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音乐文化传承在地方高校中的实践与创新

2014-04-29 04:03牟艳丽
北方音乐 2014年6期
关键词: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教学实践

牟艳丽

[摘要]运河文化属水系文化,沿岸随水而生的文化是千百年人民的生活娱乐形式,催生润泽着各种艺术的发展。运河聊城段的音乐文化也在运河的贯通中不断交流、发展兴盛。高校承担着传承文化的责任,通过科学研究与教学的结合,对本土音乐文化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与研究,其效应将是双向的。

[关键词]运河音乐文化;文化传承;民间音乐;教学实践;创新

运河音乐文化是运河文化的组成部分。自元代开挖会通河,京杭大运河开始流经聊城,形成位于聊城市下辖的阳谷县、东昌府区、临清市境内全长97.5公里的运河聊城段,处于鲁西北的流通中心地位,京杭运河的开通带动了运河沿岸物质环境的发展,进而带动了运河文化的发展,使沿岸封闭的城市出现了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进步,运河聊城段的音乐文化也在运河的贯通中不断交流、发展兴盛。

聊城运河沿线的城镇包括:张秋、阿城、七级、聊城、博平、梁水镇、魏湾、戴湾、临清、北馆陶、东阿。

沿岸随水而生的文化是千百年人民的生活娱乐形式,催生润泽着各种艺术的发展,聊城段目前仍然存活着聊城八角鼓、东昌弦子戏、临清架鼓、临清时调、临清琴曲、临清田庄吹腔、运河号子、阳谷哨、运河秧歌、摆渡口秧歌(伞棒舞)等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形式,成为活态的文化遗产。

一、运河聊城段音乐文化的现状

(一)音乐形式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虽然作为运河文化的组成部分,政府与学者都试图对原生态的民间音乐形式进行保护,但是,由于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导致众多音乐形式面临着消亡的境地。由于经济社会带来的冲击,很多老艺人已年迈,寻找新的接班人却成了困难的事情,年轻人为了生活更愿意做一些实际的事情。同时,时代发展与大众审美需求的改变,使得民间音乐形式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少,影响了音乐的传承;传统文化的缺失,民风民俗的改变使得这种音乐形式没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体现出自生自灭的状态。

(二)民间音乐研究尚需深入

对活态的音乐形式以及运河沿岸音乐文化发展的研究处于起步状态。随着运河申遗的进程,学界对运河文化的关注也不断加深。

纵观几年来以大运河文化遗产研究为平台的保护工作,已经开始呈现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的运河学基础研究特点。以聊城大学为例,聊城大学运河文化研究中心于2008年3月25日成立,主要研究京杭大运河史、运河区域社会变迁、运河区域民俗与文化,建成运河文献数据库,学术成果受到学界关注。同时,运河文化研究中心整合学校的学术资源,在各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音乐作为其中一个分支,有着广阔的研究前景。但是,就目前对运河两岸音乐文化研究的现状来看,其研究相对是比较薄弱的。

首先,对于目前的活态音乐形式的调查研究力度不够。目前运河聊城段的各种原生态音乐形式,需要大量的人力对其进行调查、记录及研究。“运河民谣王”赵中田历时31年,行遍运河沿岸河北、山东、江苏三省的1000多个村,寻访运河民谣,整理出300余万字的民谣,后利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为其提供了5万元资助资金出版了《运河民谣》,但是对诸如此类成果又缺乏具有深度的学术研究。

其次,学术研究仍有非常广阔的空间。随着运河申遗的进程,更多学者开始关注对于运河音乐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对运河音乐文化研究的队伍中来。目前对于运河音乐文化方面的研究,局限于对主要集中在对运河聊城段民间音乐文化研究的成果不多,而且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明显不足,诸如对聊城八角鼓、临清时调、临清吹腔、运河号子等的研究仍有非常广阔的研究空间。

二、对运河音乐文化研究的价值及传承意义

运河音乐文化研究是运河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运河文化是千百年来人类与自然相互交融的结果,一条奔流不息的大运河,就是一部流动的遗产,活着的历史。沿岸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大运河的“故事”。对运河音乐文化诸多方面的研究,必将填补学术的空白。同时,对区域性音乐文化的研究也是地方性高校承载的历史责任。高校对于本土音乐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是传播民间音乐的最为有效的途径。聊城大学音乐学院主要以培养优秀师资为目的,毕业生未来就业的途径可以是中小学教师也可以是各种文艺团体,通过学生的学习与传播,对本土音乐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同时,对运河音乐文化的研究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三、我院在运河音乐文化研究及传承中的举措

