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勇
摘要:在信息化教育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多媒体设备应运而生,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我们的美术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很多优点,它色彩绚丽,画面生动逼真,可以使学生的直观思维以及形象思维得到更大的发挥和提高。所以,我们应精心设计课件,用多媒体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切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多媒体 美术课堂 教学
众所周知,现代信息化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已经迅速渗透进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可以这样讲: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信息化高科技。同样,我们美术教育教学在吸收现代高科技元素之后也异彩纷呈,光芒四射。多媒体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多媒体的色彩绚丽的动态画面逼真传神,使得美术课堂提高艺术表现力。
一、多媒体教学要与学生个性和特长结合
美术教师在具体的美术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体现多媒体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因为以前传统的美术教学仅仅让学生照样临摹和写生而已,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所以师生身心疲惫,美术课堂教学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加入多媒体的合理应用之后,就可以在传统的美术教学的基础上,用多媒体的丰富的色彩、悦耳的声音、逼真的画面直接呈现给学生,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促进学生学习美术的信心提高。
在美术多媒体教学中,我们要挖掘、培养和优化不同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因为美术教师首先要承认每个学生是不同的有差异的个体,同时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个性,并要持之以恒地帮助他们发展个性,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的:“最重要的是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能最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的天赋素质的事情上,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卓越成绩。”所以,只要持之以恒的发现它、培育它,通过扬长避短,就可以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要精细化进行美术教学
美术教师在进行全因素素描的基础课教学时,在对透视的阐述和明暗因素教学中,在利用三维软件烘托灯光效果的条件下,用美术多媒体教学软件就可以形象直观地演示出透视的规律。这样用可变的灯光条件生动的分析画面,就可以直观、直接、生动的帮助我们师生在美术课堂上分析出了空间、结构和光影的各类不同变化关系。素描的各因素不是并列关系,某些因素是起主导、支配作用的,某些元素是从属于主要因素。举个例子,形体与空间这两个因素就是其他因素存在的根据。所以在全因素素描中,造型训练重点和前提是形体结构和形体在空间中的透视变化。而要把所有因素讲解清楚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很难做到,现在美术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把美术基础课中难理解的、抽象的、难教的课题轻松解决了。
三、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烘托美术教学课堂气氛,促进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我们学校从2010年开始大力投入资金够买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积极引导教师使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帮助教师培训使用多媒体的各种方法和技能,从而营造好美术课堂的教学气氛,促进了美术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当然,多媒体也有助于我们美术教师在网络收集到美术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各种资料信息,比如图片和影像等等。把这些资料应用到美术课堂教学中,这样就给了学生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全方位的体验,使得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审美的追求和欲望,在轻松和愉悦的环境下接受着美的熏陶。
比如,在欣赏《寻梦司马台》《长城云帆》等作品画面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将画面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这样可以把色块叠落有续、纯色张弛奔放的画面完美呈现给每个学生,让学生对画面的每一笔都感觉到节奏美妙、空间深远,从而明了画面视觉的创造给观者更加博大精深的空间想象,真是出神入化,令人心潮澎湃。这样,学生就能欣赏到画家内心的情感,并诉之于心灵,从而得到审美愉悦。
在美术课堂的创作环节中,我们美术教师为了迅速塑造特定意境,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可借助播放多种音乐来促进学生的创作灵感产生,同时还可选择不同的音乐来达到美术创作需要的思维和状态。
四、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情感的培育,打造全面人才
美术课堂教学突出对学生的美育,也体现在对学生的情感的培育。比如,我在美术课堂教学和学生一起欣赏季承业大师的《秋水寒月总依然》时候,就用多媒体形象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欣赏的主动性。季承业大师的画天然古淡,秀丽清幽让学生叹为观止,促进了学生的审美观念的多元发展。在多媒体营造的氛围下,很容易便获得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世界科技不断进步,教育需求不断提高,我们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所以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去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婧.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策略分析.
[2]裴娣娜,杨小微.现代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林清华,何恩基.什么是一堂好课——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述评.中小学管理,2005(6).
(责编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