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丹
【摘要】胡锦涛主席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推动学雷锋活动。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外在表现,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雷锋精神与当代社会渐行渐远,尤其是作为“雷锋精神”主阵地的高校,“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的现象普遍存在。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当代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知以及高校雷锋精神教育现状,探索高校雷锋精神教育的导入,并将雷锋精神与当代大学生德育培养紧密结合,从而建立雷锋精神教育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雷锋精神 高校德育 导入机制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0067-02
2012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中特别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公民道德建设一直以来都为党和国家所重视,学雷锋活动则是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抓手。自1963年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以来,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无论是以任长霞、沈浩、杨善洲为代表的优秀领导干部,还是以‘当代雷锋郭明义、‘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教师张丽莉为代表的‘平民英雄,这些时代楷模、先进典型层出不穷、灿若星云。[1]”。
党和国家极为关注青年的成长成才,关注青年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养,提高青年的道德素质,在青年中推动学雷锋活动,是响应党十八大号召的诚意之举,也是推动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动力之源。高校一直是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重要阵地,但雷锋精神似乎与当代大学生渐行渐远。现阶段,高校雷锋精神教育问题,如何推动雷锋精神与高校德育有效结合,从而建立高校雷锋精神的长效机制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高校雷锋精神的认知和教育现状
在探索建立雷锋精神教育的导入和长效机制之前,首先要明确雷锋精神的内涵、高校大学生对于雷锋精神的认知以及雷锋精神教育的现状。本文所阐述的雷锋精神以当代对雷锋精神内涵的界定为基础;高校学生对于雷锋精神的认知数据来自于华东师范大学雷锋精神课题组针对上海交大、华东师大、华东政法等六所高校开展的雷锋精神问卷调查;高校雷锋精神教育现状以文献调查为依托总结提炼,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雷锋精神的内涵
雷锋精神在近五十年的传承过程中,经过不断挖掘和与时代元素相结合,雷锋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雷锋精神内涵丰富深刻,既符合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又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了当今时代对青年成长的要求,可谓历久弥新。
(二)高校学生对于雷锋精神的认知
现阶段,高校大学生以90后为主体,相较70和80后,90后距离雷锋生活的时代更为久远,时代在迁移,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也在变化。本文对于90后大学生雷锋精神认知情况的描述,以课题组对上海市六所高校大学生的调研为依据。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接受调查的六所高校覆盖层面较广,包括985高校、一本、二本和三本高校以及民办高校,分别为上海交通大学(占高校问卷总量15.5%)、华东师范大学(28.6%)、华东政法大学(9.6%)、上海电机学院(14.2%)、上海金融学院(16%)和上海建桥学院(16.1%),共发放1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97份,数据具有一定代表性,具体的样本信息如表1所示。调查(调查数据来自于华东师范大学雷锋精神课题组对上海市六所不同层次高校发放的1197份雷锋精神調查问卷回收整理的数据结果)显示,高校学生认为雷锋精神虽然存在,但却逐渐消失;雷锋精神不会过时,但雷锋精神与时代结合却是关键。
表1:高校学生抽样概况
1.雷锋精神虽在,却在逐渐消失
今日,我国在取得经济高速发展和历史性进步的同时也在遭受着“道德的困扰”。雷锋精神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之后,是否还能够影响到90后的他们。在当代大学生的心中,雷锋精神存在吗?调查显示:40.1%的学生认为雷锋精神存在,45.9%的学生认为雷锋精神正在逐渐消失,7.3%的学生认为雷锋精神不存在,另有6.7%的学生对此问题不清楚。虽有四成学生承认雷锋精神的存在,将近五成学生表示雷锋精神正在逐渐消失。由此可见,雷锋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正在减弱,雷锋精神教育势在必行。
2.雷锋精神未过时,与时俱进是关键
雷锋精神“过时论”近年屡有提及,本次调查发现,59%的学生认为雷锋精神没有过时,雷锋精神有时代性,但要进一步丰富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24%的学生认为雷锋精神有点过时,雷锋精神过于“高大全”,不够真实;4.5%的学生认为雷锋精神过时了,其完全不能适应今天的时代变化;4%的学生认为雷锋精神没有过时,身边还有很多“活雷锋”。数据表明,雷锋精神在多数学生眼中并未过时,但雷锋精神需进一步与时代相结合。譬如,当代“活雷锋”相较半个世纪前的雷锋与大学生生活的时代更为贴近,更能唤起学生的感悟与行动。
(三)高校雷锋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
1.活动形式多,理论教育弱
目前,部分高校通过雷锋公司、雷锋精神在线网站、雷锋行动微博、雷锋徽章、学雷锋社团、雷锋讲座、诚信阅览室等形式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雷锋活动。在学雷锋活动方面,可谓“实践先行”、“理论滞后”。雷锋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彰显着社会公德、闪耀着共产主义道德的光辉,对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意义重大。然而现阶段学雷锋活动虽丰富多样,但雷锋精神教育却较为薄弱,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难免“有形无魂”,无法让雷锋精神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和灵魂深处,活动效果凸显乏力。雷锋精神教育在高校只做到了“外化于形”,还未做到“内化于心”。
2.短期活动多,长效机制少
