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期待视角下大学公共基础课程的困境与对策

2014-04-29 20:05张家妮薛智伟邢程
中国市场 2014年34期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视频教学

张家妮 薛智伟 邢程

[摘要]当前,大学公共基础课正面临较大危机,主要表现为教师授课方式单一、课程内容枯燥、学生积极性与兴趣度不高、教学气氛沉闷等。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成为众多学者、教师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学生期待的角度出发,通过实证研究提出“部分公用基础课程网络化”的建议,既是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启发下,与其有着目的和意义上的相关性、一致性,又是对研究角度、方法等的创新,填补了目前在这一方面研究上的空白。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视频教学;困境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4-0157-02

1引言

公共基础课是高等学校各专业或者一定类别专业的学生所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公共基础课也显现出了一些问题。

宋秋前和潘爱珍两位老师曾对“两课”、大学英语、计算机、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5门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有效性的调查发现,教学有效知识量低、实用时间少、教学内容难易失度等问题,仍是目前高校部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严重弊端。[2]本文立足于公共基础课现实困境,经过量化分析,从学生期待角度展开调查,借鉴绩效评估模式并引入博弈论进行结果分析,进而提出网络教学的对策。本文建议开发和建设“公共基础课教学平台”,以此作为改革的重要载体和依托,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更为便捷的网络支撑。[3]

2大学公共基础课程困境调查——以西北大学为例

公共基础课是高等学校各专业或者一定类别专业的学生所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一般对一、二年级的大学生开设,在学校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当前,公共基础课的地位正面临巨大挑战。概括来说,主要有公共基础课无用论、专业中心论、学历需要论、唯就业导向论等论调削弱了公共基础课的原有地位。

本次质量调查,选取西北大学本科一到四年级学生、校教务处教学口的主管老师、院系教务处负责老师为样本。问卷发放的样本容量为500。借鉴绩效评价体系与过程对结果进行评价分析,流程如下:

(1)确定绩效评价对象:西北大学公共基础课程质量;

(2)收集绩效评价基础数据:即对问卷结果统计整理后的数据;

(3)对所要考查的绩效评价数据进一步整理:找出调查的相关因素之间的联系;

(4)得出绩效评价结果。

在西北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共发放问卷500份,其中无效问卷15份,未收回问卷21份,对有效问卷的统计结果如下:

(1)超过1/3的同学认为公共基础课沉闷乏味,仅有5.60%的同学认为公共基础课课堂氛围活跃。

(2)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公共基础课较为枯燥,接近1/3的同学认为课堂沉闷乏味。

(3)近半数的同学认为自己对公共基础课缺乏兴趣。

(4)近四成同学认为公共基础课属于被动学习,学习效果不理想。近一半的同学对基础课程知识感受不深。

(5)近八成同学还是接受视频教学的,这种模式存在在广泛的市场。

(6)认为公共基础课网络化10%~50%的占总数的60.34%。

3对调查结果的博弈论分析

设学生根据一般性效用排序包含两个因素,对应于两个概率p1,p2,令p1为积极评价的概率,p2为消极评价的概率;同理,设教师根据一般性效用排序包含两个因素,对应于两个概率q1,q2,令q1为消极评价的概率,q2为积极评价的概率。再令aij为学生采取不同策略行为的真实效用,bij为教师采取不同策略行为的真实效用,其中i,j=1,2,则根据混合型博弈论得:

可得图中e点为双方博弈均衡点,而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消极评价较高,这必然也加大了教师的消极评价,则a21,b21都将增大,使e点向左下方移动,未能达到均衡状态。我们知道,达到均衡状态将有利于双方,因此我们现在试图引入其他激励因素以使双方评价达到均衡点。

4学生期待视角下的困境分析

从学生期待的视角,首先了解学生对公共基础课当前状况的反馈;其次从反馈中发现和指出成因;进一步深入提出问题:学生的原本预期是什么?当前状况为何不能满足预期?怎样满足期待?最后通过实地访问、深入分析来解答。在第一次的问卷调查中,通过第二题“授课方式”、第三题“学习积极性”及第四题“学习收获”,都可以探究公共基础课困境的部分成因,由此引发进一步思考和深入调查。

授课方式反馈中,超过1/3的同学认为公共基础课沉闷乏味,仅有5.6%的同学认为氛围活跃。由此推论,授课方式单一化、模式化、呆板化是造成不受欢迎的原因之一。这引发了对于授课方式的追问,现在授课方式是怎样的?存在哪些弊端?

