识,对规律的必然性误认为偶然性。往往出现只重视现象和结论,不注意研究现象与其条件的相互制约关系,学习物理不得法。
初中物理有一小实验是很有意思的。但有些学生通过小孔看到孔前的景物不是倒立的,而是正立的。在学习物理时,让他们看书中的小孔成像情况,再演示逐渐改变小孔直径在什么情况下能得到倒立的像,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逐渐认识到,一切物理现象都受条件所制约。条件差之毫厘现象则离之千里,这种根本观点的树立,对于自学物理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3.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物理的基本途径
每个物理知识,都来源于实际,抽象于实际。要学习这些知识必须联系实际。学习每一个概念、公式、定律,想一想它有什么实际意义,并尽量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1/R=1/R1+1/R2公式讲完后,让学生比较R和R1、R2大小的关系,比较R的大小与并联支路电阻的大小关系。可通过如图所示的三个电路中的S闭合、断开总电阻的变化来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并联支路中,阻值最小的电阻对并联部分总电阻的变化起决定性的控制作用。
为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学过电路连接知识后,让学生每人带一只手电筒,观察、分析手电筒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绝缘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开关是怎样安装的,电池是怎样连接供电的等。之后将备好的有毛病的手电筒,让学生进行小修理。在修理中带着问题修理,这样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找出学习物理的途径——理论联系实际。
二、传授研究方法,培养探究能力
1. 传授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师的教学任务,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不但要使学生学会知识,还要使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不同的物理问题,研究方法也不一样。
对于单靠感官不能得到的新知识,就得借助推理的方法进行探索。分子是肉眼直接看不到的,它的无规则运动规律只能在比较充分可靠的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推理来认识。把一个空瓶子倒着放在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使两瓶囗相对,中间用玻璃片隔开。当抽掉玻片以后,可以看到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不断地向空瓶中流动,最后两瓶中颜色完全相同。观察完这一现象后,问学生:二氧化氮的气体分子为什么能到它上方的瓶子里?是抽掉玻片引起的吗?是二氧化氮比空气重引起的吗?那么这个现象怎样解释?是抽玻片之前二氧化氮气体分子,在下方瓶子里就是运动的?抽掉后取消对分子运动的限制,分子就跑到上方瓶中了?待颜色变至相同后分子是否还运动呢?如果是静止的,在重力作用下会落在下方瓶子的底部,使颜色变得不均匀。结果并非如此,说明混合后分子还是运动的。这足以说明气体分子无时无刻都在不停地运动着。让学生参与推理,学习推理的方法。
2. 培养质疑问难、独立探究的精神,提高探究能力
一个人探究问题的能力如何,与一个人的基础知识有密切关系。打好基础,根本的出路是对物理的道理有深刻的理解。
物理这门学科,总是讲“因为……,所以……”科学性、逻辑性很强。因此,学习物理必须对知识要敢于追究,善于追究,追个水落石出,求得知识严谨、准确。如果满足于表面认识,不求甚解,学不下去。相反,善于穷追事物道理的人,越学越容易,这就要求教师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创设条件培养质疑问难的追究精神。如人教版课本第二册中21页的两个插图,暖气片和汽车发动机散热器示意图。可引导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暖气片一定要安装在靠窗的墙角占用一定的使用空间?能不能充分利用其有限空间将其安在窗囗之上?汽车冷却发动机时为什么用水而不用油?为什么要用水泵于系统中?散热器后为什么安装风扇等,之后逐一释疑,达到培养质疑问题的追究精神。
3. 探究中培养探究能力
有些学生,在新的问题面前束手无策,不相信自己能解决新问题,似乎一切新知识、新问题离开教师是学不到的。这是由于教师大包揽的教学方法所致。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应用能更好地促进学习。教科书的内容并不需要教师全讲。创设条件,让学生大胆地进行独立探索,在探究中教师加以点拨,指导。
如变阻器一节内容,是电阻定律的具体应用,但初中没有安排该定律内容,只是定性介绍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学生自己完全可以学会。上课时把滑动变阻器、电阻箱发给学生,让他们结合实物一边看书,一边研究。之后进行讨论、深化知识。大部分学生对变阻器的构造、原理、作用、使用方法等都能说清楚。在此基础上对一些重点、关键的地方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进行追究、补充、完善学生的探究成果。
探究问题的难度,可随学生的水平逐渐加大,有些内容可以让学生查资料,进行研究、探索,逐步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较强的阅读能力和比较、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