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瑞平
摘 要 点亮语文课堂的火花是“朗读”,朗读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思想的重要实践渠道。培养学生的语感,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三分文章七分读”,教学中围绕朗读做文章,备课先备“读”,讲读多练“读”,时刻不忘“读”,自始至终以“读”开路,以“读”取胜,读中探“宝”,读中得“金”。关于朗读教学,我有以下体会:
关键词 朗读;语文课堂
一、“朗读”是语文课堂的真情之所在
课堂教学中以“读”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读中放飞学生的激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将真情融入朗读中
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与主人公角色换位,加强对主人公性格的理解,使读中融注真情。读时才能字字含情,句句倾情,受到情感的熏陶。经常看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们摇头晃脑,读得很热闹,仔细观察,会发现学生只是在机械模仿,没有融进真情。诚然,语言是在模仿中学习,但学生明确对主人公特点的把握几所产生的爱憎好恶,有助于读的效果。比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中,敌人的特点是残暴的,学生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是痛恨;李大钊则是勇敢、坚定、果断的,学生对李大钊不仅仅是敬佩,更主要是崇拜。学生们在对敌人朗读的揣摩,实际上是在做人生的积累。学生把握了对敌人和李大钊的特点后,带着厌恶的情感,带着崇拜的心情,再用朗读再现课文内容,读时才能做到字字融情,句句倾情。学生个体朗读是以自己真实的情感再现人物性格,不但促进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其他学生的情感也会被激发、感染,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情感共振,这样,学生才能在情感与情感的火花碰撞中迸发真情,释放真情,真正做到倾情诵读,以读来促进理解。课堂永远是学生成长的主阵地。
2.在朗读中激发真情
人们学习说话是从模仿开始的。同样,学习朗读,教师的示范作用必不可少。教师以真挚的情感范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自觉地在浓浓的情感世界里体验、品味,从而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展现富有情感的生命个体,积淀人生美好的情感体验。教师标准化的示范读,以自己的激情,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也想像老师那样投入情感,倾情阅读,体验读的乐趣。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五壮士英勇跳崖”一段要指导学生用悲壮的、激昂的语调来读,从而把五壮士视死如归,坚强不屈的精神表现出来,学生们在教师用语言创设的浓浓的情感世界里,自然产生读的渴望,纵情阅读,倾诉情感。
3.在朗读中积累真情
新课程特别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而读又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落实这一教学环节的过程中,首先应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课文的熟读来加深对课文中的语言感知,在感知的基础上导出学生的“情”,从而进一步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思想和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并从中获得对语文知识的积累,促进语感能力的发展。《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是一篇语言朴素、感情浓烈的课文。
二、“朗读”是语文课堂的艺术之所在
朗读教学到底如何进行?怎样才能提高朗读的效率,增强学生的朗读效率?笔者归纳了以下几点:
(1)范读。学生在学习前听范读,是对朗读的感知;学习中听范读,是对朗读的感悟;学习后听范读,是对朗读的赏析。恰当运用。(2)赛读。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进行朗读比赛,在读中赛、赛中读,激活学生的朗读欲望。
(3)问读。问读就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在此,不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而是把课文中能够回答的语句读出来。这样,在一问一答中,让学生读懂内容,品味情感。
(4)帮读。如甲读后,乙点评,再由乙给甲示范读。这样的读有利于双方的共同提高。
(5)伴读。在朗读中伴以合适的音乐,使学生沉浸于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中,将读书所悟在朗读中表达。
(6)画读。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线、图表达出来。使抽象的语言变得具体、形象、鲜明起来。通过对视觉感言的刺激,生发对课文的感情。
(7)分角色读。个别读,集体读等也是十分有效的朗读训练。
三、强化学生朗读的个性化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朗读实践。”这就是说,学生的阅读应该是一个自发主动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应该越俎代庖,过多地介入学生的这种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应发挥出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少提一些繁琐的问题,多提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亲近文本、走入文本、解读文本,从而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让学生读书感悟文本。
1.让学生抓住整体去读
感悟文本必须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中心问题整体朗读感悟。每读一遍都要有明确的目标。第一遍,可让学生在读文本的过程中,读准每一个字,读通每一句话,划分好自然段。第二遍,在读中,对文章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知道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三遍,进一步与文本对话,产生独特的感受:文本中“哪些部分”让你感动,你对“哪些地方”很有体会,文本中“哪些句子”还不懂。读了之后,你还有“哪些疑问”。这样,学生对文本就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能为进一步读文悟文奠定基础。
2.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读自悟
课堂上,教师要利用有价值的问题帮助学生明确读文、悟文的方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之后,教师应该给学生充足的读书的时间,并且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提出问题,尽可能自己去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如果急于让学生交流,急于反馈,只会使学生的领悟浮于表面,最终使阅读教学流于形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