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有效备课的实践研究

2014-04-29 19:07王菁
新课程学习·下 2014年3期
关键词:有效备课研究策略信息技术

王菁

摘 要:新课标要求进行有效教学,有效备课才能有效教学,通过对初中信息技术有效备课的研究,提出有效备课的条件、有效备课的策略、有效备课的环节的相关想法,形成一系列有效备课的方法和具体实施的结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题意义;有效备课;研究策略

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对学生实施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新课标下对信息技术教学重点关注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即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否有提高。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有效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益。有效备课才能有效教学,我们要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在课前进行有效准備,即有效备课。

一、课题实现背景及意义

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最后结果是: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够做的事情,而不是学习这些东西的方式和方法。有效教学中,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我们不难看出,新课标的理念和有效教学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这就更加要求我们进行有效教学。而有效备课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必须提高备课的质量,实施有效备课。

《谈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备课》一文中指出,在备课过程中要依据课标,备好教材,突出主体,备好学生,备好硬件和软件,备好教学方法,备好教学组织形式,备好教学评价,依据备课的不同对象展开,但是该文没有给出有效备课对教师自身能力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的“有效备课”》中指出,要备好课,要求教师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专业知识体系;优化备课的各个环节,提高备课的针对性和完备性;坚持开展教学反思、集体备课等活动,该文对有效备课的不同方式进行论述,但是缺少对有效备课整个过程的把握。

有效备课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的研究已初具规模,有对有效备课不同对象、有效备课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能从一定程度上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但是仍有发展的空间,本课题将对有效备课的不同阶段进行研究,从而得出更加符合新课标的有效备课。

二、什么是有效备课

1.备课的定义

广义的备课是终生备课,它以学科为核心,摄取生活的方方面面,集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厚的文化底蕴、灵活的教育机制、丰富的语言表达于一体,并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之中,随时为每节课服务。狭义的备课是为课堂设置预案,设定程序,以完成教学任务。在此我们研究的是狭义的备课。

备课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为完成教学任务形成教学能力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备课不是一字不漏地背教学流程。它的实质是教师以教材为中介,对课程的领悟和把握,以课标和学情为依据使之转化为课时教材,驾御教材和处理教材的转化,落实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2.什么是有效备课

有效备课即课前的有效准备,是有效教学的一部分,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怎么样的准备是有效的呢?可以下面“三个有效”作为参考的依据:

(1)目标的有效清晰、简明

目标是方向,方向正确才能保证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学任务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备课时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优化教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内容的有效:适量、适度

一节课教师讲多少内容,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讲多了学生嚼不烂,讲少了学生又不够吃。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

(3)教法的有效:灵活、恰当

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不同,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用教法。教法贴切,教学方有效。

三、有效备课条件与策略

1.有效备课条件

(1)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是有效备课的先决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回答:“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约15分钟……”。从这个故事来看,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备课的重要作用,有了丰富的知识积累,才有15分钟的有效备课。教师的知识技能是有效备课的先决条件。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由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组成。教师的知识体系包括:①学科专业知识:是指教师应掌握的基础性知识,是知识传授的核心内容,与其他基础理论学科不同,信息技术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总是不断更新,需要与时俱进。②相关通识知识:是指教师应掌握的扩展性知识,与学生的学科背景有一定的关联。信息技术教师应具有与学生当前知识结构相结合的、更宽广的背景性知识,需要强调知识的相关性、实用性、扩展性和指向性,充分体现信息技术课作为工具类学科的实践价值。

教师的能力结构包括:①具有实践操作能力: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教学的组织和教学的质量。一般来说,信息技术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体现在对硬件的维护和对软件的操作上。②具有组织能力:教师的组织能力,在于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竞赛辅导等过程中,有效地把学生组织起来,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并善于通过合适的组织形式丰富教学活动。③具有教学科研能力: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可以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不能停留在照书本教学的层面上,只有把这门学科当作科学来研究,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④具有可持续学习能力: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逐渐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而持续学习能力给这个要求提供了可行条件。

