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辉兰
【摘要】 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是学好高中物理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对知识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例如,向学生解剖问题的实质,利用类比法等有效方法,能够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从而提升学习物理的能力。
【关键词】 高中物理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3-046-02
引言
与初中物理相比,高中物理显得的内容多,难度大,灵活性强,因此能力要求也高,尤其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笔者通过高一物理的教学发现,刚接触高中物理不久的学生,往往缺乏自主的融会贯通的能力,不会灵活分析和处理问题,不能真正地把握问题实质。这也是由于高中物理能力要求高,而学生又没能及时培养较强的思维能力而导致的。而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机械盲目地讲每一道题,没有去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即没有把问题最本质的东西解剖出来。受力分析、功能问题、复合场等问题,情境抽象,难度逐渐增大,几乎贯穿整个高中物理。如果没有及时锻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就会觉得物理越来越难学,越来越害怕物理。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高中物理。
一、向学生解剖问题的实质,锻炼思维
刚接触高中物理不久的学生,往往不会灵活分析和处理问题,不能真正地把握问题实质,结果对问题理解不透彻。而有些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即没有把问题最本质的东西解剖出来。如例1:
例1:如图1所示,一很长的、不可伸长的柔软轻绳跨过光滑定滑轮,绳两端各系一小球a和b.a球质量为m,静置于地面;b球质量为3m,用手托住,高度为h,此时轻绳拉紧.从静止开始释放b后,a可能达到的最大高度为( )。
A. h B. 1.5h C. 2h D. 2.5h
解析:选B. 根据在b落地前,a、b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且a、b两物体速度大小相等,3mgh-mgh=12(m+3m)v2v=gh,可求a可能达到的最大高度为1.5h.
学生不明白,拉力对小球做功,为什么a、b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为什么在此不考虑内力做的功?这时要向学生把问题解剖:拉力对a做正功Fs,对b做负功-Fs,则对于系统,正功Fs和负功-Fs刚好抵消,拉力做的总功为零,即这道题中内力不做功。
特定的问题,有必要把问题解剖出来分析,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还让学生把握问题的实质,对知识的理解上升到理性的层面。
二、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发散思维
学生还缺乏融会贯通的能力,对知识理解不透彻,生搬硬套,结果导致错解。如例2:
例2:如图2所示,木块静止在光滑水平桌面上,一子弹以初速度v0平射入木块的深度为d时,子弹与木块相对静止,在子弹入射的过程中,木块沿桌面移动的距离为L,木块对子弹的平均阻力为f,那么在这一过程中( )。
A.子弹的机械能减少量fL
B.木块的机械能增加量为fL
C. 子弹和木块整体损失的机械能为fd
D. 子弹和木块整体损失的机械能为f(L+d)
解析:选BC.对木块由动能定理:fL=12Mv2-0可知B对;对子弹由动能定理:-f(L+d)=12mv2-12mv02可知A错;结合面两式,可知子弹和木块整体损失的机械能为fd.
学生可能通过例1,认为系统的内力不做功而导致错解。有的教师只是这样跟学生解释:因为摩擦生热,会导致机械能损失,内力即摩擦力做功。但学生还是茫然。
这时应该引导学生对比,例1中,因为小球a和b经过的位移大小相等,才导致拉力做的总功为零。但例2中,木块和子弹的位移不相等,即木块与子弹有相对位移,对于系统,正功fL和负功-f(L+d)不抵消,功不为零,即例2这道题中不能简单就就认为内力不做功。
还可以比较例3和例4,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物理情境,却也有相同的物理模型。
例3:如图3所示的单摆,摆球质量为m,悬线长为L,将悬线拉至水平然后释放,球经过最低点时,求:
(1)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的速度;
(2)小球在最低点时对绳子的拉力。
例4:如图4所示,AB是竖直平面内的光滑的四分之一圆弧轨道,半径为R,一质量为m的小球自A点起由静止开始沿轨道下滑,求:
(1)小球运动到最低点B时的速度;
(2)小球在最低点B时对轨道的压力。
三、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活跃思维
思考家狄伯诺说:“你朝一个方向看,看得再努力,也无法看出新方向。”因此,遇到难题时,要具备活跃的思维,从而找到最佳解决办法。如整体法与隔离法、类比法、图像法等方法的灵活应用。下面举几个例子:
1. 类比法在复合场中的应用
例5:如图5所示,固定的半圆弧形光滑轨道置于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E和匀强磁场B中,轨道圆弧半径为R.质量为m的小球(可视为质点)放在轨道上的C点恰好处于静止,圆弧半径OC与水平直径AD的夹角为。将小球从A点由静止释放,小球在圆弧轨道上运动时,对轨道的最大压力的大小是多少?
该题可以按照用等效的思想来分析,将小球所处的电场和重力场等效为复合场M,类比在重力场中的物理模型。
如果硬生生地告诉学生解题过程,学生往往接受不了,但通过类比重力场,学生就会豁然开朗,同时还让学生提高灵活应用类比法的能力,活跃思维能力。
2. 整体法与隔离法的广泛应用
学生习惯性地对独立的个体分析问题,而有些问题中的包含多个物体,变得非常复杂,但如果能够灵活地应用整体法与隔离法,问题就变得很简单。如例6:
例6:如图6所示,有两个带有等量异种电荷的小球,用绝缘细线相连后悬起,并置于水平方向匀强电场中.当两小球都处于平衡时其可能位置是( )。
3. 简单快捷的图像法
图像法的特点之一是使物理过程或问题一目了然,物理必修一速度这一节中关于平均速度的问题:
例7: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沿一直线运动,甲物体前一半时间内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时间平均速度为v2,乙物体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v2,(v1不等于v2)甲乙谁会先到达目的地?
这题计算相对冗长,这时图象就显示出了其优势,根据问题给出的条件和v-t图象(如图7所示),由于甲乙的位移相等,从而在同一坐标下比较两者的v-t图象可以判断出甲乙运动时间的长短。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刘力:《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