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霞
【摘要】传统课堂充斥结构良好知识使得学生只会做题、不会思维,获得大量“惰性知识”,新建构主义关注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它有利于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需求。本文拟对结构不良问题认识基础上,阐明其解决过程以及对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结构不良问题 解决过程 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41-01
人的整个生命活动会面临许多的问题,人类史就是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校是当下青少年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教育的任务就是把在校掌握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世界中,解决现实的问题。这就号召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反观我们传统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只会做题,不会思维,这些题目都是经过简化、抽象的知识,如:数学中的几何证明题、物理中的电压计算等等,它们都是结构良好的问题,学生只需记住公式、定理就可以找到答案。而当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学生不会做到有效迁移,这就造成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断层,使学生很难适应社会。
近年来,结构不良问题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新建构主义高度重视结构不良问题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创新和迁移能力,他们强调应当变传统知识的接受者为主动的问题解决者。因为现实生活中充斥着大量结构不良问题需要解决者从诸多现象中自己分析、设计出解决方案,如:“修电脑”,写论文,做Photoshop等等。本文拟对结构不良问题分析基础上阐明其解决过程以及对教学的启示。
一、结构不良问题的内涵、特点与功能
1.内涵与特点
Reitman(1965)首次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区分了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前者是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和算子都很明确的问题,而后者则是上述三者至少有一个没有明确界定的问题。结构不良问题并不是说问题本身有什么错误而是指它没有明确的结构或解决途径。陈琦、刘儒德在《当代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对结构良好和不良问题进行了对比。
结构不良问题有以下特点:(1)和具体的情境相联系:(2)问题的起始条件不充分、目标状态也不清晰以及其中用于解决问题的概念、规则、原理等也不明确(算子);(3)存在多种解决方案和评价标准;(4)答案存在多样性、开放性等等。
2.功能
(1)从知识观来看,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有利于高级知识的获得
学习可以分为初级和高级学习两层次。传统教学认为,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知道重要的概念和事实,学生在作业、考试中遇到问题只需再现其习得的知识。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惰性知识”,因为在教学中教师呈现了大量结构良好的问题,教学设计从低到到高、由局部到整体地展开学习,使得教学过于简单化。这种简单化使得学生理解能力片面,阻碍其在具体情境中有效的迁移。建构主义认为,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能够促进高级知识的获得,为掌握复杂性和迁移做准备。其源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需要学生对于问题准确表征、建立问题解决空间等等,学生在自主建构中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2)从教学观来看,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进入真实情境来体验生活
传统教学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知识,注重学生对于概念、定理、公式的准确把握,脱离情境解决问题。而结构不良领域问题源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不仅需要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而且需要对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改造。由于结构不良问题的问题表征不明确,需要学生自己确定问题是否存在,面对问题情境中的种种限制找出问题的本质:还要不断的反思判断、理解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对方案的有效性不断的进行监控、评估来实施方案等等过程,因此我们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推理、分析等思维能力,以及提供适当的帮助,促进学生自身建构意义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二、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
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倾向于一种“设计”过程,笔者在乔纳森(1997)基础上分析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
(1)表征问题。首先要理解问题然后要分析情境限制最后要建立问题空间。
(2)解决问题。准确表征之后,解决者可以从各种立场出发,搜寻可实施的解决方案。
(3)监控和评估。在实施阶段要不断的评价各种方法的有效性、在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监控问题解决的过程以及不断调整方案。
三、结构不良问题对当前教学的启示
传统教学由于脱离具体情境,课堂教学通常呈现的是课本知识、学科知识,课堂活动封闭等等,使得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惰性知识”,难以在不同领域间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迁移。结构不良问题由于其具有情境性、开放性、不确定性等等特点越来越受到教育专家、一线教师的关注。为了更好的运用结构不良问题促进学生高级知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我们的教学应当关注:
1.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
结构不良问题来自真实的生活情境,情境的有效发挥是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设置完善。第一,应该适合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应该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问题应高于学生已有的认知,但也不能无限拔高大大超出学生能力;第二,应设置有意义的问题。要解决的问题必须对学生有意义,不是知识的简单提取、记忆、重复运用而是能够提升学生已有的认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内部的学习动力。
2.关注学生的认知成分、非认知成分
结构不良问题的主要成分包括认知成分、元认知成分、非认知成分和认识论认知。笔者主要阐述认知成分和非认知成分对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作用。认知成分主要是学习者的领域知识和结构化知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储备、原有经验和认知结构不仅是解决结构不良问题的前提而且在整个问题解决过程起着引领作用。非认知成分主要是指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动机等等。强烈的学习动机、顽强的意志(问题一定能解决)和良好的心态能够促进学习者更好的解决问题,问题源于学习者内在的需要才能激励其不断深入分析提出各种可能的方案,在遇到其方案无法解决问题时能够及时调整再次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W.R.Reitman(1965).Cognition and thought.New York:Wiley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28
[3]Namsoo Shin Hong.解决良构问题与非良构问题的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08(6):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