(2)教学硬件和软件是有效备课的必要条件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离不开计算机、投影仪等硬件和教学软件的使用。课前对硬软件的准备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在课前一定要认真地检查机器(教师机、学生机、网络设备等)的性能,确保机器设备能正常运转,所需软件都已安装并能正常运行,布置给学生的上机任务能在学生机上实现。当然,也可以根据上课内容,对硬软件进行相应的调整:如:教学不需要上网,则可临时切断外网;针对学生用户隐藏某些驱动器;禁用u盘插口;耳机需要时才下发等。

2.有效备课策略

(1)集体备课,集一人之智为众人之智

集体备课是在个人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研讨的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它能集中大家的智慧,共同研究教学中的一般问题,保证教学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信息技术中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有效途径。集体备课活动可以形成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它可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使教师们在有效备课能力的提高上取得共赢。

(2)多次备课,提升备课质量

第一次备课,要求通读本学期整册教材,了解学科的整体脉络和内在联系,自己备课完成第一稿,上课后进行反思、修改,再形成第二备课稿,如此反复多次备课,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教师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所预设的课堂(即备课)是否是有效的,在再次备课时便能更加胸有成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实现有效教学。

3.共享信息,丰富教学形式

21世纪将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的支持、互联网平台的建立、多媒体的综合运用都为人们以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取和利用各种信息提供了可能和便利。基于此探索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取长补短的新途径,最大限度利用网上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为我所用。教师通过对网上丰富素材进行整理,形成对课程有用的材料,增加课堂知识的丰富度及表现形式等。

四、有效备课环节

1.研读课标,加强对课程整体把握

这里主要是指钻研教育部下发的《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其中主要规定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等。研究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點,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分析大纲,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了解本学科知识体系和内在联系,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观全局,抓住主线。计算机学科的工具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2.钻研教材,形成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教师在备每一节课的教材时,首先要吃透教材,正确处理教材,理清各章节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哪些地方应补充什么内容以及上机实验、思考练习题的安排都要心中有数;广泛阅读有关信息技术的报纸杂志、浏览网上信息,找出哪些是需要增加的知识点和教学中需要的素材和资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相对于一日千里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的教材总显得有些滞后,为了使学生能够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教师要想办法把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业界最重要的新闻事件及时传播给学生。

教师必须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形成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备课时必须考虑的要素之一,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重视知识传授与获取。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具有开放性,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跳出知识与技能的框框,备课时要遵循让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原则,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全面性和方向性,确保将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例如,七上《第13课.创建数据表》时就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电子表格软件的主要功能;能在Excel中输入和修改数据;会较熟练地使用自动填充数据,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电子表格,学会在Excel中输入和修改数据,特别是自动填充的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将文字信息转化为表格形式,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

3.了解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师生双方的相互了解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只要能多与他们平等交流,就很容易实现新课程所提出的教师身份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进而获得学生的支持。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以往信息技术的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例如,现在学生几乎人人都有通讯录,各式各样的小本子上记满了同学的联系方式。我告诉学生我不用这样的小本子,因为这样的小本子容易丢失,丢失后号码还得重新写,有的号码还记不起来了,学生们很有同感。于是我告诉学生计算机中的通讯录是丢不了的,并展示了我的通讯录:字号可大可小,字体也随心所欲,丢了一张还可以再打印一张。由此,我开始讲解Word的基本用法,讲字体、字号等,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开始制作自己的通讯录。一节课下来,学生们设计了各式各样的通讯录,我给每个学生都打印了一份。接着讲文本的插入、复制和移动。我从纸介质通讯录的缺点讲起——不能插入较多信息、不能移动。而计算机上的文字就没有这些缺点,想加入少数的信息都可以,删除某个人也非常方便,还可用移动文字的方式排序。后来,学生们又做出了按顺序排列的通讯录。通过这一段学习,学生对于Word的一些基本操作就能掌握。

