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欢明 张诚
摘要: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不足,需要通过大学生创新项目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确保其效果,需要通过过程管理的方式,即在选题、研究过程和结题三个阶段进行紧密结合,并运用大连理工大学本科生创新项目实施为例进行分析。发现在选题、研究过程和结题三个阶段的紧密结合有助于实现教师科研课题的开展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大学生创新项目;教师科研课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4-0041-01
公共管理学科是培养具有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综合知识,能够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机构从事工作的专门人才,[1]其属于应用型学科。正因为如此,不少高校的公共管理本科生教育要么忽视实践活动,要么过分强调该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对公共管理理论的思考和提升。[2]而对于新世纪的大学生而言,其应该具备理论与实践相兼顾,能够成为“顶天立地”的大学生。所谓的“顶天”,即能够掌握和理解公共管理学科的古典与前沿理论;所谓的“立地”,即能夠运用公共管理学科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当前社会各种问题。这就要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通过理论、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来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达到培养公共管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目标,国家设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为此,各高校设立了大学生创新项目来具体实施。而如何能够确保公共管理大学生创新项目能够取得较好效果,笔者认为突破口在于将教师的科研项目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相结合,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一、依托教师科研项目的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国家和学校两级单位均设立了不同级别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以刺激大学生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创新活动来提升其能力,但如果其指导教师没有兴趣或动力来指导学生,该创新项目不会达到其预期效果。为此,依托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来研究大学生的创新项目可以实现指导教师与学生共赢的局面。一方面,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师,尤其是还没有指导研究生的青年教师,其有强烈的愿望指导若干本科生来参与其科研项目,原因在于公共管理学科的科研项目具有实践性,需要教师与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相应的资料;另一方面,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创新项目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可以使得学生与指导教师有更加紧密的交流时间与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知识学习能力。
2.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可行性
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与大学生创新项目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可行的。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其主要职责有三个方面:教书、科研和社会服务。科研是大学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每位教师都会具有不同等级的科研项目,而科研项目本身具有创新性的特点,为此将教师的科研项目与大学生的创新实践项目相结合,有利于确保大学生创新项目处于学科前沿位置。对于本科生而言,选择指导教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作为创新项目,有利于获得指导教师更加专业化的指导。
二、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实践项目的过程管理
对于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项目的管理,可根据其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化的管理,分别是选题、研究阶段和研究报告撰写与答辩三个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指导教师在不同过程的指导方法和路径会具有差异性,因为不同过程的目标具有差异性。
1.选题阶段——与科研教师项目紧密相关
对于大学生创新项目而言,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选题是关键。由于大学生创新项目需要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来确定,因而选题主要来源于指导教师的拟定,在教师拟定题目时,一般会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该题目来源于教师某科研项目中的一部分,二是要求该部分内容要具有新颖性,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指导教师拟定题目后供学生进行选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创新项目申报。[3]
2.研究阶段——理论、方法和案例
由于对公共管理本科生的要求是具有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具有“顶天立地”的创新实践能力,因而在对大学生创新项目指导是力求学生对公共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对公共管理相关研究方法的掌握,以及将该理论与方法运用于实践案例进行实证研究。例如对于理论的学习,需要学生阅读公共管理学科领域的经典书目、国内外高等级期刊,使得学生能够对该创新项目有系统地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进行创新性的理论假设和探索;为对上述创新性的理论假说进行分析,需要学习和运用一定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如数理统计、定性比较分析等定性、定量方法;此外,为对上述创新性的理论假说进行验证或解释,需要选取特定的案例,采取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数据资料进行实证检验。该阶段目的是对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其创新项目的研究具有三种元素:理论、方法和案例。
而对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而言,理论、方法和案例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三种元素。通过教师科研项目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结合,指导教师不用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创新项目,这可以大大提高指导教师的工作效果,[4]并充分利用科研资源和人力资源。
3.研究报告撰写与答辩
最后,指导教师需要指导本科生进行研究报告撰写并答辩。一份完美的研究缺少不了一份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和精彩的答辩。这过程中需要指导教师教授学生如何来写研究报告,以及如何来进行答辩。这对于指导教师而言,也是在其科研项目结题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三、大连理工大学本科生创新项目的实践
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旨在通过该训练计划的实施,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能力训练,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经营人才。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公共事业管理一个本科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创新训练计划依据大连理工大学创新教育工作相关意见展开,训练计划分为国家、省和校三个级别。本科生个人或团队(最多3人)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的设计、研究条件准备、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和成果交流等工作。
1.选题阶段
每年11月份,学校组织教师提出创新项目课题指南,由学生进行组队自由选择题目进行申报,鼓励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联合申报,并由一名教师负责指导、监督和管理。对于学生申报的项目,初步确定为校级项目进行展开研究。如果能够将教师的科研项目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相结合,可以使得指导教师更容易出题,也能使得学生选到其感兴趣的题目。
2.研究阶段
项目批准立项后实行月报制,即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的进展及时填写记录册,同时完成创新项目管理平台上的过程记录,指导教师定期填写指导意见。此外,在每年3月份,课题组需要进行开题报告,各单位组织专家进行答辩评审,推荐校级以上项目,对开题未通过的项目取消立项资格。以公共管理学科的创新项目为例,在3~6月份期间指导教师会与学生进行定期交流,指导学生对课题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并进行课题设计;在7~8月份暑假期间,指导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调研,收集数据进行论證;在9~10月份,对数据进行整理,并准备中期检查报告;在11月份至寒假期间,学生对项目报告进行撰写,并整理出可发表的研究成果。该研究计划的设定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计划具有契合性。
3.报告撰写与结题验收
在项目开展后的次年3月份进行结题答辩。在研究报告撰写过程中,指导教师会全程指导学生对报告的撰写,因为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报告具有管理学研究的规范性,包括引言、文献综述、理论模型构建、研究方法、实证检验、结论与讨论等内容。对于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师而言,其均有自己的科研课题,在上课之余会花很多精力来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因而有助于学生规范性的完成课题,有助于教师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四、结语
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为使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取得更好的效果,有效途径是将其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使得创新项目在选题、研究过程和结题三个阶段均能得到教师的高效指导,从而提升其创新实践能力,并且也对教师的科研项目产生积极作用,实现教师与学生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刘波,杨真玉.强化实践环节与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4):101-104.
[2]刘晓峰.公共管理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的现实问题与实践探索[J].中外企业家,2013,(5):242-243.
[3]牧振伟,赵涛,李琳.基于科研课题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外资,2013,(9):222-223.
[4]何兴兵,林永慧.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J].高教论坛,2012,(4):66-68.
(责任编辑:王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