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摘 要】本文从教师自身修养、自我内省的角度,通过悟师道,炼师德,提师能,陶师情,促进师德的养成,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灵魂境界。
【关键词】教学实践;师德;培养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12-0115-01
弘一法师李叔同说,人活在世上,有三种生活:物质的生活、精神的生活、灵魂的生活。物质的生活就是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精神的生活主要指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灵魂的生活则是超越,是终极关怀,是心灵的净化和美化。今天,我们培养人,不能局限于只教给学生谋生的技能,停留于物质的境界;不能局限于只教给学生欣赏文艺的法门,停留在精神的境界。我们培养人,一定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灵魂境界,让他们有美丽的心灵和高尚的灵魂。
学校以学为主,学习以通为贵。我们作为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师德。而高尚师德的养成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外因,又有内因,既需要他律,更需要自律,既要有一定的物质载体,更要有精神追求。本文主要从教师自身修养、自我内省的角度谈谈师德的养成:悟师道,炼师德,提师能,陶师情。
一、感悟师道
“道”的本意是指道路,引申为方向、途径,后又引申为合乎事理标准的道理、思想、学说、主张。悟道就是明白事理,认识和掌握规律。师道就是对教师职业本质和职责的认识和把握。教师是否忠于职守,能否将自己的全部知识和才能奉献给教育事业,首先取决于他对师道感悟程度。只有悟得师道,才能提升思想境界,才能有精神追求,才能产生自觉的教育信仰,矢志不渝地将教育作为安身立命的终身行为。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师也者,教之以事喻诸德也。”这些都说明,师道内涵即“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如何传道授业解惑,要求教师一要言传手教,通过语言、讲授,演练、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利用多种教学载体和场所,熟练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二要身教示范,教师本身具有高尚的道德、信念、情感、意志和行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和完善起着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榜样力量是无穷的。没有高水平、高素质、高品位的教师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因为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对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其人格魅力比任何说教都更直接更有感染力。我国汉代哲学家扬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创造者,还是道德示范者,教师师德只有在道德示范和实践中才能得以升华。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师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地步。”作为一名教师,加强师德修养,要把内省与外修、言传和身教有机结合起来,时时事事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世人的楷模。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思想活跃、态度积极、热情饱满、作风民主、仪态端庄、言行文雅,在社会生活中人格独立、志趣高洁、自尊自爱、自信自立、善恶分明、与人为善、协作奉献,才能赢得学生和世人的尊重,才能生发出超凡的人格魅力,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达到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
二、修炼师德
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2011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规定教师必须做到“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这既是现阶段师德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也是修炼师德的方向。同时,我们要看到师德在学校生活中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师德对教师的专业行为具有激励、指导和约束作用;另一方面,师德对学生具有教育作用。师德通过影响教育者的专业行为,从而影响学生的道德发展。
师德修养贵在自觉,严以律己是提高自我道德素质的关键。师德的养成离不开教育引导,但最终还必须通过启迪受教育者的自身觉悟,在自我修养、自我改造的过程中加以实现。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自我磨炼过程,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师德认识,增强师德情感,锻炼师德意志,树立师德信念,才能最终养成良好的师德习惯和行为。
作为教师,不仅要有培养学生成才的“师才”,更要有影响他们做人的“师德”。我们要作追求知识、献身学术的模范,用自己的执著与献身精神感染学生,培养起学生对知识与科学的神圣感和崇敬感;用自己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态度;我们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不屈从于权贵,不囿于舆论的偏见,在学生面前树立起坚持真理、独立思考的正义感和人格魅力。欲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我们必先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教师。有志做一个高尚、纯粹的人,真正心存善良、乐于付出。唯其如此,才能潜移默化,把更多的道德追求、道德实践传递给学生,用自己的道德甘霖浇灌学生的精神家园。
三、提升师能
师能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它是师德的一个重要载体,没有卓越的师能,高尚的师德就难充分发挥。教师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超群的智慧、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产生师德感召力。
“师能”是一名教师的基本功,教师没有高超的教育教学技能如同一只没有点亮的蜡烛,师德的光芒就永远无法发散出来。教师要磨练“师能”,就要把尊重传统和大胆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整地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教育文化和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把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大胆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全面提高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在教育教学耕耘中拓宽视野,在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磨练师技、升华师艺。
四、陶冶师情
师情是教师对职业的情感。教师只有充分认识教师的价值和意义,忠诚教育,钟情教育,体会到职业的快乐,才能培养出高尚的师德。师情集中体现在“爱”字上。一是爱教。要不断孕育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忠诚之情,涵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磊落胸怀,升华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二是爱生。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具备了对学生无限温情的真爱之心,爱学生的一切,爱一切学生,才会把自己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献给高职教育事业,才会培育出人世间最绚丽的师德之花。
一个教师如果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作为教师必须关爱、尊重、理解学生,严格、公平的对待学生。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一种平凡而琐碎的劳动,但这一劳动过程却始终充满着人与人心灵上微妙的接触、知识和思想上复杂的互动。每个学生都是有理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作为教师,我们只有把学生看成一个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的时候,才能激发起爱生之情,深入了解学生重要的是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主要是尊重其人格和个性,尊重其自尊心和感情,坚决杜绝讥讽、歧视、侮辱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劳动,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善待学生就要全面关心他们的成长,就要对他们一视同仁,就要严格而科学地要求学生。
总之,为社会培养适应其需要的人才,是教师责任所在、幸福所在、成功所在。而担当责任、收获幸福、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拥有高尚的师德,因此我们要不断地、自觉地进行自我道德修养,强化师德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2011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 张波.对当前我国中学教师能力素质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4):108.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