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幼清
摘 要 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新知,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上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形成能力
《课程标准》特别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活动,这充分表明学生应该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新知,充分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上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近数学
数学家H?Freukenthal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应用到现实中去。”数学教学要从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能够积极的亲近数学,参与数学活动。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自觉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亲近数学。
例如:我在教学“2的乘法口诀”时,我是这样导入新新,“小灰灰家今天来了客人,小灰灰忙着递茶给客人喝,又拿出水果招待客人,非常热情,吃午饭的时间快到了,红太狼告诉小灰灰吃饭的人共9人,叫小灰灰帮忙摆碗筷。”你们帮小灰灰算一算,一双筷子2根,2双筷子4根,3双筷子几根?4双、5双、6双、7双、8双、9双呢?然后出示表格让学生计算:
几双筷子 1 2 3 4 5 6 7 8 9
几根筷子
这时每位同学的注意力都被紧紧地吸引住了,都急着想帮小灰灰的忙,学生带着生活中富有挑战性的具体情境学习,不经意间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思维被激活,学习就主动,自觉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现实生活,拉近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距离。
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数学中体验数学
马芯兰教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尖上。”的确,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维和想象最为活跃,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无论是知识上、能力上,还是情感态度上,均得到发展,特别是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与轻松。
例如:在学习《加、减法》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我请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你遇到的哪些事可以用加、减法来计算?课后我请学生把他们的想法用图画画在纸上,第二天让全班进行交流。学生们的兴致很高,第二天都很主动的进行汇报。有的说有13个桃,又拿来2个一共有15个桃子,有的画停车场上有14辆汽车,开走了1辆,还剩13辆,还有的甚至把自己想象中的恐龙世界和卡通中的情境都画了出来,让其他的学生来看图说图意,并列式计算。把抽象的知识学习设计成为动手操作的具体活动,有趣易理解,获得的数学体验更是无比的深刻。比你枯燥的讲解效果好多了。
三、自主探究,让学生在研究中创造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儿童更是这样。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时,他们自主探索的欲望十分强烈,我们经常看到小孩子对自己的玩具车为什么会自动行走感兴趣时,他们不惜破坏自己心爱的玩具。那不是破坏,那是研究与探索,那是求知的欲望与胆略,学习数学也是这样,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索得到的,教师要创造研究的气氛,引导学生积极的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研讨等活动,自主地去发现数学,创造数学。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题:“请在下面平行四边形上画一直线,使分成的两部分面积相等。”于是学生纷纷投入“如何分”的学习活动中,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结果找到了不同的解题方法。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发明,就是创造。学生自己发明的、自己创造的,就理解得更深更透。
四、实践运用,让学生在问题中实践数学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也就是说,学习数学应该满足学生未来生活的需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去发现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与个人成长的关系,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想身边的事物,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比如“元、角、分”的认识,对于人民币,虽然个别学生已有了一些认识,但大部分学生还很模糊,并且学生之间也有很大差异。于是,我在课前一、两周就布置学生主动跟父母上市场买东西,观察人民币的面值情况,并试着帮父母算帐。老师隔天就去了解他们使用人民币的情况,并给予鼓励、点拨,学生学起来也比较有兴趣。由此,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由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习方式,深刻体会到了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进而增强学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