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词汇空缺与英语词汇教学

2014-04-29 16:21周丹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词汇教学文化

周丹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产生词汇空缺的原因及处理方法,阐述了文化导入在词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进一步说明了文化导入在词汇教学中所要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文化;词汇空缺;词汇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4)05-0065-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4.02.016

1 . 序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在一种语言的习得和教学中,对这种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这种独特的语言和文化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发展历史和生活背景。这种差异反映到词汇中便会出现“词汇空缺”,所谓“空缺”是指源语中存在某种为异族文化接受者所不明白、莫名其妙、易于误解的东西,造成异族文化的空白(王秉钦,1993)。文化“culture”一词是一个含义极其广泛的词语。关于文化的定义,一直是众说纷纭,在社会科学领域尚无统一的认识。如詹姆斯·凡德尔·赞顿的文化定义是:“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社会遗产,是一代传给下一代的思维、感受和行为等习得模式;包括体现这种模式的物质因素。文化包括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转引自华先发,社会语言学讲稿18)。“文化狭义指文学、音乐、美术等,而广义讲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邓炎昌、刘润清,1989)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获得语言交际能力,能够正确地使用这种语言。而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波及面极大,从词汇到语法一直到语境,无不受文化的制约。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已经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然而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言大系统赖以生存的支柱,文化空白在词汇层面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更为广泛,文化空白在词汇层面造成了词汇空缺现象。因此,文化教学应该和语言教学同步,文化教学应该渗透到语言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词汇教学。

2 . 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

2 . 1 生活環境与经验的差异

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下建起的语言文化体系不同,因此词汇所指的基本概念在内容或标准上就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差异。当一个民族的某些表示特有的事物的词语在另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没有相对应的概念时,就会产生词汇空缺。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汉语历史悠久,词汇十分丰富,表达力强而有力,许多词在其他的语言中都找不出对应词。如汉民族特有的“炕”“旗袍”“豆腐”“水饺”。表示时间的“阴历”和表示自然现象的二十四“节气”在英语中也是没有的。还有《汉英词典》把“雨水”译成“Rain Water(the 2nd of 24 solar term)”,把“清明”译成“Pure and Brightness(the 5th of 24 solar term)”。这些名称虽然附加了解释,英美人仍会感到费解。同样,在英语中有许多词也是汉语中所没有的,如“curry”(咖喱)一词来源于印度,在汉语中指的是调料,而在英语中指的是用咖喱炖的鸡肉或蔬菜。中国人对“bingo party”和“bingo game”也不甚了解。“bingo”的汉语注释是“一种用纸牌搭成了方块的赌博”,然而在英语中“bingo”有时指是一种猜字游戏,和赌博毫不相干。类似这样的词,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语,相近的词也没有,因为在中国根本没有这种概念。

2 . 2 宗教信仰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中,多数人信奉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上帝安排的。因此许多来自《圣经》中的词已经渗透到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书中大量的词蕴涵了一定的文化含义,如诺亚方舟(Noahs ark)有着避难所的意思,拉撒路比喻大难不死或者重病康复。这些词语往往成为中国人理解英美文章的一大障碍。而中国人只相信“创造人类的女娲”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英语中的“God”和汉语中的“老天爷”含义也不一样,代表的东西也不同。中国人大都相信“佛教”,汉语也有大量与“佛教”相关的词汇如:借花献佛、佛口蛇心、佛爷、佛祖,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等这些词也颇让西方人费解。

2 . 3 文化传统的差异

英汉民族文化传统上的差异,也会产生空缺。例如“bat”在西方人眼里,是丑陋、凶恶的象征,他们对“bat”怀有一种既讨厌又害怕的心情。因此成语“as blind as a bat”为有眼无珠的意思。而在汉语中,蝙蝠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因为“蝠”与“福”谐音,在传统的“福禄寿”的画面上,一般都会画上蝙蝠,寓意“幸福”。再如“green”(绿色)在西方被联想为生手、缺少经验“green hand”或是嫉妒“green-eyed”,而在中国文化里,它代表着“春天” “新生”和“希望”。

2 . 4 价值观念的差异

西方文化属于科学文化,重物质、轻人伦,价值取向以功利为本,强调人权,主张个人至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人对自然的索取(陈宏微,1998)。美国文化最核心的东西是个人主义,放弃个人主义就等于放弃了他们最深刻的本质。因此,我们对“individualism”的理解与美国是不一样的,汉语中把“individualism”译为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在《辞海》中的释义是“一切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思想,表现为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唯利是图”,在美国,“individualism”指的是“独立自主”的个人品质,把自己看作单独的个人,不喜欢依赖别人,也不喜欢被别人依赖。中国文化属于人文文化,重人伦、轻器物,价值取向以道德为本位,崇尚群体观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陈宏微,1998)。反映中国几千年传统特点在词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算是亲属称谓了。如表亲关系十分分明,表兄和堂兄,表姐和堂姐,表妹和堂妹等既要分性别和大小,还要区分是父亲家族还是母亲家族的。而在英语中一律称为“cousin”,根本没有这么多的对称之词。

