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
摘要: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激励和指导下,以类似研究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进行学习,对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实施自主探究性学习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细品文本,引导学生更好地探究;激发探究兴趣;保证阅读、探究时间;设计恰当的探究问题等。
关键词:阅读教学;自主探究性学习;充分阅读;恰当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074
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是一块“短板”,制约着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一直在致力于语文教学的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创造性地学习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阅读教学更是要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那种“要我学”的陈旧被动的学习方式,充分开展自主探究性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将一篇好好的课文“碎尸万段”,从头教到尾,“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那句话表现了什么”“这一段有什么作用”文章怎么分段,怎么概括段意,文章表现了什么中心思想,文章有哪些写作特色……教师一讲到底或一问到底,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昏昏欲睡。这样的阅读教学,效率低下,偏离了阅读的本质,也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在今天这样一个教学改革突飞猛进的时代,想搞好阅读教学,是要下一点苦功夫了。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细品文本,真正读懂文本,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探究文本
在自主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能起到主导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所起到的主导作用就更为重要。要能解决学生各种各样的困惑;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本要钻研透彻,真正读懂文本,在给予学生指导时能一针见血,说到点子上,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一般说来,由于学生的年龄小,阅历少,研读文本的时间又有限,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偏浅的,甚至是有偏差的,这就需要教师担起细品文本的重任,等到教师真正读懂文本,有所收获后,才能在课堂上高效地与学生对话,并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但是,现在不少教师片面注重新的教学模式的建构而忽视了对文本的研读,他们习惯于依赖教参来替代自己对文本的研读。长期下来,形成了思维的惰性,更缺少自己对文本的深度的、独到的理解,没有读到文本的内部去,读到作者的心里去,没有自己的看法,仅仅是照搬教参,导致的是在课堂引导时思想苍白,语言混乱,一团糟。只有教师在研读文本时真正有所触动,有所启迪,才会出现高效的愉悦的教师、学生、文本的互动、对话,学生才能真正地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受到熏陶、获得启迪。
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开动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有探求知识的动力,才有学会知识的激动和兴奋。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全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积极投入的进行探究学习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教师还要巧妙地设计课堂导入,成功的开头是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抓住了开头这个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有增无减。或借助多媒体音像资料、或讲述有趣的故事、或联系旧知识调动生活体验、或由学生感兴趣的新兴事物说起,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比如《敬畏自然》这篇课文比較枯燥,我在导入时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组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奇自然景观图片,学生看后纷纷惊叹大自然的神力,此时引入这篇课文,学生兴趣浓厚,探究欲望很强,急于阅读课文弄清原委。再如教学《端午的鸭蛋》时,联系学生的生活,让他们说说我们这儿端午的风俗,吃过的鸭蛋的味道,学生很兴奋,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此时导入课文,提出疑问,学生自然非常愿意去阅读探究。
三、保证充分的阅读、探究时间
读懂一篇文章不是一遍就能完成的,以初中阶段学生的语文素养来说,要真正明白一篇文章的含义,是要重复几次才能做到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给学生充分的阅读和探究时间。在读课文的形式上不妨也下点功夫,全班齐读,分角色读,小组读,默读等等,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沉浸在课文内容当中,体验情感,获得感受,从而进一步感悟作品。
四、设计恰当的探究问题
设计问题,要做到精心。能够激发起学生兴趣,并且不用太费力气就能解决的问题不仅能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也能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因此,在探究性阅读中,往往教师设计恰当的探究问题是关键。一般来说,阅读教学探究的内容应该有,语言文字的品味、情感情境的体验、价值观的取向等。在问题设计上不能过于琐碎,要抓住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尽量不要提出学生一眼就能看明白、一下就能想明白的问题,最好设计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问题。以《大雁归来》教学为例:
这篇课文是八年级下册的文章,属于“人与自然”单元,是一篇科学文艺作品。课文介绍了大雁的一些生活习性,但是文章重点并不在于介绍知识,而是重在抒发情怀,所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的喜爱之情是关键,笔者是这样设计探究问题的:1. 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2. 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雁的喜爱之情,找一找,并有感情地朗读。(这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所在,只有细品文本,在反复诵读中才能感悟作者的感情)3. 读一读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并说说好在哪里。(引导学生从人称、修辞、动词等角度品味语言,学习写法,进一步感知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4. 你明白了作者对大雁的感情,你要从大雁身上学习什么?(引导学生感知文章主旨)5. 写一段话,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你最喜爱的小动物(迁移拓展,学以致用)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地积极地提升策略,引导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相信在对问题的探究解决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一定会大大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白埠中学 22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