(一)科学研究中的目的性

围绕运河聊城段音乐文化研究,聊城大学音乐学院形成了科研方向的长期规划:以学校建立的运河研究院为依托、以学院教师学术团体为基础,确定未来科研发展的重点为“鲁西运河流域传统音乐研究”。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目前对于鲁西运河流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的成果和成效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获批校级重点学科:鲁西运河流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获批聊城大学十二五学科规划的重点学科项目。以此作为契机,整合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科研队伍,从戏曲、说唱、舞蹈、民歌、民族器乐5个方面人手,进行该区域音乐文化的学术研究,并通过科学研究提升学院的竞争实力,打造地方高等院校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特色。

(2)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形成教研与科研相一致的梯队,做到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的一致性。并进一步明确科研与教研的方向。

(3)出现一批高质量的优秀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山东柳子戏、聊城八角鼓、临清时调、聊城运河号子等与运河文化相关联的一些音乐文化现象的研究,并有比较高层次的学术成果出现。

(二)课程设置的独特性

在未来的课程设置中,除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中讲授运河音乐文化外,计划开设《鲁西运河流域音乐文化概论》,在该门课程的教材建设及教学内容系统性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系列讲座的形式进行音乐形式及学术成果的传播,形成科研与教学的双向互动,提升学生对地方音乐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的扩充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运河聊城段传统民间音乐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如:视唱练耳课程适当增加民族传统五声调式为中心的视唱,并以当地的民歌、戏曲等作为练习的素材;和声和曲式分析课程在西方大小调体系的知识结构外,更多地训练学生对传统调式调性曲式结构的认识,并以当地民间音乐作为实例进一步学习;美学课程则通过对当地民间音乐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论的高度,让学生领略传统音乐的美。通过知识渗透,使学生全方位地理解和了解本土音乐,重视对本土音乐的学习及调研。

(四)实践教学环节的针对性

通过课堂的讲授,做到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双向互动;通过实地调查,形成聊城段活态音乐文化的搜集整理,通过对活态音乐文化的调查研究,将调查得到的一手材料进行记谱整理,形成研究的前期成果。通过将活态音乐形式进行进一步的创编、加工,将这些传统音乐形式搬上舞台,提升了文化的层次,宏扬的民族音乐。

目前,音乐学院结合聊城段的活态音乐形式,创编了如下一些作品,在各类比赛与演出活动中获得良好的反响:

在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更具有目的性、目标性的学习与研究方向,笔者粗略观察近5年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发现在对传统音乐与地方音乐的研究方面,呈现出研究的方向性与目的性更明确的特点,从原来选题范围过宽过大过泛逐渐向具向化过渡,从选出的论文题目中可以窥见一斑:

五、未来设想

(一)民间艺人进课堂

请民间艺人进课堂,提升学生对民间音乐的感性认识,事实上,这种教学方式已经实施

在一些学校的课堂上,今后应当坚持并进一步提倡,这也可作为高校教学改革中一个简单、基础的环节。

(二)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通过对本土音乐文化的研究挖掘本地的音乐文化内容,并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实践,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拓展,做到理论的深度挖掘与实践的返璞归真,将活态的音乐形式搬上舞台。通过建立基地,将活态音乐形式搬上舞台等形式实现运河聊城段音乐文化产学院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发展,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三)加快研究的步伐,并将科研的成果更多地带入到教学中去

目前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处于初级阶段,未来教学的成熟需要依靠科学研究成果的进一步转化,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教学中的内容将会不断扩充,形式也将更加丰富。

运河文化博大精深,沿岸音乐丰富多彩,对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通过将科学研究与教学结合的方法,从广度与深度上对区域音乐进行深度挖掘,对课程内容以及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其前景是广阔的,由此也将提升对区域音乐的保护力度并拓展学生学习视野的广度。

猜你喜欢
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教学实践
当代土耳其民间音乐实践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