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辉
新课程改革赋以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至少要完成三项任务,即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而培养能力是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不过,事实上还存在几个弊端,如重教轻学、重知轻智、重记轻思。那么精心研究历史教学的讲授艺术,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以下供几点个人的见解:
一、启发诱导,激活思维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必须具有启发性,这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启发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而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提出问题应能够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提出的问题须精心设计,并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要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重难点;第二,问题要明确,难易要适度;第三,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共鸣诱发他们的求知欲。
启发性讲授的核心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学生学习主动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要善于克服消极因素,发挥积极因素,使学生从不良的学习状态导向好奇心的萌动、求知欲的需求,从对历史的直接兴趣发展为意识、有目的地对历史知识的探求。因此,教师在讲授时,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时提出诱发探索性的问题,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去积极思考,把学生的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教师在讲授中的主导作用,决不是代替学生去寻找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比较、归纳、综合、解决问题。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从教材实际出发,有计划地设置有内在联系、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系统,使学生的思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徐徐发展、不断深入,这种科学的讲授,会使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这对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二、分清主次,精讲重点
在一节课里,要讲的内容很多,有引言、大字、小字、插图、原始材料、表格图示、名句、动脑筋、活动与探究、阅读卡等,奢望把一切问题都讲深讲透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在处理教材和讲解课文时要分清主次,去繁求简,抓住重点,进行精讲,不能贪多求全。历史教材只是为教师的讲解提供了依据,但课本并不是供教师宣读的讲稿,教师在讲解前,须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再創造”。对一节课的重点,教师在讲解时应不惜时间,详细讲解。不但要讲大字部分,还要运用小字部分内容、插图,并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在讲解中,还要围绕重要的知识点,逐句进行分析,适当设问质疑,激活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对于不是重点的内容或由学生阅读,或略讲,甚至不讲。这样的讲解、剪裁无疑是科学的,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三、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教师在讲解时,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非常重要,它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学生只有对历史产生了兴趣,才会接受、愉快、热情、并积极主动地学习。生动有趣的讲解,能拨动人的心弦,陶冶人的情操,使听者乐而不疲。历史课程内容的特点决定了在教法上必须注重趣味性,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到当时的氛围中,使其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学修养,并熟悉讲解技巧,对课本内容反复研读,彻底消化,参考有关资料,精心选择具体、真实、典型、短小的材料,加以浓缩、提炼和升华,形成讲稿,课堂上才能做到绘声绘色的讲解。讲解要求语言流畅、准确、明白,饱含激情,朴实简洁,不哗众取宠。同时还要善于运用语音的高低和强弱、说话的速度和停顿,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一般地说,教师的声音要响亮,清晰、悦耳,说话的速度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对于一些重要问题,要加重语气,或有适当的停顿,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声调也要随教材内容的变化而有抑扬顿挫,切忌呆板、单调、平铺直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