4.优化教法,促成高效课堂

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完成一定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学方法本身既包括教师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讲授、参观、演示、实习、练习、课堂讨论、欣赏、复习等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备课时,一定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本校条件、个人特长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另一个班,在学习文字的复制时,我先问学生,如果随机叫两个同学,一个朗读书上的第一自然段,约100字,另一个用键盘将这段文字输入计算机,都是100字,哪个快?开始学生们说读得快,我就让学生们选出一个擅长朗读的学生来读,我来进行输入,而我输入时没让学生看,当我输入完100字时,那个学生才读完30多个字。学生们不信,说我作弊,可能是提前打好的,我说我们这节课就是要学习这种方法,到时候就知道用不用作弊了。结果,学生们都听得非常认真。

5.设计练习,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清代教育家颜元有句名言:“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我们知道概念要通过练习理解,知识要通过练习巩固,技能要通过练习形成。设计练习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恰到好处的练习,不仅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提升学生信息思维,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所设计的练习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例如,学习“神奇的七巧板”一课时比赛“创意拼板”,画图程序之后进行环保绘画创作和科技幻想创作,然后进行自编一份简报,教学因特网知识后让学生在网上查找一些最新消息,查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的学生家里有计算机的还可在家里创作,再通过软盘把作品带到学校展示给大家看,并让同学提出一些修改意见。这样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教后反思深层化,逐步提升快速化

教后反思也称课后备课,是教师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说课前备课是课堂的前奏,那么课后的批判性反思则可视为课堂的延续和沉淀。美国教授巴里斯在《培养反思力》一书中说:“那些喜欢反思,并且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也会成为胜人一筹的教师,他们可以指导一般教师的成长。”可见反思的重要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备课是否有效必须通过课堂来检验。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后,绝不能一备了之,而应在课堂教学之后再次备课,深刻反思,及时反馈信息、讨论研究,拓展备课的效能,杜绝“磨道效应”,快速提升教师的素质。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坚持写教后反思,课后第一时间把“成功之举、失败之处、学生的独到见解等”记录在教学案的教后反思栏目内。教学反思要“短、平、快”,要短小精悍,写真实感受,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一定格式,沒有字数限制。

7.评价方式多样化,教师备课有效化

新课标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要对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给予同等重视,使发展变化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目前,在我校由领导限定的、一元化的、与新课标要求不相适应的考评方案已经彻底消失,检查备课不再是检查教学案的带名词。我们在教学案上设置如下评价表格(师生共用),增加了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评价方式更加多样化,增强了评价的导向功能,教师备课更有方向感。

以个人备课为基础,以集体备课为保障,集有效备课和教研于一身,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我校关注有效备课,生成有效教学案,促成高效课堂的基本思路。这些做法,并没有什么新的创意,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确实让师生受益匪浅,我们清楚地看到课堂在发生可喜的变化。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会继续落实,不断改进。

总之,备课是所有教师的一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任务!有效的备课能提高教学效率,能让教师快速地成长起来。但有时这项最重要的事情,常常成了让老师们最容易忽视的工作。我认为有效的备课,首先是要提前备课,如:开学前的提前备课,要从整本书把握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如:每周的提前备课!只有提前备课教师才能从全局把握教学。如果把一节课比作一块精雕的美玉,那么我想提前备课就是在选料、在打磨!其次是二次备课,提前备课像是在做所有准备,二次备课就是在精雕细琢,二次备课可以让我们弥补提前备课的不足,可以使一些问题精细,如:提问孩子问题的有效性,习题的设计意图何在?二次备课应选在每节课前,我想那样更具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金霞.信息技术课的“有效备课”[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2):29.

[2]陈小亮.关于信息技术教师备课的几点建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9):36.

[3]殷望红.谈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备课[J].科教文汇,2008(1):13.

[4]王泽跃.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备课策略[J].陕西教育,2009(1):33.

[5]刘连武.浅谈教师的课后总结[J].石油教育,2000(10)∶56.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坎山初级中学)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有效备课研究策略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研究
高中化学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试论如何使高中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物理知识
思想品德课堂因有效而精彩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问题研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