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亚琴
摘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它既是对职业教育发展成果的检验平台,又是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的指挥棒。一些职业学校《药物制剂技术》教学尚存不足。技能大赛对设置课程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改革教学方法、建立评价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培养教学团队等方面具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能大赛;《药物制剂技术》课程;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2-0035-03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这是教育部对新时期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出的要求。技能大赛既是对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检验,也是推动职业院校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工学结合的重要手段。江苏省出台的《关于在全省职业学校建立和完善技能大赛制度的意见》指出,技能大赛要与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紧密结合,以技能大赛引导、推进和检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要充分反映技能大赛对教学的要求,要将技能大赛内容提炼转化为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反映到教学中去。职业学校必须搭建各种创新实践平台,以技能大赛为重要载体,以赛促练,使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与技能大赛实行直接对接。[1]因此,如何实现职业技能大赛与课程改革的有效结合、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就高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从技能大赛视角反思
《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技能大赛检验了学生的技能水平,检验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同时也检验了学校的课程建设和管理水平。“江苏省职业学校医药卫生类药物制剂压片技术项目技能大赛”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比赛形式从最初的仅有现场实际操作,发展到目前包括理论考试、仿真操作考试及现场实际操作共三部分(分值分别为10%、10%、80%),需要完成片剂的制备、在线质量检查、清场及相关工作。笔者在指导学生参加比赛和参与大赛试题库编写过程中,发现平时《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不一致、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训练与企业情境脱节、评价体系缺乏多元性等。
二、以技能大赛为契机
推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改革
(一)参照技能大赛项目要求,设置实用性的课程内容
技能大赛的项目大多来源于企业实际,是一个个真实的工作任务,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教师要将技能大赛相关内容和要求融入平时课堂教学中去,根据学生未来职业的工作内容设置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完成学习任务的体验过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与技能。[2]
围绕《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将《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划分为以下工作任务:(1)药物制剂基本知识;(2)GMP知识;(3)制药用水的生产及质量控制;(4)固体制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滴丸剂、栓剂等)的生产及质量控制;(5)液体制剂(口服液、糖浆剂等)的生产及质量控制;(6)半固体制剂(软膏剂等)生产及质量控制;(7)注射剂与滴眼剂(小容量注射剂、大容量注射剂、粉针剂、滴眼剂等)生产及质量控制;(8)中药制剂(煎膏剂、中药丸剂等)生产及质量控制。这一系列工作任务完成的最终目的是训练学生相应的制剂工岗位(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满足职业需要和岗位需要。
(二)结合技能大赛操作内容,优化生产化的教学过程
药物制剂压片技术比赛项目要求学生完成压片的完整过程,包括人员净化、压片前检查、装机、领料、压片、清场、质量检查等一系列知识要点,属于一个完整的制剂加工过程。课程教学必须按照企业生产过程与要求来实施,全面推行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
结合技能大赛的要求,确定了药物制剂生产的教学过程如下:(1)领取生产指令;(2)按照更衣程序更衣进入工作场所;(3)生产前各项检查;(4)领取物料,并将领取的物料放在生产指定场所,进行复称;(5)按生产指令进入各岗位进行操作,控制中间体质量,做好各个过程的原始记录;(6)清场并做好记录;(7)交料并做好记录。工作情境的引入和一系列工作过程的设计,让学生在模拟的企业工作环境下学习,培养了学生职业专门能力和行业通用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仿照技能大赛参赛形式,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从大赛的参赛形式可以看出,大赛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强调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模式,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改革思路,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和沟通等能力。因此,我们在平常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选取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或行动来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如在任务五“液体制剂的生产及质量控制”中,笔者尝试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完成了“复方碘口服溶液的制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了每个环节,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设备的操作以及实验结果的评价,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来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充分发掘了自身的创造潜能,提高了自身的职业能力,包括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借鉴技能大赛评分标准,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技能大赛在评价方式上既有理论考试,又有技能考核;在评价内容上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包括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交流与合作等与行业相配套的素质要求;另外,不仅重视结果评价,还关注过程评价。[3]这样的多元化考核是真正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全面考核,是当今社会职业岗位能力考核的基本方向,与职场的岗位要求的相关标准趋于一致。
要突出技能大赛的导向作用,《药物制剂技术》这门课程教学应重视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考核,因此笔者采用了如此的评价方式,评价由三部分内容构成:平时(30%)+期中(30%)+期末(40%)。平时成绩包括平日作业、课堂表现、小测验(可以是理论考试,也可是小型技能考核)等;期中主要是理论考试;期末包括理论考试以及技能考核,各占50%。理论考试可以笔试,也可以口试。还采取了多元评价机制,除了教师评价,还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这样多维度、多侧面的综合性评定更加客观和更有激励作用,更利于提高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借助技能大赛检阅平台,建设真实化的实训基地
技能大赛的任务都与生产一线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要求参赛者在真实的环境下完成比赛任务。我们应充分利用技能大赛平台,加快实训基地的建设步伐,科学设计流程,增加实训设备,设置充足工位,建设与企业真实环境日趋一致的校内实训基地,为教学改革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同时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实践训练,提高技能水平。另外,学校要利用好技能大赛平台,切实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学校可以将课堂搬进店堂,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或者让企业的大师、名师为学生授课,使学生的技能更接近市场,更加实用。
(六)利用技能大赛引领作用,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
技能大赛不仅考核学生,同时也考察教师的水平,尤其是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岗位技能指导能力。指导教师的理论知识、技能水平以及职业经验等在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比赛成绩,教师应以技能大赛为契机,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欠缺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可以深入行业企业锻炼以增强实践技能,来自于企业的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专业教师需加强教育知识、教学能力的学习,通过不断的实践学习,使自己成为既精通理论知识又熟悉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这样,他们传授给学生的才能是最新、最实用、最科学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可以引进一些企业专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以优化教师结构,或聘请他们来校现场授课,全面提升教学团队整体素质。[4]
技能大赛的举行使我们看到了职业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促进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技能大赛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形成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倒逼机制,促进课程内容合理设置,促进教学过程优化,促进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实训基地建设,促进教学团队培养,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全面改革,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步伐。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职业学校建立和完善技能大赛制度的意见[R].2008.
[2]曹庆旭,王贵生,吴文勇.关于职业技能大赛对课程改革的影响[J].职教论坛,2011(23).
[3]张亚萍,宋正和.以技能大赛为引领,深化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改革[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4]张静,聂章龙.浅议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J].新课程研究,2012(1).
(责任编辑:张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