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黎明 邢晓雯
【摘 要】作为首位成功跻身好莱坞商业电影市场的华裔导演,吴宇森不仅将自己东方式的侠义精神和“暴力美学”融入好莱坞动作电影中,使得激烈火爆的外语动作片蒙上一层新鲜的江湖气息,载誉归来的他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将西方血液注入到今后指导的华语电影里,试图打造一场东方好莱坞大片。然而,从2008年斥资五亿拍摄的古装大戏《赤壁》到去年鸿篇巨制众星云集的《太平轮》,虽呼声巨大,在票房和口碑上却反响平平,甚至不被国内观众所买账。那么好莱坞归来的吴宇森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本文试就《太平轮(上)》进行探析。
【关键词】吴宇森;太平轮;叙事;人物;主题
如果看一下《太平轮》的演职员表:章子怡、金城武、宋慧乔、黄晓明、长泽雅美等主演,王蕙玲、苏照彬编剧,赵非摄影,岩代太郎配乐、《泰坦尼克号》原班特效团队打造,再加上金牌导演吴宇森,演员阵容豪华,制作团队庞大,仅凭这些也至少给人期待。可是一部看点颇多的年度大片上映后却遭遇滑铁卢,造成失败的原因也许并不是巧合。从吴宇森回归华语电影拍摄后的第一部大片《赤壁》就不难看出,走向宏大叙事和群像塑造的吴宇森不仅没有走出创作瓶颈,反而使他的电影脱离了真实性和感染力。本文分析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一、本末倒置:电影语言应服务叙事
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当代电影理论奠基人克里斯蒂安·麦茨曾说过:并非由于电影是一种语言,它才讲述了如此精彩的故事;而是由于它讲述了如此精彩的故事,才使自己成为了一种语言。在早期吴宇森的电影中,正是由于精彩故事的讲述才使得其作品独树一帜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英雄本色》中小马哥的出场伴随白鸽飞过营造仪式感,更突出人物舍身取义的精神气质;教堂枪战一定程度上升华了影片主旨,宗教意味是导演哲学思辨的体现;枪战、飞车段落的设计帮助营造紧张激烈的节奏感,也是构成敘事的主要手段,《碟中谍2》中伊森与娜雅飙车段落有助于人物性格塑造,更是两人爱情的萌芽。这些经典场景及符号的恰当使用反过来推动了叙事发展,为人物情感变化做铺垫,使情节发展更加真实自然,也作为一种语言为吴宇森电影打上标签。
而在《太平轮》中,导演将一个完整的故事扩充成上、下两部,企图通过三对男女的爱情来支撑叙事,这首先就忽视了电影叙事的完整性。一部《美国往事》虽长达四个多小时,却在一部电影中完整展现主人公的童年到老年;《真爱至上》使用多对主人公平行叙事,在两个小时的时间内分别讲述完整的爱情故事,并充分打动观众;《泰坦尼克号》紧紧围绕开往美国的豪华客轮展开叙事。然而《太平轮》仅在上半部影片交代人物关系和故事发生背景,使得一部一百二十分钟的影片看起来像六个二十分钟的人物小传,叙事与片名并无太大关联,这似乎就使观众有了被愚弄的感受,大呼上当受骗。
同时“太平轮”这个线索在上半部影片中仅以一艘联系海峡两岸的客轮出现,导演用客轮前放飞的几只白鸽来象征“太平”主题就使影片显得更加浅显牵强。在故事的讲述中导演力图将叙事重心放在爱情上,但也不忘表达自己永恒的主题兄弟情义上,于是造成爱情戏铺垫不够而兄弟情又非常突然。例如影片最后的枪战场面,原本可以简练干脆,可是导演在叙述过程中却强行将通讯兵和国民党军官化为并肩作战的生死之交,在此之前并未对二人情感多做任何铺垫,就使叙事显得空洞无力,同时也大大减弱了影片节奏。镜头语言的运用不仅没有促进叙事,对形式的刻意强化反而造成影片的情感内核缺失。
二、重心偏移:角色塑造顾此失彼
如果给吴宇森的电影打上一个重要标签,那就是:男人戏。从早期的《英雄本色》、《喋血街头》,到《纵横四海》、《辣手神探》,不管是风流潇洒的江洋大盗,还是桀骜不驯的黑帮分子、内心挣扎的卧底神探,无一例外是以男性英雄形象的塑造为主,师从张彻的吴宇森在观众心中留下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动的身影。而女性在早期吴宇森电影中只是以花瓶形象出现,对情节的推动作用也仅仅为“英雄救美”。