3 . 词汇教学中空缺现象的翻译

关于词汇空缺现象的翻译不同的翻译学家提出了不同的主张,虽然各自所强调的重点不同,但主要目的都是要忠实表现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反映原作的面貌。因此在翻译词汇空缺时,我们应以“意义相符,功能相似”(陈宏微,1998)为标准。所谓意义相符是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的相符。但并不是所有的词汇都具有这三种意义,有的可能只有言内意义,有的可能兼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下面本文将从指称意义和言内意义这两个层面来简要地分析词汇空缺现象的翻译

3 . 1 指称意义空缺

指称意义,即符号与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所体现的意义。由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符号与所指的对象之间的意义不能完整地体现出来。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补偿法填补空缺。如“三八红旗手”是我国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妇女的荣誉称号,体现了我国重视妇女劳动的社会风气。这是英美社会所没有的。翻译时需加注:March 8 red floggers (an honorific title for women who have made extraordinary achievements and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on the various fronts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又如“糖葫芦”是中国儿童喜爱的一种甜食,译时也应加注。Tanghulu, a sugar-coated fruit on the stick which is a kind of childrens favorite food in winter.采取加注处理空缺现象,既能保持原有的意思又能让不同文化的人对此有更好的理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存异族文化特有的情调。

3 . 2 言内意义空缺

言内意义指符号与文本中其他符号之间的关系。它反映在语言层、词汇层和语法层。英语的头韵、尾韵和半韵均是言内意义在语音层的体现。汉语的四声中平声高昂洪亮,仄聲低沉阴郁。英语中的[m]及[l] 声音柔和,[a :] 音沉重,[i]音清脆,汉英不同的语音特征使言内意义产生的语用意义很难传译。有些源语的语用语义不能得到传译。如“默默无‘蚊的奉献”“中意冰箱,人人中意”。但有时,语音反映的言内意义也能翻译。如俗语:“嘴上无毛,说话不牢”形容年轻人幼稚,说话做事不太可靠,“毛”与“牢”押韵,增添了语言的美感易懂易记,该句译为“Downy lips make thoughtless slips”既译出了指称意义也以尾韵译出了言内意义。

4 . 文化导入在词汇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4 . 1 着重强调文化导入原则

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文化差异的存在要求我们在交际中了解附加上语言上的文化信息。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增加文化的导入,对于提高语言能力十分必要,从上述的词汇空缺现象所产生的原因来看,文化的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各民族的文化不同,所附加在词汇上的文化信息各异,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地了解一门语言,正确地运用语言中的词汇,就必须了解附加在词汇上的文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扫除障碍真正地掌握一门语言。

4 . 2 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于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同,在对词汇的学习中也不可操之过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把学习的层次按标准分为若干等级。如:年龄标准、学习年限的标准,接受新世界事物能力的标准来进行语言词汇的教学。如对于初学者,在教授词汇的过程中,文化的导入应选择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单词,这样既能增加初学者对语言的兴趣,建立学习的信心同时又可以学以致用。而对于高级学习者来说,词汇的教授必须有一定的难度。这些词语并非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它们只会在某种场合才会用到,并且含有大量的文化信息。教授应由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进行文化教学。

4 . 3 实用原则

在教授过程中,所教授的文化内容应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紧密相关,如果所教授的文化内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能被运用,这样所学的内容会很快地被遗忘,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随之降低。另一方面,所导入的文化应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领域相关。如果所学习的内容,在生活中能被适时地运用,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教师讲解的文化内容应该是有选择的和有一定限度的,并且应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增强文化知识的积累,从而加快英语学习的步伐。

5 . 结论

语言始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依赖言语化现象而存在的。因此要理解一种语言,特别是反映文化特征的语言现象,首先必须获得与该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才能深度理解词汇的含义。本文分析了词汇空缺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着重强调了文化导入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以及所要遵循的原则。但语言和文化都是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的。唯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前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陈宏微. 英汉翻译教程[ M ]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 9 9 8 .

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M ]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 9 8 9 .

丁小凤. 关于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若干问题的思考[ J ] . 山东外语教学,1 9 9 6 ( 2 ) .

顾嘉祖. 语文与文化[ M ] . 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 9 9 4 .

华先发. 新实用英译汉教程[ M ] .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0 .

猜你喜欢
词汇教学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基于新课程研究的高中英语课程词汇教学模式应用
基于感知学习风格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小英语词汇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法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