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5-12-23 00:27雷兵冯莹刘伟施建华胡浩军
教学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创新实践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雷兵 冯莹 刘伟 施建华 胡浩军

[摘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是国家教育部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实践能力训练而实施的重要举措之一。结合该计划近年来的实施情况,从依托创新训练计划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构建以创新训练计划为核心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和建立长效运行管理机制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研究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创新训练计划的实施效果和改革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60097040引言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是推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动力。创新实践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既是现代教育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应具备的基本职能,又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要求。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Students Innovation Training Program,以下简称SITP)是国家教育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本科学员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1]。SITP是指学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自主进行方案论证、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数据分析处理、研究报告撰写、学术成果发表与交流等工作的一系列综合训练活动。

SITP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中面向大学生个人或团体设立的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项目之一,它在高校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据教育部发布的统计数据,2012~2014三年立项的国家级SITP项目分别为25262项、19741项和21716项,覆盖国内数百所知名高校。如何借助当前国家大力推行SITP的契机,探索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发挥好SITP在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统筹处理好SITP与科技竞赛、毕业设计、课程综合设计等传统实践教学活动的关系,建立起有利于SITP组织实施的长效运行管理机制,保障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的稳步提升,是本文着力研究并努力解决的问题。

1依托SITP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SITP是本科生接触到的与实际科研工作最为接近的一项综合训练活动,通过它可以让学生完整地体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进而全面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SITP的完成周期一般是1~3年,资助经费可达2万元,项目的申请、实施及结题过程与科研过程类似,都要经历选题、文献查阅与调研、方案设计与论证、理论分析与仿真、实验验证、制作演示装置或原理样机、装配调试、技术总结与成果发表这些基本环节。通过抓好SITP实施过程中的这些基本环节(如图1所示),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使其逐步掌握创新实践与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依托SITP全面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特别要抓好项目选题、研究过程和技术总结三个环节。图1基于SITP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环节

1.1重视项目选题

选择一个合适的SITP课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至关重要。SITP课题的选择应当以学生兴趣为基础,以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为目标,重点考察研究工作的创新性、探索性、难度、可行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兼顾专业特点和军事特色,同时注意与科技竞赛、毕设设计等教学活动的衔接。SITP的选题一定要紧贴实践,可以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发现提炼的问题、老师在教学科研实践中总结凝练的问题,也可以是紧贴军队和国防建设实际,与国防科技、武器装备和部队信息化建设等紧密结合的军事特色鲜明的问题。选定一个研究课题之后,一定要进行充分地文献查阅与调研,弄清待解决问题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同时借助调研启发创新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或切入点。

1.2重视研究过程

重视研究过程是SITP实施的基本原则之一。SITP的工作流程类似一个小的科研项目,但与科研工作又有不同,前者注重在研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努力、进步与收获,目的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而后者是完成一项科研任务。这就决定了SITP在实施过程中不必刻意关注结果和指标,只要研究工作在某些方面有意义,就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去探索实践,去尝试自己的“奇思妙想”,不用担心没有好的研究成果而不能结题,以便营造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加强研究过程的指导,注重方案设计论证、理论分析、实验样机制作、系统调试等具体过程对学生的训练,掌握好时机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使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力得到提升。此外,考核评价时注重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只要其扎扎实实地做了工作,得到了明确具体的研究结论,便可得到相应的认可。

1.3重视技术总结

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发表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现代科技得以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学生锻炼科技写作能力与交流汇报能力的重要环节。在SITP的实施过程中,若研究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得到了有价值有意义的结果,应当指导并鼓励学生及时进行总结,撰写技术报告、研究论文或申请专利,产出创新成果。在每个项目结题时,无论成果多少,都必须提交一份完整的技术总结报告,详细记录实验数据、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和得到的结果。依托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等环节开展答辩评审活动,要求学生制作PPT对完成的工作进行总结汇报并接受专家质询,锻炼其交流汇报和总结归纳能力。此外,推荐优秀的SITP作品参加学术会议或科技创新活动,鼓励与同行进行交流,也是总结和提升作品的重要方法。