然而随着好莱坞工作重心的转移,女性角色在他的电影中有了质的变化,从排斥到重视,导演开始转向塑造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断箭》中女公园管理员不仅在英雄落难时给予信任和帮助,更成为英雄对抗敌人的可靠伙伴,并且在她的帮助下取得战争胜利。《赤壁》中小乔只身入曹营、孙尚香带兵上战场,吴宇森带给观众一个生动的巾帼英雄形象。除此之外,导演还将《赤壁》分为上下两部,旨在通过小章节构建一幅宏大的三国图景,然而众多的人物刻画分散了影片的重心,使得故事讲述生硬乏力。
而到了《太平轮》中,导演依然用同样的手法展现乱世景观,只是这次人物刻画的重点已经将男女双方放在了对等的位置上,导演给予女主角以同样多的耐心和描述。黄晓明主演的国民党军官雷义方与宋慧乔饰演的豪门千金周蕴芬、通讯兵佟大庆和于真、台湾医生与日本女孩,这三对主人公的爱情构成影片叙事的主要线索交织出现。然而导演企图将重心放在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上,却又无法割舍自己对男人间情义的刻画上,致使影片在本该突出军官与妻子动人爱情时却致力于战场男人间的殊死搏斗,本该讲述入住台湾后周蕴芬的情感却将注意力转移到医生身上,刚刚给医生的故事埋下伏笔,又引出另外一个人物:日本女孩雅子。对群像人物的描绘使影片对于每个角色的塑造都浅尝辄止,画面虽美却不够动人,人物众多而缺少真实性。
三、主题变奏:“小我”与“家国”
《太平轮》故事原型来自于国共内战时期一艘开往台湾而中途沉海的客轮,盛载逃往海峡对岸的国民党及其家眷,《赤壁》选自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一章节。归来的吴宇森最大特点是放弃虚构的近现代题材而将眼光瞄准中国历史文化,然而对民族传统文化把握的精准度影响了他对影片主题的表达。
早期吴宇森电影主要是小我的个人英雄主义传达,往往具有神话色彩和宗教意味,是资本主义价值观具体体现。而《赤壁》与《太平轮》的宏大叙事却是多线索的群像人物塑造,导演将个人英雄主义上升为家国情怀,回归“战争与和平”[]的一贯主题。在《太平轮》中,个人命运成为战争下的牺牲品,每个人在离乱动荡的社会中都处于被动地位,导演用这样的方式来控诉战争对家庭、生活的毁灭。然而在对这一主题的表现方式上,家国情怀又被处理成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杀马充粮、抚慰伤兵、奋战到底,这些毫无新意的情节在导演“小我”与“家国”的混乱中反而变得虚假做作。
跻身国际一线导演行列的吴宇森曾在银幕上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影片,即使今天看来也丝毫乐趣不减,然而载誉归来的他却一再遭到质疑:吴宇森怎么了?纵观比较,对叙事的调整和把握成为导演需加揣摩的地方。吴宇森曾说《太平轮》是一部文艺片,第一部只是用来交代人物和历史背景,也声称该片是一生中最满意的作品,并且即将在韩国上映。不管它是不是导演最满意的作品,它决不是我们眼中吴宇森的最好作品,也不是一部纯粹的文艺片,也许《太平轮(下)》还能给我们期待。(作者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①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②黄晓红.吴宇森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
③(法)安德烈·巴赞著.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④黄蒙水,石光辉.《<赤壁>:吴宇森的取和舍》.电影文学,2008
⑤袁卫民,《中国式大片的“三宗罪”——电影<赤壁>批判》,电影文学,2008
⑥余乐,《刚与柔的完美结合——浅析<赤壁>体现的和谐之美》,电影文学,2008
⑦周舟,《吴宇森眼中的吴宇森》,电影 2005
⑧张金峰,《吴宇森电影的美学特征》,电影评介,2007
⑨韩晔,《从香港到加州——吴宇森进军好莱坞前后叙事研究》,视觉美学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