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
【摘要】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未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教师素质是决定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最关键因素。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创新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素质,适应时代要求,是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高等教育 环节 教师素质 教育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86-02
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好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胡锦涛在教师工作会议上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快又好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可以说教师素质是决定教育教学效果的核心因素。由于时代的发展及当代的教育改革,对21世纪的高校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的高等教育更是如此。作为这项面向未来的事业的直接组织者和参与者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这项事业的成败及未来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创新的过程中,提高大学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紧迫性
科教兴国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国家民族的全局。世贸银行专家研究表明,劳动者受教育的平均年限每增加一年,GDP就增加9%,据此可知,各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和知识的竞争,人才和知识又取决于教育水平。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培养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在社会中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及做人的道德准则。一个人的成功,良好的高等教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但是,重视高等教育是一回事,用什么来教育及怎样来教育又是另一回事。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常常就是,仅知道要重视,却所作所为常常事与愿违,出现了不尽人意的大量“反教育”现象,费神费力费钱,使大部分毕业生成为庸才。过去我们的高等教育有着太多的脱离现实生活的空洞说教,对那些具体的人与事的关怀忘记了,这样的教育不仅效率低下,甚至久而久之会造成虚伪人格及说与做分离的分裂人格。事实上,对许多年轻人来说,在他们需要培养忠诚/敬业等职业精神时,他们被父母送进了大学。而当他们度过快活的大学时光,走出校园时,正值生命的黄金时期,他们这时却很难使自己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结果,大好的时光蹉跎过去,眼睁睁地看着成功的机会与自己擦肩而过。
二、大学教师素质的特殊性
教师是教育质量的主导,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优劣。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師从事其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构成直接影响的素质,主要包括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在国内外大致有两种看法,国外的研究主要强调教师的个性品质、教学能力、知识结构和教育观念等4个方面;国内教师素质结构的分析则侧重于以下成分: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学行为策略。我们以为作为大学教师,除以上所应具备的各项品质外,还应具备一些特殊的品质。作为其素质结构既同于一般教师,而在某种意义说比一般教师更为全面化、多元化。下面我们就大学教师素质的特殊性做一分析阐释:
1.专业知识的广域性与综合性
一是总体知识结构的综合性。高校教师应该具有大学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一般文化知识和艺体与劳动技能知识。更重要的还不是简单拥有这些知识,或者将这些知识条块分割式地堆放在未来教师的脑海中,而是要经过实践,真正建立起不同类型知识之间的互补与转化关系。只有知识之间实现互补与转化,才能达成实质意义的综合。
二是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做教师就要求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但高校教师需要达成的综合性要求更高。目前国际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的变革方面突出强调综合性,已成为一种趋势。这就要求高校教师的学科知识要达成综合,至少要能教授两门学科,并向能多门学科交叉的方向发展。这意味着大学教师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必须达成综合性。
三是专业知识的广域性。在综合的基础上,高校教师在专业知识总体结构的外延方面要具有广域性,主要体现在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向其他学科知识的延伸。这是高校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大学教师不但要使自身发展成为健康的人、审美的人、爱劳动会创造的人,更要在立德启智、健体审美、劳动创造等多个方面为大学生的发展树立榜样作用。
2.专业能力的全面性与特长性
专业能力的全面性。大学教师的角色范畴比之中小学教师往往更大,一身多职是常见的现象。在很多高校,由于制度的原因,学院院长、教研室主任、理论课教师、实验课教师、研究生导师,新生班主任等,常常就是一个人。这也就要求大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应具有全面性和特长性。比之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在专业知识、行政能力、科研水平、情商等方面要具有更突出的能力表现。
三、提高教师素质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
从高校教师素质的特殊性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素质是决定教育教学效果的核心因素。常言道:教师教学生,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首先必须要有一桶水,而且教师决不能满足于“一桶水”。教师要时刻注意提高自己的素质,有些教师自认为“一桶水”足已,不求知识的扩展和加深,经过几年或多年的教学更是“自命不凡”,学生要“一滴水”简单得很,年复一年以“一桶水”来满堂灌。要知道,新时代教师再也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在某些知识方面超越教师是常用的事,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显然满足于“一桶水”是完全不够的。“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身修养:
1.转变观念,全面培养学生
陈旧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未来社会,更难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死板的书本知识,僵化的思维方式,在未来社会无法立足。事实充分地说明,在抓应试教育的同时,必须注重素质教育,没有一个好的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想考出好的成绩是绝对不可能的。只有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良好的效应。同时切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加强全面的素质教育。
2.充分发挥教育的示范作用
常言道:艺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举止言行无时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低素质的教师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就道德素质而言,教师应做到人为本、德为先,以自己高尚的品质、良好的修养与人格去感化、影响所教育的对象,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严谨地治学,勤奋地工作,无私地奉献,对学生必然产生一种无声的教育。通过各种渠道,营造一种氛围。通过课堂的主渠道對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及未来的生存观教育
3.调整课堂教学,实现真正的教学民主
教师应把学生看成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的积极参与者,是接受知识的创造者、发明者,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学环节要紧凑,知识过渡自然,有密度、有梯度,重难点集中优势加以攻破。把课堂变成学生用已学会的直接知识去认识探索新的间接知识的主要实践活动,而且发挥学生自己最大的潜在资源。使学生在探索中锻炼毅力,在探索中品尝劳动成果的甘甜,在探索中懂得群体的力量,实现真正的教学民主。
4.提高教师创新素质
21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奠定扎实的基础。要让教师树立教育创新观念。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掌握丰富知识的教师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问题,紧抓再继续教育,并建立终身学习体系,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5.注意苦练教师基本功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连基本功都不过关的教师,何谈赢得学生的依赖,何谈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来。没有高水平的知识,创新能力就没有根基,没有创新能力,所谓使命感、责任感就是一句空话;没有独立人格和主体性,也不可能真正有创新精神。这诸方面结合起来就是无穷的创造性,因此,应注重内强素质,外练操作能力。
6.开拓教师业务学习渠道,拓宽学习内容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想搞好教学,必须狠抓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由于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知识的更新,教师必须勤奋学习,认真参加继续教育等培训活动,搞好自修,不断地充实自己。在教学中开展教研教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要知道教育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提高质量离不开科研。
人类已进入了21世纪,时代给我们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以为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高校教师素质结构,并付诸于教育的培养实践当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教师这一职业是富有挑战性的,现代社会的教师将具复杂而多重的角色。我们期待,中国未来一代高校教师,前瞻时代潮流,自觉更新个人的素质结构,创造性地开发我国丰富、珍贵的智力资源,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全面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跨世纪青年教师素质结构及其评价的研究[J].教育改革,1997.
[2]陈嘉 浅谈大学教师素质[J]. 云南高教研究, 2001.
[3]于德海,王红梅,应红霞. 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