2构建以SITP为核心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当前承担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任务的教学训练活动主要有课程综合设计、实验课程、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科技创新竞赛和创新训练计划等,尽管它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是相同的,训练学生的方式方法甚至内容也有不少相通和相似之处。同时,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学时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因此,需要重新挖掘和认识这些创新实践训练活动的内涵与联系,整合上述教学训练活动,构建新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改革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进而解决当前实践性教学环节种类较多、联系不紧、效率偏低的问题。

SITP是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而实施的一项综合训练计划,具有参与学生数量多、覆盖范围广、训练周期长、资助力度大、培养能力全面等一系列特征。实施SITP所遵循的兴趣驱动、自主研究和重在过程的原则[1],不仅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激发其创新潜能。SITP的上述特征和实施原则,决定了它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构建以SITP为核心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就是将其作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中心或主体,围绕这根主线来开展教学训练活动,如图2所示。首先,利用实验课程、课程综合设计和专业实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为开展SITP提供基础支撑,然后依托SITP全面培养学生的文献查阅、方案设计论证、理论分析、实物制作、文档撰写、成果总结、交流汇报、组织管理以及团队协作等各方面的能力,最后利用这些能力和完成的作品去参加科技创新竞赛,通过深化拓展SITP研究内容可进一步完成毕业设计等必修任务。此外,通过专家组验收合格的SITP项目,可用于冲抵后续实践类选修课程的学分,以减轻学生负担。通过优化整合上述训练活动,可在总训练学时适当减少的情况下改善训练效果,提高学生参加竞赛的成绩和完成毕业设计的质量。

图2以SITP为核心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构建以SITP为核心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除了要在形式上整合传统的教学训练活动外,还要在内涵上突出SITP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和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在实施SITP项目的过程中,坚持“以需求为牵引、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手段”的基本原则,启发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创新,形成“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的人才培养模式[2,3],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去学习、去研究、去创新,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学习提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取得的效果自然要比传统的教学训练活动要好。

近年来,笔者指导了多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SITP项目,并在这些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贯彻了上述教学举措,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近两年结题的两个国家级项目“智能听力保护系统的研制”(201290002069)和“新型红外反射式隔空交互输入系统研究”(201390002060)为例,前者是为解决部队官兵实弹射击时听力保护的问题,后者是为无菌医疗环境等接触输入不便的场合设计一种非接触的新型人机交互系统,都是在生活实践中发现并提炼的课题,具有良好的实用性、探索性和创新性,学生开展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很高,解决问题的意愿十分强烈。选好研究课题之后,笔者便引导学生提炼项目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再结合调研结果、实现难度和实验室条件制定解决方案,然后指导其进行设计方案的分析论证、样机制作和装配调试,最终完成实物作品,写出技术总结报告。在学校组织的结题验收评审中,两个项目都获得了优秀评价(全校优秀比例在10%左右)。通过对研究成果的总结,学生依托这两个项目先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EI收录学术论文1篇,参加科技创新竞赛获奖6项,其中“智能听力保护系统”获第四届国际大学生微纳传感器技术应用大赛一等奖(最高等级),取得创新成果的质量和数量均明显优于同期项目的平均水平。此外,这两个项目经过研究方案改进和内容拓展,延伸为两个毕业设计课题,由原SITP项目组的成员自愿选择后进行深入研究,既保持了研究工作的深度和延续性,又节省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不仅如此,由于后续课程——光电技术课程综合设计的训练内容与这两个项目的研究工作有诸多相似之处,经过与教务部门的沟通协调,同意相关学生免修该门课程,并获得相应的实践学分。经过上述两个项目训练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得到了明显提升,遇到问题不再发懵,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思维活跃且动手能力强,受到毕设指导老师和研究生导师的一致好评。

3建立有利于SITP组织实施的长效运行管理机制为保障SITP的顺利实施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组织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2012年5月,国防科技大学制定并颁布了《本科学员创新训练计划实施管理办法》,主要对SITP的内涵、基本原则、组织领导、项目申报立项、实施与验收以及经费管理与使用等内容进行了规范和说明,有效促进了SITP的顺利实施,但在以下几个方面仍存在共性问题[46],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3.1抓好项目的“三评”环节