每年3月5日雷锋纪念日前后,各高校纷纷开展一系列的学雷锋活动,不论是到敬老院、社区的爱心奉献活动,还是学雷锋感悟征文、演讲等活动,高校学雷锋活动的时间和内容相似程度极高,活动时效又很短,能够将“雷锋精神”贯穿于学年始终的高校很少。“雷锋叔叔没有户口”的现象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学雷锋活动集中在每年的3月份,缺乏雷锋精神教育的长效机制,使得学生对于雷锋精神的认识比较短期和局限,不利于雷锋精神在高校的传承和发扬。
3.志愿服务多,雷锋活动少
雷锋精神从60年代一路走来,在不同时代展现出不同的特色,雷锋的榜样力量一直在感召着我们。但由于雷锋的年代越来越久远,难免不产生“代沟”,也就难免不流于形式。相比学雷锋活动,近年来,大学生志愿活动在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等大型活动的契机下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雷锋同志曾经在日记中写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精神博大精深,志愿服务的奉献精神也是其中一部分,如何将二者更紧密的衔接起来将是雷锋精神传承的重中之重。
二、雷锋精神教育的导入及长效机制
(一)探索建立雷锋精神教育的导入机制——与大学生德育相结合
雷锋精神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感召力强,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和有力抓手。针对现阶段学雷锋活动“实践先行,理论滞后”的现象,可探索建立雷锋精神教育的导入机制,即将雷锋精神导入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将雷锋精神引入到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开展雷锋精神教育。具体而言,一是拓展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材内容,将雷锋精神内涵和阐释雷锋精神的具体事例编入教材,增强雷锋精神教育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发挥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的教育引领作用。“要积极发挥第一课堂的教育主渠道作用。高校教师尤其是担任思想品德修养课的教师,必须旗帜鲜明地向学生进行雷锋精神的教育。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做事”的本领和“做人”的素质,而培养“做人”的核心素质正是突出对雷锋精神的塑造。[4]” 三是理论与实践不仅要结合起来,理论更要指导实践。“要把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与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追求,培养大学生讲求奉献、顾全大局,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培养大学生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的精神结合起来。[3]”通过雷锋精神理论教育,使大学生增强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加深对雷锋精神的内化,更自觉、更积极、更热情地投入到学雷锋实践中,增强学雷锋活动实效。
(二)探索建立雷锋精神教育的长效机制——与时代相结合
雷锋精神如何能够打破“代沟”,雷锋精神如何能够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关键在于与时俱进。针对学雷锋实践活动短期化、集中性、内容相似程度高等问题,应与时代相结合探索建立雷锋精神教育的长效机制。首先,高校要加强对雷锋精神教育的重视程度,依托学工部、共青团委员会等部门指导院系开展雷锋实践活动。如将开展雷锋精神教育主题月活动,作为团委定期活动之一,在团委的引领和带动下,可以做到“有宣传、有活动、有总结、有教育”。其次,需要探索适合长期开展雷锋活动的载体,如雷锋公司、雷锋精神在线网站、雷锋行动微博、雷锋徽章、和诚信阅览室等,这些实践形式与时代结合较为紧密,活动的吸引力较高,且活动较为持续,可供研究借鉴。最后,借助身边“活雷锋”的力量,开展雷锋精神榜样教育。李诗夏、李祖超认为:“当前迫切需要以雷锋精神进行正确引导,使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将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大学生榜样教育有机结合。这对于丰富大学生榜样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5]”一般而论,越是近期、越是鲜活的事例越能引发大学生的思考与共鸣,当代“活雷锋”如郭明义、吴菊萍等,他们同样诠释着雷锋精神,他们与时代结合更紧密,更易使大学生接受、模仿并学習,教育效果更明显。建立雷锋精神教育的长效机制,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经验,使雷锋精神渗透、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三)探索建立雷锋精神教育的实践机制——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相结合
陈斐然、张琦认为:“从‘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口号提出至今,这个名词一直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只是他的形式在一点点改变着,如今再提起“雷锋”,让人不禁与“志愿者”这个名词联系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两者是可以画上等号的。随着奥运会、大冬会等一系列国际性重大活动的召开,中国人的志愿行动意识正一点点被民族精神带起,这也是当下雷锋精神的一种体现。[6]” 据统计,我国目前已建立43万个志愿者组织,常年开展活动的志愿者已超过6000万人。在为数众多的志愿者组织和团体中,大学生是当之无愧的志愿者主体,他们由于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出色表现,被冠以 “鸟巢一代”和“海宝一代”。在高校,志愿者服务以其公益精神和爱心奉献广受学生追捧和好评。志愿者精神概括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而雷锋精神的核心内涵是奉献精神,二者在本质上是趋同的。将雷锋精神引入志愿者服务,建立雷锋精神教育的实践机制,依托志愿者服务为载体,拓展雷锋精神的实践外延,赋予志愿活动予更深刻的内涵,将思想育人和实践育人充分结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辩证者.务实办:理论热点面对面[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
[2]邱伟光.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与育人效应[J].思想理论教育,2012.03.
[3]梁慧超.雷锋精神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J].道德与文明,2004.04.
[4]腾云.高校弘扬雷锋精神的途径[J]. 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4.
[5]李诗夏;李祖超.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5.
[6]陈斐然;张琦.我们离雷锋有多远?[J].教育与职业,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