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光祖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是人民的期盼,时代的要求,也是人类更趋文明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充分发掘这些素材,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增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强化学校的德育工作,促进社会的文明与和谐。
【关键词】传统文化 教育 实施 内容 途径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0036-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无时不存在,无处不渗透,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今后将更加日臻完善。
根据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今后我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正因为如此,我们要认真研读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方向,并分别针对小学阶段、初中阶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下面谈谈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及如何实施的主要途径。
一、主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这些素材,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增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强化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内容大致可归纳如下:
1.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
每一个中华儿女对国家怀有拳拳之心,对民族怀有眷眷之恋。由此引发出无数千古流传的豪言壮语,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掷地有声的八个字,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成为人民维护民族气节振奋爱国精神的格言。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其深刻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甲午战争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为反对外来侵略浴血奋战,视死如归、为国损躯。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时时想国家之所想,处处急人民之所急,忧国忧民,休戚与共……他们所展示的都是伟大的爱国精神!
2.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
这类理想人格教材中事例很多。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做了十几年县太爷的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顶住病魔,以惊人的毅力带领兰考人民战天斗地、治理沙丘。当代活雷锋郭明义三次把家里的电视捐给比他困难的工人弟兄和龙门小学,六次为白血病患者献血,多次把轮到自己的分房指标让给其他工人家属……以上都是为国为民、仁爱共济、大公无私精神的真实写照。
3.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中华民族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为世界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共同富裕作出了卓越贡献。非洲发生饥荒时,是中国伸出援助之手运去粮食和衣物;日本“3.11”大地震,是中国派去了工作组、医疗队抗震救灾;……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无疆大爱风格!文明、和谐、诚信、友善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又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2008年汶川大地震,海内外中华儿女举全国之力,在废墟之中抢救同胞,从死神手里夺回生命,血浓于水、仁慈博爱,捐款捐物,支援灾区重建家园。以上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崇德弘毅,和谐友善的传统美德。
二、主要途径
1.言传身教引导学生
常言道:“不怕做不到,就怕说不到”。教师应坚持正面引导原则,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培育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勤俭节约、孝老爱亲、谦虚友善、热爱生活。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各科教材中、日常生活中悟出真谛。例如针对学生中的浪费现象、挑吃挑穿现象,可用故事说教。上世纪七十年代,敬爱的周总理视察湖南农村,在一个农民家中用饭,吃完饭忽然发现胸前沾了几粒米,于是小心地用指头撮起送到口中。这一幕令在场的陪同领导和当地农民感动不已。周总理为中国革命奋斗几十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难道浪费几粒米是什么大事吗?不!这正是他作为一代伟人伟大之所在,他以一言一行给全国人民做出了节俭的表率。以此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养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来自于榜样的示范、良好环境的熏陶。因此,教师要通过“身体力行”来达到言传身教之目的。
2.英雄事迹感召学生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具体生动的英雄事迹或历史题材,辅之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启迪学生的心灵,感召学生不断自我完善。例如通过讲述岳飞、杨靖宇、邱少云、雷锋等英雄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讲述聂海胜、王亚平、张晓光等航天英雄和唐嘉陵、付文韬、叶聪等探海英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鱉”的大无畏精神,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怀,进一步增强他们发奋读书,振兴中华,富民强国的决心。真挚的道德情感,来自于英雄事迹的感召,同时也来自于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因此,教师要通过“自我塑造”来达到塑造学生的目的。
3.现场教育鞭策学生
教师要尽其所能发掘并充分利用好当地有限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例如在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时,除有限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步入社会,参观会宁会师塔,参观虎豹口红军渡河纪念碑,参观吴家川红军西征公园......探寻红军长征历史踪迹,聆听英雄人物事迹,深切缅怀红军将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崇高精神,深切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巨大精神力量。
既然中小学各科教学中蕴含如此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那么,我们在教育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就必须抓住政治、历史、语文等课堂这些沃土,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丰富内涵深入学生心灵,这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召唤,还是人类更趋文明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