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冰
【摘要】 传统的现代文阅读教学遏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语文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抓住时机,巧设情境,渗透学法指导,大胆创新,优化现代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 课内现代文 情境 研究学生 分层 感受 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3-060-02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学生的阅读水平。因此课内现代文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是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那么,在课内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开展工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
在传统教学中,靠老师的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忽视了情感,难以打动学生,难以理解课文。其实只要教师用心钻研,就会发现:无论是哪类文章都包容了众多的情感触角,为情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要善于发掘课文的情感,为课中更好引导学生作充分准备。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空间情景
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一些专栏等。如: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所选的课文,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因此我们可在教学之前,注重空间情景的渲染。我们可在教室内张贴有关环保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学生憎恶破坏大自然的行为,让学生沉浸在绿色的海洋中。
2. 导语情景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语是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成功的导语是成功课堂的开始。导语方法多种多样,可用歌曲导入、故事导入、谈话导入、诗文导入等。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致女儿的信》我们可采用谈话、诗文引入,如: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由爱情而演绎的故事,更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边理枝”,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无论哪个时代,爱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许诺。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是呀,人间有情,红尘有爱,这令人魂牵梦绕的情丝正等着你成长!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这样,教师巧妙地引用与本课相关的谈话或诗文,铺垫蓄势地导入新课。这样,学生大脑皮层就会对该课书产生兴趣,并处于积极状态,更富有激情地学习知识。
3. 影像情景
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多媒体播放相关影像,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语言的精湛与美妙。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使他们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体味大自然的美,触动学生的心灵。
4. 表演情境
借助学生表演的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精神世界的强烈需要,激发学生大胆地发现,自由地探索,尽情地体验,快乐地学习。例如:在讲《皇帝的新装》时,课前布置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学生们为了表演,会自觉地对课文进行认真研究,对人物的性格仔细地揣摩。上课时请部分学生表演,这样进入新课,轻松、愉快,不仅文章的内容简单了,而且人物形象也凸现眼前,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
可见,透过情景可引起学生的共鸣,以情激情,用艺术的方式让学生去感受语文的蕴藉之美。
二、在阅读教学中大胆分层教学,尽显学生个性
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教学贯穿一个基本思想,即“承认差异,适应差异,面向全体,分类推进”。因此教师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实施分层教学:①实行学生分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差异,将学生分成三类即上进型,期待型,自弃型。②实行目标分层。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要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课堂教学中顾及好、中、差各类学生,实行分层教学。③实行训练分层。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分类训练,讲学生这所缺,练学生这所需,从不同程度提高学生实际解题能力。④实行评价分层。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唤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分享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雪》这篇课文中,我把“全文分几部分?”这个容易的问题让给学困生回答。“说说这样分的理由?”这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中层生回答。“江南的雪、北方的雪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问题,留给中上层学生回答。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
又如:在教学八年级《核舟记》时,教师通过对三种类型的学生研究,了解他们对字词的理解能力,让上进型学生带动其他学生投入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让全体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只作个别难词上的点拨,重点放在体会文中对“核舟”上人物的生动描写上。然后,教师根据对学生的了解认识,再分组讨论(分组时应注意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找搭档,分别扮演苏东坡、黄鲁直及佛印,还有舟尾的两个舟子等人的情态。这样,不管哪种类型的学生都有表演的机会,都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的扮演情况怎么样?这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密切相关,又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关,因此教师可先让上进型学生评议,再让期待型学生评议,最后放手让自弃型学生评议。当然,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要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再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发言,中肯地指出表演学生的优缺点。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同时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开辟通往教学目标的渠道,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准确地把握不同类型的学生特征。再在恰当时刻提出有意义的、击中要害的问题,并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获取具体的信息,进行学习研究。
三、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当我们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个动人的情节时,往往会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我们带着强烈的阅读主体的个性特征,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的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
如:《我的叔叔于勒》这课书,作者写了菲利普在轮船上见到穷困潦倒的于勒,却没写他如何从阔绰沦落成这样。教师可腾出时间,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这个空白的故事情节填补出来。大部分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大胆想象:有的认为于勒“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有了钱之后,挥金如土,坐吃山空;有的认为于勒赌光了财产;有的认为于勒去南美旅行时被人洗劫一空等等。这些阅读感受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又如:七年级上册《散步》这篇课文,教师深入教材,精心钻研教材。除了让学生学习作者如何在轻描淡写之中写出一家三代四口人一起散步的情景,还要挖掘教材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思考。如:①如果把母亲冷落在家,散步只带孩子,那会怎么样?②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如果“我”依从儿子,那会怎么样?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祖孙三代互敬互爱的主题便呼之欲出。
在课堂上,只有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并鼓励他们说出独立的见解和感受,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课文的人文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总之,我们在进行课内现代文阅读教学时,如果能创设情景,大胆分层教学,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使创新教育之锤敲得准,敲得巧,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内现代文阅读教学。
(课题编号:GDXKT1646)
[ 参 考 文 献 ]
[1]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
[2]王晓春.语文课如果是好[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
[3][J].华南师范大学语文辅导,2005年,2期: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