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杰 胥书霞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的加快,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从马斯洛需求层次出发,分析贫困生在不同需求层次上存在的问题,寻找对策,提出“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贫困生工作体系。
[关键词]马斯洛需求理论;贫困生;育人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4-0181-03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的加快,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困扰高校发展的棘手问题,同时也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教育部统计,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2285.15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527万人,占全部在校学生总数的23.06%,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人数为166.1万,占全部在校学生总数的7.27%。而地域的差别使得地方高校的贫困生与重点高校贫困生有着不尽相同的校园环境和受资助的机会,这使得他们的心理问题更为普遍,可能影响贫困生的生活、学习并损害其健康发展,导致越来越多的家庭和社会矛盾。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衍生的贫困生心理问题是高校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本质是由于贫困生作为人的最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因此本文从马斯洛需要层次出发,分析问题,寻找对策,提出“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贫困生工作体系。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创造性地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1](Maslows hierarchyof needs),他把人的各种需求分成五个层次,并依次序上升。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生理需求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包括空气、水、食物、穿衣、性欲、住宅、医疗等。如果这些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生命就存在危险。从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求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求,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动力。只有这个最基本的需求满足到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求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
安全需求是保障自身安全、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免于灾难等方面的需求。安全需求比生理需求较高一级,当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安全需求。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欲望。
社交需求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求,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求,即人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社交的需求也叫归属与爱的需求,社交的需求比生理和安全需求更细微、更难以捉摸。它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
尊重需求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求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即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尊重的需求可分为自尊、他尊,包括自我尊重以及尊重别人。尊重的需求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
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求所采取的途径因人而异,自我实现的需求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这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它实现了个人理想、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个人的能力,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这是一种创造的需求。有自我实现需求的人,几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
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求,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各种不同需求的迫切程度。人的最迫切需求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求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挫伤不重要的需求不会导致心理病理后果,但挫伤最基本的需求肯定会导致心理病理后果。
2高校贫困生现状及不同需求层次上存在的问题
2.1高校贫困生现状
高校贫困生是指家庭经济贫困,不能支付生活费用及相关教育费用的大学生,或支付上述费用较困难的大学生[2]。据权威调查显示,我国地方高校的贫困生比例大都在15%~30%,部分边远地区的地方高校贫困生比例还要超过此数值。在贫困线上生活的贫困生们大多依靠借贷来完成学业。谢树玉[4]等指出“中国每所大学都有群这样的学生,他们除了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以外,还必须为学费和生计而奔波。他们吃着油水极少的便宜饭菜,穿着低廉而过时的衣服,当他们走出校门时变成了打工谋生一族,而返回教室时又恢复了大学生的身份,但他们却是校园里学习特别认真的一个群体”。
他们大多性格坚强,能吃苦耐劳,具有责任心强、踏实肯干等优点。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性格腼腆、少言寡语、处事过于谨慎,具有自我封闭和不善言辞表达等缺陷。这些学生往往因为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贫困,成为双困生。
2.2高校贫困生不同需求层次上存在的问题
2.2.1生存和安全需求层次上的问题
人要生存,必须要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生活上的窘迫,使得他们不得不四处打工来维持自己的最低生活。同时由于时间的有限性,使他们无法充分享受大学里的教学及其他资源,在完成大学梦和维持最基本生计上出现了矛盾,从而导致了自卑、封闭、孤僻、焦虑等心理问题,他们既缺乏最基本的生活物质基础,在精神上又无依靠和寄托,使得个别贫困生心理压力过大,最终选择退学甚至轻生。
2.2.2社交需求层次上的问题
