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
摘 要:在数学学习中,“反例”有助于巩固与强化基础知识,理解与掌握概念、定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本文从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的理解与掌握这三个侧面谈如何运用反例教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反例;教学
引言:这是一个关于数学反例的小故事:
18世纪著名的数学家欧拉在证明了费尔马方程后,提出了一个猜想:x1n+x2n+…+xn-1n=xnn(n≥4)无正整数解。此后,在长达两个世纪的时间里,都没有人能够否认欧拉猜想的正确性。直到1966年,L.J.Lander和T.R.Parkin利用电子计算机发现了:275+845+1105+1335=1445,对于n=4的情形,在1987年,哈佛大学的N.Elkies也找到了反例:26824404+153656394+187967604=206156734,后来R.Frye又找到了更小的反例:958004+2175194+4145604=
4224814。
正如数学家盖尔鲍姆与奥斯特德在《分析中的反例》一书中所指出的,数学是有证明和反例组成的,数学是想着提出证明和构造反例的方向不断发展的。一个数学命题需要严密的证明才能肯定其正确性,而一个巧妙的反例就可以否定一个命题的正确性。在数学学习中,“反例”对巩固与强化基础知识,理解与掌握概念、定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运用反例,层层推进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矛盾冲突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数学学习中,矛盾冲突同样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优化理性思维品质。我国有句古话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认为这句话放在这里也是很合宜的。通过运用反例,激起思维上的矛盾冲突,在辨析中深刻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台大教授黄武雄也说过“导引定义,经常可以从反例着手”。
二、运用反例,熟练定理或性质的掌握与运用
数学定理具有科学的严谨性,定理的描述往往都是条件句,而定理的证明也多是从假设出发,才推出结论的。而一些学生在记忆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定理中的“条件”,对“条件”有误,就会导致定理的运用错误。
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我发现学生有两种错误:其一认为不仅“边边边、边角边、角角边、角边角”的情况下三角形全等,而且满足“角角角”的情况下三角形也全等。这时候,我仅仅只是举起了一块三角板,学生就明白了,因为在这块直角三角板的内部还有一个镂空的三角形,内外两个直角三角形的角均对应相等,但三角形显然不全等。
又例如,在学习“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我发现有些学生将这个“夹”字给忽略了,记成“有两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时候,我就在黑板上画了:
当然,在对定理的拓展延伸阶段仍可以巧用反例,在认识到“有两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句话不正确以后,我提出了“只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不全等么?”结合图1有学生想到,加入这个角对应的是这个三角形中最大的一边,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然后,我又让学生仿照这个格式,寻找满足“只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命题的条件还有哪些,在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后,学生陆续提出,“当已知的等角是直角时,命题成立”“若两个三角形都是两个钝角三角形,则命题成立”“若两个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则命题成立”等等。
通过这样的证明与反例交替的学习,学生对定理或性质的理解就不再仅仅局限于文字表面了,对定理的熟练运用也十分有益。
在一些命题和性质的证明中,应用反例的方法,就是数学中最常见的反证法。对一些命题,直接证明不易入手,而应用反证法,往往会豁然开朗。如,命题中带有“没有”“不能”“不是”字样的否定性命题就适于用反证法。例如“求证:在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钝角。”已知∠A、∠B、∠C是△ABC的三个内角,求证:∠A、∠B、∠C中不能有两个钝角。那么,我们就可以假设∠A、∠B是钝角,即∠A>90°,∠B>90°,则∠A+∠B+∠C>180°,与定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定理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即在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钝角。
此外,像带有“至多、至少”字样的限定性命题、带有“总是、全部”字样的全肯定命题都适用反证法来证明。而对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证明,应用反证法进行证明时可以使用原命题的结论,为解题带来便捷。
三、运用反例,准确掌握和运用公式
很多数学的公式的运用是有其前提条件的,学生在初学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些条件,在运用公式的时候就经常犯错。面对这种情况,我经常会给学生设下个小圈套,假如学生“中计”我正好将条件在这时候抖落出来,加深学生对错误的认识,再不敢粗心大意的用公式了。
反例对帮助学生澄清是非,认识数学问题的本质,准确运用公式有十分积极的教学意义。
四、运用反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中运用反例,最大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换位思考,不要老师纠结命题为什么对,而是去思考命题为什么错,错在哪?在运用反例教学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反例的引入要合理。反例教学虽好,但一节课上用的过多,也会让学生生厌,适得其反。反例的设计要合理,要切合学生练习中常出现的错误,对学生起到警示、纠错的作用。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其次,反例要有知识梯度。即运用反例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要注意难度程度的递进,又要针对学生的反应适时地给学生搭建踏板,帮助他们实现知识过渡。最重要的是,运用反例要有针对性,要有指向性,要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或教学重难点 [3]。
反例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还能帮助学生纠错、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品质。此外,学会举反例,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批判意识。可见反例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是巨大的,我们不仅要重视命题证明方面的教学,也要重视反例教学。使学生在“证明”与“反例”的“切磋”中,全面掌握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晓勇. 反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价值[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6).
[2]凌建民. 运用反例,促进初中数学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4(7).
[3]张裕华. 浅析初中数学反例教学实施的具体要求[J]理科考试研究·数学版,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