学习积极性反馈中,近半数同学认为自己对公共基础课没有兴趣。这说明困境的又一成因,学生缺乏课堂兴趣。但能否将“缺乏课堂兴趣”片面等同于“缺乏对知识的兴趣”?如何发现、保持和培育、发展学生对公共基础知识的兴趣?

学习收获反馈中,近四成同学认为公共基础课属于被动学习,近一半同学对知识感受不深。这反映课堂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理想是造成学生对课程失去信心、信任和动力的一个原因。由此我们要追问,学生的预期效果是什么,目前有多少达到预期?老师的预期效果是什么,能否满足学生预期?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并建立长期的反馈机制?

由此,我们进入实地访问调查阶段,以对调查问卷中发现和进一步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

在与部分公共基础课教师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其授课方式主要是两种:一是课件展示,二是口头讲解,而讲解与教材内容无太大差异。一方面,如果只是教材内容的复述,则难以引起兴趣;另一方面,传统的授课方式用在本就不如专业课受学生重视的公共基础课上,能否奏效、如何奏效,尚且存疑。

课堂效果和学生反响方面,受访师生对课堂效果表现出同样的不满,但对“不满”有不同解释。“学生并不重视这门课程”、“不是专业课就不重视”是教师的反馈;“老师讲课无趣”、“内容枯燥”、“对知识有兴趣对课堂无兴趣”是学生的反馈。比较得出,教师存在对学生的误读,认为学生是由于只重视专业课而对公共基础课缺乏兴趣。学生对课程则并不是没有期待,而是由于原有期待不能实现而丧失兴趣和信任,最终导致课堂的沉闷状态。

按照探究“期待”、对比“期待”和“现状”、找出对“期待”的误读、分析如何满足“期待”的逻辑,我们对公共基础课的困境进行了一个梳理和分析,这也为下一步对策的初探和最终建议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5对策初探——公共基础课程部分网络化的建议

根据对数据的混合博弈论分析和从学生期待视角探寻对策,我们提出“部分课时网络化”的建议,通过网络课程,将较为枯燥和单一的理论传授部分转入网络视频课学习,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可以解放课堂时间,让课堂更多用来讨论,带动师生积极性,从而使得师生双方的评价达到期望的均衡点。

视频课程具有极高的认知度与吸引力,可以最大程度地促使受众接受信息。有数据表明,在人类学习的过程中,记忆的信息10%来自阅读文字,20%来自听力,30%来自观看,然后同时使用看和听能够明显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剩余的 50%的信息也来自于这两者的结合[4]。视频课程作为多媒体手段的集合运用,能最大程度上激发人类记忆的潜能。

网络视频课程是一种更特殊的授课模式,目前在国内高校中,视频课程主要是一些国内外高校的精品公开课。从媒介发展及试听教育的角度看,视频公开课是传统意义的教育电视、精品课程教学视频的发展,与它们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与相似性。[5]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公共基础课程网络视频化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是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创新。

6公共基础课程部分网络化的试点

西北大学正努力探索和尝试对网络视频课程的开发和推广,由锦城职业发展教育平台开设的针对大学生择业就业观的网络视频,就是一个很成功的尝试。这都为反映公共基础课的质量、困境并探讨改善方式、进行试点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猜你喜欢
公共基础课视频教学
浅谈民办高职公共基础课的考试改革
基于“工学结合”理念下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探讨
视频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浅析高职公共基础课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作用
关于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中的德育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基础课多维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视频教学在中职畜牧兽医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基于HEVC的视频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视频教学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