由于最基本的生活都没有保障,更别说参加社交活动。他们一方面要为生计奔波,没有时间。另一方面他们害怕过多的社交活动会给自己带来物质负担,进而失去了与同学、老师和社会人士交流的机会,阻碍了贫困生社交能力的培养,导致贫困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同时,由于担心物质上的负担而放弃了情投意合的异性,从而在各方面使他们失去了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
2.2.3尊重需求层次上的问题
大学生是处在自尊心最为敏感的年龄阶段。他们渴望被尊重,他们不能较好的正视自己的家庭环境,表现出一种过于强烈的自尊,而这种自尊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以暴怒、嫉妒等过激方式来表现自己的自尊,严重时会造成自身及对他人的人身伤害。
2.2.4自我价值实现需求层次上的问题
自我价值实现是需求理论的最高层次,主要是精神方面的需求。高校贫困生更能体会,上大学是他们摆脱贫困、提升自我价值、立足社会的唯一最佳途径,所以很多贫困生能将其内化并表现出许多积极的心理特征。然而面对就业压力,面对不菲的就业成本,他们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可依靠的人际关系,让原本脆弱的自己变得更为脆弱。
3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上述贫困生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是高校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够,缺乏教育的系统性和针对性,造成助困与育人相脱节。笔者从事贫困生资助工作多年,认为应当从贫困生自身及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入手,切实形成“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贫困生工作体系。面对比例不少的贫困生人数,形成相应的系统教育势在必行。
3.1加大资助工作力度,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且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相结合,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采取了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减免学杂费、困难补助等助学措施,力求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对于如此广泛的资助,学校在评定奖助学金的时候,一定要做好贫困生认定。如果做不到严格评定的话,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非贫困生就会占据贫困生本应得到的名额,有失公平,产生负面效应。
学校以育人为根本宗旨,贫困生问题的解决,也应遵循这一宗旨,要使经济资助与自立自强有效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分挖掘助学体系中的教育功能,把有效的政治思想工作同各项资助工作结合起来,在帮助他们解困的同时,应着重培养贫困生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不怕挫折和勇担责任的素质,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
与此同时,一方面要引导贫困生正确对待国家和社会给予的资助,教育他们要将社会支持与回报社会有效结合,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要加强贫困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学生明礼诚信的道德规范[5],培养学生的信用意识,强化学生的信用观念,进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的校园信用氛围。
3.2加强贫困生心理咨询与指导工作,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心理问题,鼓励他们大胆与人交流,得到应有的尊重,同时也学会尊重他人
招聘或聘任与教育、心理学等有关专业的老师担任辅导员或兼职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对贫困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发展给予具体指导,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调整,树立信心,完善个性,提高自我心理保健能力。让他们认识到,贫穷是事实,但不是缺点,更不是耻辱。只要自己努力,贫穷现状是会改变的。对发现有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的贫困生,主动进行咨询、了解、干预,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必要时应与家庭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工作,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广大同学主动与贫困生交往、交流,使他们克服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获得应有的尊重。
3.3加强与贫困生的沟通与交流,提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挖掘他们自身的优点,鼓励他们发挥特长,实现自我价值
贫困生的特殊情况,使他们有着一般学生所不曾有过的人生经历,他们渴望被人理解、认可,空洞的道理丝毫也解决不了他们眼前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因此,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实实在在地做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尽最大的努力,全面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从而掌握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动权。密切关注他们的思想动向,定期与他们谈话,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状况,及时地给予引导和帮助。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帮助贫困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挖掘、肯定他们的优点、优势,鼓励他们发挥特长,实现自我价值。
4结论
贫困生既希望得到朋友和同学的尊重、关心,但又因为存在自卑失落而害怕人际交往;他们既善解人意,但又多疑敏感、偏执冲动;既渴望改变自己的现况,但又郁闷无聊。因此,他们常渴望得到学校帮助,特别是在心理和经济方面。尽管目前普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在高校引起了比较高的重视,但“物质和精神双贫困”的贫困大学生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因此,高校贫困生作为我们社会的一分子,需要社会、政府和高校一起关注这个特殊群体,共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使他们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亚伯拉罕·马斯洛,许金生.动机与人格[M].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27.
[2]张耀灿,等.成才不是梦——高校贫困生今天与未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谢树玉.困难学生自尊自立自强教育研究[J].教育者协会研究,2002(4):22-24.
[4]杜杰.高职院校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思考和对策[J].青海教育,2013(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