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痰定眩饮治疗内耳眩晕128例临床分析

2014-04-29 21:28杨利杰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中药汤剂临床

杨利杰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导痰定眩饮对内耳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门诊128例内耳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嗪胶囊10mg,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导痰定眩饮治疗,每日1剂。7天为一个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30例,有效2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显效22例,有效23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75%,两组数据经统计学检验p<0.05。结论:在西药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导痰定眩能提高内耳眩晕的治疗效果,建议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导痰定眩饮;内耳眩晕;中药汤剂;氟桂嗪;临床

【中图分类号】R726.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434-01

内耳眩晕症又称梅尼埃病,为发作性眩晕,耳鸣,听力减退,伴恶心、呕吐、腹泻等[1].多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耳迷路动脉痉挛,导致内淋巴过剩,压力增大,内耳末梢器缺氧,引起内耳眩晕症发作。内耳眩晕症是临床上常见病,目前尚没有办法彻底根治,现代医学治疗以保持安静、静卧为辅助,选用血管扩张类药物、镇静剂、脱水剂等对症治疗,并运用外科开窗减压术缓解症状[2]。对于急性期患者来说,以上处理便可在短期内缓解症状,长期作用却不理想。有学者提出在本病发作间歇期采用中药治疗效果明显[3],我院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内耳眩晕症,现将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将我院门诊2010年1月--2010年12月就诊的128例内耳眩晕患者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4例患者男性22例,女性42例,年龄38-62岁,平均年龄55.43岁,病程3-15年,平均12.52年;对照组64例患者男性20例,女性44例,年龄33-64岁,平均年龄54.82岁,病程4-14年,平均12.17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检验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盐酸氟桂嗪胶囊10mg,口服,每日1次。

1.2.2 观察组 在治疗组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导痰定眩饮。具体方药及剂量如下:车前子另包20g,杭菊花10g,法夏10g,白术15g,天麻10g,当归15g,红花10g,全蝎3g,泽泻15g,生姜6g,甘草6g。

1.3 疗效观察 所有患者按疗程服药后,跟踪随访两年统计治疗效果。显效:眩晕及其他症状消失,或发作间歇期较治疗前延长2年以上;有效:眩晕减轻,发作间歇期较治疗前延长1 年以上或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无效:复发次数或间歇期时间与治疗前比较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跟踪随访两年后将收集的数据整理,观察组显效及有效病例均较对照组多,且总有效率超过对照组。经卡方检验χ2=4.6938,p=0.0303,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1。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内耳眩晕症的基本病理改变为内耳血管神经功能失调、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膜迷路积水、蜗管及球状囊膨大[4]。临床研究发现内分泌失调、维生素缺乏、精神状态变化等均可引起自主神经系统紊乱,导致内耳迷路积水,刺激耳蜗以及前庭感受器官,产生耳鸣、耳聋、眩晕等症状[5]。由于内耳血管障碍是本病主因,故改善微循环药物如氟桂嗪对缓解内耳眩晕症有效[6]。然而使用氟桂嗪副作用大,且容易在短期内复发。

从中医角度看眼前阵阵发黑为眩,头时时运转为晕,二者并见为眩晕[7],顾内耳眩晕症可归属于中医“眩晕”范畴[8]。张景岳认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兼火兼痰,十中之一二耳”,故有“无虚不作眩”之说;早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另外本病发作时,以实证为主,故本病病位在肝、脾,病性为“本虚标实”[9]。女子以肝为本,且多郁,郁则化火,暗耗肝阴,风阳升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故临床上眩晕以女性多见[10]。在金元时期,朱丹溪则提出“无痰不作眩”之说,究其原因系肝阴不足,导致肝风内动,并与痰、瘀、饮互结所致。“风”、“痰”、“虚”、“瘀”互为因果,故笔者以车前子利水,法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止呕,白术健脾渗湿、补土胜水,泽泻泻水气使湿有出路,杭菊花平抑肝阳,天麻平肝潜阳,当归补血调肝,红花活血化瘀,全蝎活血通络、息风,生姜解半夏之毒,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兼顾风”、“痰”、“虚”、“瘀”,以息风化痰、活血化瘀为主缓急,辅以健脾补肾治本,彰显中医治疗“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顾”的治疗理念。

笔者利用导痰定眩饮治疗内耳眩晕症较单纯西药治疗效果显著,临床前景广阔,具有可推广性。

参考文献

[1]樊小平,涤痰定眩汤治疗内耳眩晕症30 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2,24(1) :22-28.

[2]崔云江,导痰定眩饮联合西药治疗内耳眩晕随机平行对照研究.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1):91-92.

[3]何亚,中西医结合治療156 例内耳眩晕的疗效[J].求医问药,2012,10(7):586.

[4]李章林.中医治疗眩晕60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0,23:3-4.

[5]赵继文,杜世全,侯朝福,旋覆代赭石汤治疗内耳眩晕症12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 (8):79.

[6]赵莹,袁柏欣,谷艳,徐彦华,于春荣,内耳眩晕病4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 ):33-34.

[7]赵曙光,张杰.中西医结合治疗内耳眩晕病41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35):138-139.

[8]陈瑜,半夏白术天麻汤和泽泻饮治疗美尼尔氏综合症50 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2(14):889-992.

[9]陈永根,五苓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内耳眩晕症36例[J].求医问药,2012,10(9):273.

[10]罗中勇,中西医结合治疗内耳眩晕病急性发作30例[J].四川中医,2012,30(07):75-76.

猜你喜欢
中药汤剂临床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临床带教
临床带教
常规药物联合中药汤剂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护理方法
骨伤后肢体软组织肿胀采用中医推拿按摩手法并联合中药汤剂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药汤剂对乳腺癌术后的辅助治疗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药汤剂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临床观察
中药汤剂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元胡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