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富强
摘 要:分层教学是一种在集体教学形式下的个别化教学策略,它融因材施教的思想于班级教学之中,达到培优与补差互补并举的效果。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将学生分成若干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通过讲课分层次、分类指导、分层设计问题、课堂练习分层,达到各自的目标。同时采取作业分层、评价分层的方法,激励低层次学生不断进步,使高层次学生有施展能力的空间。
关键词:素质教育;分层导学;因材施教;自主学习;个性差异
在当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授课形式的前提下,承认并正视学生群体和个体之间的这些差异,关注各个层面、各种类型学生的存在和发展,并针对这些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是克服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重共性、轻个性、顾此失彼的好办法,也是实现因材施教,保证素质教育成果的关键所在。
分层导学课堂模式是以“先学后教,合作训练”为标志的新的教学模式,不再是让教师主导课堂,而是建构自主的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教师只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经历自主实践和自主创造的过程,通过创造得到学习的乐趣和对知识的深刻体会,在不断的自我体验之中,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它包括以下六个环节:①导读提纲指引下学生自主学习;②基础知识的全面检测与过关;③重点、难点精讲;④重点、难点知识分层应用;⑤分层作业的布置与批改;⑥培优补差个体互动与验收。
一、分层教学之优点
通过实践,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表明,分层教学有以下优点:
1.分层教学能使尽可能多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减轻心理压力,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
2.分层教学可使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学法辅导等环节得到优化,更有针对性,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同时也减轻了学生负担,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便于提高学生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服务社会。通过一个学期的分层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显提高,具体表现为:上课能积极开动脑筋,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解题能力也得到提高。对学生在学习兴趣、上课举手发言、听讲注意力、作业态度、课外自学时间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的主动参与度明显提高。成绩好的同学觉得数学知识更有趣了,知识面拓宽;中等的同学现在也喜欢动脑筋;成绩比较差的同学也开始慢慢接受数学了,至少每天的作业都能独立认真完成一部分。
作为教师,不应忽视学生的差异,盲目地教学,而应正视学生的差异,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广阔的适合他的学习空间,这正是分层导学的目的所在。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兴趣、爱好、性格,作为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对学生不能仅停留在作业是否完成,考试成绩在什么分数段,上课是否遵守纪律这些平面的了解,而应多方位立体地了解学生:平时最喜爱做什么,最感兴趣的是什么科目及为什么,最难的是什么科目,在学习中你遇到的难题是什么。
二、分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谆谆地告诫青年教师:“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实践证明,分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
几点: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才能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才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了解学生的困难,有针对性地改善学生在学习中的各方面问题。
2.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常见的问题学生表现为以下两类:一种表现为沉默寡言,远离同学,不善于与同学交流,害怕与同学交流;另一种表现为鲁莽行事,违反课堂纪律,经常打架、骂人,招惹是非,目的是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第一种是自卑的直接体现,第二种学生转而在其他地方寻找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需多给予关注,在学习中帮助他们重拾信心,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中来。
3.对每一个学生要一视同仁。爱生之心,师皆有之。漂亮的孩子人见人爱,而爱一个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的孩子,其中的含义更非寻常。所谓的“差生”之所以“难看”往往是由于不良的生活環境影响和错误的教育方式造成的,他们更需要教师了解他们,爱护他们,正确地教育他们。有些“差生”其实并不差,他们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劳动、体育、组织、社交等能力往往表现得很出色。教师应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长处,知道自己也是一个人才,大有所为,鼓励他们向正确的人生方向发展。
4.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进入初中后,随着青春期的到来,由于在生理方面出现了急剧的变化,使他们在身体变化方面,学习心理方面,情感体验方面,意志品格方面,思维品质方面,自我评价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这些特点,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把消极情绪升华为一种力量,让烦恼远离,快乐常驻,健康成长。
总之,分层永远是教学工作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它的形式和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钻研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将更多更好的方法应用到教学中。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6-01.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