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东
摘 要: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将成为语文教师必不可缺的教学技能和素养。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语文教学;有效性
多媒体以其图、文、声并茂的特点走进语文课堂,丰富了课堂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增添了课堂情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有些时候,我们语文老师确实感觉到有些多媒体的运用只是成了一种现代化设备的摆设,使用效果不鲜明。本人从一些语文课堂教学实际出发,探寻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归纳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充分发挥多媒体用“图”的效果
多媒体图片和视频具有很好的直观性,能有效激发学生多角度地观察对象、感知事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例如,九年级上册以“绿”为主题的单元教学中,面对熟悉的绿,单调的绿,学生要么感觉这“绿”太平常,要么感觉它可望而不可即,学习起来比较无味。因此,教师应积极搜集和展示相关的景物图片,不仅能让学生拥有更直观的印象,还能丰富学生的空间感观,更让学生拥有身临其境的审美情趣。本人认为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紧密结合文本内容,恰当、有效地展示各事物的远景画面,以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体会描述对象的整体特点。在回归文本,研读内容,待学生形成微观印象之后再次展示局部特写,充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印象和理解。
事实上,恰当适时的多媒体画面设计在诗歌教学中往往有着推波助澜的良好效果。例如,在余光中《乡愁》一文的教学中,搜集相关图片展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凄美意象这一环节非常必要。这些意象都是凄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凄凉伤感的氛围,让人心酸流泪。因此,丰富的画面,凄美的意境,将无形的诗歌形象变换成有形的视觉形象,从而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二、不要让多媒体“文”字完全代替文本
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在于传播的信息多、容量大、形式活泼,大大节约了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书写板书的时间,达到了精讲多练的效果;同时多媒体还能动静结合,便于师生双向交流,及时反馈,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然而,文字多媒体并不是教师讲解演示文字的工具,它只是设计教学方法的过程,备课的所有内容不能也不可能全部依赖多媒体文字。例如,在《囚绿记》的教学中,有一位教者考虑到绿的意象过于抽象和复杂,于是用大段的文字将绿的形象设计在课件中,以达到梳理内容的目的。事实上,我们要为学生做的不是过多的文字归纳和展示,而是回归文本,让学生在文本里感知,通过文本去感悟和发现,只有深入走进文本,细细品味,才能感受绿的顽强、执著,随同作者的脚步一起欣赏绿的精神,从而领悟作者从自然景观中探寻到的人生哲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文本、意境和情感认知浑然一体的效果。
三、让多媒体“声”音不时出现在语文课堂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一词,诗人借月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诗人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笔者试着先教学生赏读内容,感受意境,然后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学生哼唱,激发他们心中对“月”所产生的动人意象,唤起他们积极乐观而又细腻温婉的美好情愫。
如今语文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稀小,学生渐渐失去了朗读的自信。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结合文本实际,对一些名家名篇可以设计一些名家范读,让学生在聆听和模仿中找回朗朗读书的自信。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绿》一文中,可以播放朗诵家的经典诵读,让学生在细心的聆听中、在自然的模仿中去真切感受作者对梅雨潭绿的深深喜爱和赞美之情,在学生意识到声情并茂的文本朗读更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文本内涵,有助于我们真确理解渗透在文本字里行间浓浓的挚情和深深的爱意。然后再让学生模仿范读,自我有感情地朗诵,增强学生朗读的勇气和信心,这样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朗读宗旨。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能有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语文课堂教学。
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做到适时、适度、适量原则,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