“三评”是指立项评审、中期检查评审和结题验收评审,抓好“三评”环节就是依托校、院两级专家委员会,依据针对每个环节制定的评审细则,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好项目评审工作。SITP项目的“三评”是在管理层面确保完成质量的关键,可采用网络评审、答辩评审、实物展示与功能演示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首先,要严格立项评审,把好入口关,真正将思路新颖、创新性强、可行性好和紧贴军事应用与生活实践的项目选拔出来,并在老师和学生中营造一种如何选题、如何发现问题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发挥中期检查评审的督促和指导作用,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结合下一步工作及时给出意见和建议,对进展缓慢或无实质性进展的项目要查找原因并拿出整改措施,必要时应当撤销项目,以达到敦促学生和指导老师更好地推进项目研究工作的目的;最后,要做好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不仅要对项目研究取得的论文、专利、获奖证书等显性成绩进行收集整理,而且要对项目申报书、中期检查报告、结题验收报告、实验数据、源程序等过程资料进行总结归档,注重训练过程的审核和学生在创新实践能力与科研素养方面的提升。

3.2建立有导向性的奖惩机制

尽管大多数师生都会按要求按计划完成SITP项目的研究工作,但每年总有少部分项目完成质量不高,甚至不能按时结题,“重申请、轻结题”的现象时有发生。针对学生主体、指导老师和基层管理单位,建立有导向性的奖惩机制,对调动参与人员的积极性、提高项目完成质量、保证SITP的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将SITP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对项目完成质量较高的学生,不仅可认定相应的实践学分或选修课学分,经审查与本专业相关且完成质量达到一定标准的,甚至可代替毕业设计,而且可在评选优秀毕业生、推荐免试研究生和立功受奖等方面优先考虑;对积极指导学生并取得较好成绩的老师,要在职称评定、绩效考评和评优评奖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甚至作为必要条件之一,同时在年终考虑适当的工作量补贴;对组织管理工作突出、项目申报和完成质量高的基层管理单位,也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与此对应,那些完成质量不高甚至不能结题的项目也要有具体的惩罚措施。若结题成绩为“不合格”,则相当于学生的一门选修课程不及格,老师的指导工作量和近两年SITP项目的指导资格被取消,同时对其绩效考评等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3.3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素养非常有益。在SITP实施的各个阶段,通过经常举办讲座、研讨交流会、创新论坛以及参加学术会议等活动,发挥优秀创新作品的表率作用,努力营造出浓郁的创新文化氛围。在每年春季学期开学后的一个月内,也就是SITP的立项申报之前,举办一次关于SITP项目选题、申报、撰写申请书以及相关政策要求的宣讲会,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指导大家如何选择一个有新意有价值的课题,启发师生的创新灵感,同时扩大SITP的参与面和影响力。在SITP的实施过程中,针对项目进展和遇到的问题,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交流会,使项目成员和指导老师在学术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产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在项目研究工作完成之际,举办创新论坛或科技文化节,为参加SITP项目的师生提供一个展示作品、交流成果的平台,通过现场观摩、项目讲解答辩、评选表彰最佳创意作品等活动,鼓励创新思维、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此外,组织优秀项目的成员参加全国、全省的各类学术会议或相关交流活动,宣讲取得的创新成果,对鼓励先进、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也大有裨益。

4结束语

以当前国家大力实施SITP项目为契机,结合自身组织指导学生开展SITP活动的具体实践,对基于SITP的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研究指出,通过抓好SITP实施过程中的各个基本环节,全面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以SITP为核心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形成“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的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进而促使学生在自主研究和解决问题中获得提高。此外,针对SITP在组织实施和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项目评审检查、奖惩机制和创新文化氛围建设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为保障SITP的顺利实施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积极建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Z].北京,2012.

猜你喜欢
创新实践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在小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五妙招”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浅谈中职学校计算网络开放式实验教学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计科专业学员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发现内化教学法在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中的应用
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