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琴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课中,学生对文本的自我感悟莫过于朗读。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朗读教学,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朗读教学 形式多样 以读促悟 活动助读 多元评价
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首要的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其中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指导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 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以下是我对朗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改变阅读教学中师问生答的模式,还课堂以朗朗书声
课堂是师生双向互动,思想碰撞的地方。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不管教学热点如何变化,朗读依然是最基本的教学手段。因此,教师必须走出重讲轻读的误区,面对小学生,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结合起来;把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作为常规抓起来;把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作为目标建立起来;把“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观念强化起来。只有做到这些,教师才能带领学生积极投入到朗读教学的探索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怎样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文章是作者描写现实、反映生活、抒发感情、寄托理想的物质载体。作者叙述一件事情,描写一个人物,说明一个问题,论述一个道理,都是被一定的道义和社会责任感所驱使,为一定的道德理想、生存欲望所驱动的。因此,作者的匠心妙笔无不饱蘸着强烈鲜明的爱憎感情。朗读作品是一种感化、熏陶,读好一篇文章会心荡神驰,情思横溢,如饮甘露,浑身清新豪爽,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力量。
(一)教学预设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首先,在每个朗读教学环节中,都要为学生制定读的目标,唤醒读的意识,注意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朗读要求;其次,对同一朗读对象,在不同的阅读阶段,要有不同的要求,直至最后达到目标。只有确定了恰当的目标,我们的朗读才能有的放矢,实现“效益最大化”。例如,在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我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定为:1.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线索。2.讲读第二逻辑段,充分领略五壮士的英勇,为学习下文壮烈牺牲奠定情感基础。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4.通过查找、搜集、交流有关五壮士的资料,初步学会整理、运用资料。
课后进行反思,我认为第三个教学目标显得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并质疑这节课的朗读目标是什么。这么悲壮的课文,难道不需要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么?于是,我重新制定了教学目标,把第三个教学目标修改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生动、有力的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情感。在第二次教学中,我重视了朗读指导,使得整体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二)提供充足时间
每一个朗读环节,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避免“走过场”的朗读。初读时,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讲读时,抓住朗读训练点,教师要舍得花时间重锤敲打,反复诵读,直至背诵。比如对《长相思》一词的自读检查中,本人采取了以下步骤:出示课题——学生自读——指名读——开火车读——一起读。这样的安排,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练习,对词语的音、形有了反复的识记,为整首词的朗读做了铺垫。讲读时,再分角色表演读,最后练习诵读。这样,把朗读落实于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才能一步步读好,直至最后的熟读成诵。
(三)恰当指导
朗读能力的形成,是在长期的朗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其中教师恰当有效的指导不可缺少。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模仿和低水平的重复,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积极、有效的方法引导。“递进式朗读”就是指教师抓住文本的朗读训练点,花时间花力气打磨,达到理解、情感与朗读的自然融合,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而且更读得生动、自然。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文字情真意切、扣人心弦,读来令人感动、惊叹。我逐级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反复去读,一遍遍感受父亲不畏任何困难,寻找儿子的执著举动,深刻体验作为父亲兑现承诺的责任感。因为读得认真,感受真切,所以父亲的爱也就深入人心了。
(四)朗读形式多样
默读、速读;个别读、齐读;引读、范读;配乐读、表演读。多种多样的朗读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例如在教授《圆明园的毁灭》这一情感跌宕起伏的课文时,本人先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大意,再运用速读,找出曾经的辉煌和毁灭的悲愤与惋惜这几段文字,之后让学生自己读顺,读流畅,最后配乐读。当学生听着轻快的音乐,看着圆明园美丽的图片时,情绪也被带动起来,他们朗读时语气轻快,活泼,自豪感油然而生;而当音乐低沉下来,画面一片凄惨时,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变得愤怒、无奈、惋惜,他们读得入情入境,内心受到深刻的震动,接下来慷慨陈词,课文难点迎刃而解。朗读教学既节约了时间,又抓住了教学重点,起到了以读促学的作用。
(五)活动助读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演讲比赛、诗歌朗读比赛、诵经典、当解说员等活动等来带动全班学生广泛参与,形成人人敢于高声读书的热潮,让学生真正爱上朗读。本人利用学校组织国庆经典诵读比赛活动的机会,带领全班学生搞了一个以诵读为主,兼带表演的节目——《少年强则国强》。在震天鼓声中,“岳飞”满怀激情,高声吟诵《满江红》,在屠洪刚的歌声中,彩旗迎风招展,学生舞枪弄剑,场面甚是豪壮。一阵舒缓的音乐响起,又把学生带入茫茫戈壁,《长相思》的吟诵开始,学生低沉的声音,往复回环,又让我们走进了绵绵的思念。《纸船·寄母亲》更是将情感推向了高潮,声声呼唤,叫人不禁落泪。这个节目获得了成功。
三、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阅读教学无疑兼具指导写作的任务。从课文入手,大量阅读,勤写勤练,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来体会语言的神韵,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读写素质的提高,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毫无疑问,阅读教学的另一大任务就是要读写结合、训练到位,通过日常教学中的点滴积累,为学生日后的表达和写作搭桥铺路。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后习作要求写一篇介绍动物的文章。我结合此次习作练习,开展了“我是小小解说员的”活动,为了完成解说词,学生找来大量资料,经过整合后形成一篇篇优秀的说明文。有的介绍蝙蝠,有的介绍大雁,有的介绍孔雀……写好后学生开始朗读习作,上台解说时,个个内容充实,表达有序,介绍清楚完整。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给予高度的重视,并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艺术水平,才能使语文课的特点真正得以体现,使学生在朗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