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金字塔的云梯

2014-04-29 16:44胡秀红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31期
关键词:思辨能力创新教学语文

胡秀红

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研究能力的提高,忽视了教学创新,这样使语文教学陷入了低效的困境。要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辨能力,使学生自觉地求知、自主地开拓、自由地创造。

关键词:语文;创新教学;思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052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却走进一个怪圈。如教师只重视应试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研究能力的提高;只重视教学模式,忽视教学创新;只重视学生的眼前利益,忽视学生长远的发展。这个怪圈的出现导致语文教学陷入了低效的困境。要想摆脱这个困境,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将素质教育的核心真正落实到位,让语文教学充满创新活力,从而体现新的课程理念。

那么,如何使语文教学走出低效的困境呢?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但这门艺术如果缺少了“思想”的金子,就无疑是堆砌破砖乱瓦——因为语言只是外衣,思想才是其本质内涵,而思辨能力是催生“金子”的熔炉。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创新过程中,教师不要忘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实践,笔者发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对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一、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1. 思辨能力的养成孕育在民主开放的教学中

思辨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真正的师生平等的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教师的话不再是至高无上的准则,允许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充分发挥“大语文”的优势,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开放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储量,“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入时代的源头活水。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扩展他们思辨的空间,使学生自觉地求知、自主地开拓、自由地创造。

2. 思辨能力的养成孕育在质疑艺术之中

质疑才能激起智慧的火花;疑问是思辨的开端。引导学生挖掘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唯师、不唯书,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然,教师要十分讲究“质疑”艺术,应该准确抓住能够激发学生探求欲的兴趣问题,以及能够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疑难性问题,投石激浪,开启学生的思辨枷锁为学生的思维开辟一片广阔的天地。比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作者这样说:“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笔者抓住这句话进行质疑:作者身处困境却发出这样的感叹,你如何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这个问题撞击了学生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使他们一下子打开了思维的闸门,各抒己见,见仁见智,思辨就在这个质疑中被熊熊点燃。

3. 思辨能力的养成需要长期而有序的训练

任何一种思维品质的形成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思辨能力同样如此。首先它需要长期的渗透。这种渗透依赖于平时的教学过程,时间上分散化,内容上多样化,最主要的特征是随时捕捉、随时训练,以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因此,教师要首先成为一个有心人,要带着“思辨”的眼光钻研教材,挖掘文字里的宝藏,然后领着学生一起探求它、欣赏它、琢磨它。如笔者在上《最后一课》时,笔者捕捉住韩麦尔先生的大量独白,让学生思辨: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爱国者?在家乡未遭侵犯之前,他是怎样看待生活和工作的呢?这又给我们什么启迪?在同学们热烈的讨论和争辩中,这篇以爱国为主题的小说被赋予另一层面的内涵——很多东西拥有时不懂珍惜,失去时才知可贵。类似的“问题点”在语文教材中比比皆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使学生养成自觉思辨的习惯。其次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一些活动,集中有序地加以训练和指导。比如,拟定一些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议题进行思辨。像“投机取巧”可以在贬义中赋予褒义,《藤野先生》中的清国留学生还要将脖子扭上几扭,实在是标致极了的“标致”褒义中赋予贬义等等。

二、思辨能力的养成对语文教学的积极意义

1. 思辨能力养成后必将给语文教学带来高效率

教学效率低下是语文学科一个令人伤脑筋的问题。在这种形式下,让思辨代替教条、灵活代替僵化,才能打破死抠课本、死搬教参的做法,使语文教学更灵活,从而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还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句话,学生对这个问题可以有截然不同的回答。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国家集体的利益永远高于一切,只要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撞击,对各种观点进行具体地分析、归纳、整合,用思辨的眼光看待问题,我们就能以最快的速度接近真理。还有灵活的思辨能力将大大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必然带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体意识——语文教学就会在这个循环中走上高效之路。

2. 思辨能力的养成还将推动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

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走进读物,更要穿越文本,让他们根据自己特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来感知文本的语言符号,做出自己的思考,对文本做出自己创造性的阐释,从而在某些方面不仅“发现”作者,更能發现自我。由愚公移山想到今天的三峡移民,将不同做法进行具体对比,就可辨别孰优孰劣。《龟虽寿》里提到作者曹操,由于受历史的影响,在众人的眼里曹操无疑是一个反面形象,他“野心勃勃、专横跋扈、多疑善变、阴险狡诈”。但当教师尝试让学生结合历史,以思辨的眼光评说曹操时,笔者却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喜欢曹操这个形象。他们说曹操有气魄,有雄心壮志;会谋略,才智惊人,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英雄,一个令人敬佩的男子汉,远比懦弱的刘备要可爱。学生放弃所有的“贬义词”而把这么多的“褒义词”放到曹操身上,是因为他们在思辨中获得了文学欣赏的新“意义”。如果说创新能力是所有能力中的“金字塔”之尖的话,那么思辨能力无疑充当了攀登塔尖的“云梯”的角色。

综上所述,不难得出,语文课中的创新教学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创新的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的培养。愿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在语文创新教学的备课中都能注意到这一点。

(作者单位: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梅林学校 242300)

猜你喜欢
思辨能力创新教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大学英语写作思辨教学策略研究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高中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创新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实施才情个性化教学
课堂细心雕琢,提高教学效能
在英语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教与学”的最佳方式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