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惠影
摘 要:“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精神。2013年曝光的一系列涉“教”丑闻,其实质是缺乏“五常”之德的危机。因此,以传统文化的精髓理念重塑师道尊严,构建和谐师德势在必行。
关键词:师德;五常;传统文化
“师”,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神圣的字眼,在人们的心目中,教师为人师表,是道德的楷模、智慧的化身。然而,2013年曝光的“开房门”“性侵门”等事件却令教育界蒙羞,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威望因此日趋衰微。那么,教师应如何守好线?如何挽救岌岌可危的职业道德?所谓“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我认为,以传统文化的精髓理念来规范和引导教师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是促进当前师德建设行之有效的有机载体。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是“五常”之德。孔孟以来,人们将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这“五常”高度概括了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精神。追本溯源,今天,我们仍然要把“仁、义、礼、智、信”贯穿于整个师德体系建设中,使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
一、“仁”——师德之核心
“仁”是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它的核心就是“爱人”。爱是教育的源泉,也是衡量教育的标准。仁爱是教育者的精神状态,是教育素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品质。教师在教育中所体现的“仁”,就是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一种崇高的、负责的、专业情感和专业态度,它是人类最崇高的情感倾注于教育事业中所盛开的美丽花朵。
1.热爱教育事业
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是师德的思想基础。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呕心沥血,以教为重;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教几十年,始终安于“粉笔生涯”……一代又一代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用他们的言行告诉我们,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要吃得了辛苦,守得了寂寞,受得住挫折,要以强烈的使命感把自己的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为教育事业付出。
2.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就是用尊重开启学生的心扉,了解学生的思想,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热爱学生,就是用爱心接纳学生,处事公平合理,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热爱学生,就是用爱唤醒学生的爱心,培养他们用善良、真诚的心待人接物,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义”——师德之根本
“义”是指一个人的义务、责任、道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教师担负着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重任,在履行这一责任时,应该抛弃一切的狭隘和偏私,树立以自己正直正义的气节和高洁善良的境界通过教育活动唤醒社会良知的道义。
1.“义”要求教师树立廉洁从教思想,抛弃短视思想和功利思想
教育是奉献不是索取,教育是公益不是功利,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教育领域早已不是一个真空地带,“有偿家教”“家长馈赠”等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现象时有耳闻,这不但对教师的高尚人格大打折扣,影响学生和社会的价值观取向,而且使学生和社会对教师的尊重之情越来越淡漠。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把职业作为自己的谋生手段,不能为社会上的拜金主义所动,要把职业当作事业来追求,安于乐教,甘为人梯。
2.“义”就是“为人师表”“身正为范”
孔子说过:为人师者“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荀子也认为,作教师的要“以善先人”“导善之率”,强调教师要以自己的“善”来影响学生,作学生的表率,并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古人尚且如此注重为人师表,那么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又岂能抛弃这一必备的情操?所谓三尺讲台上“学高为师”,三尺讲台下“身正为范”。教师应自我表率,自我规范,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博大的胸怀关心人,以丰富的知识引导人,真正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三、“礼”——师德之关键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对教师而言,礼仪是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是教师外在形象与内在气质及素质的综合表现。教师的“礼仪”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可以影响学生求知的观念和态度。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加强自身的礼仪修养,随时了解和克制自己内心的思想与情绪,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教师加强自身修养,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完善:
1.做到“自省”
所谓“吾日三省吾身”,是指每天从三个方面去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对所承担的工作是否忠于职守、与朋友交往是否信守诺言、是否知行一致。我校今年开展的“师德建设30问”,就是从传道授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等方面要求教师经常进行自我审查、自我批判、自我调节,以实现自我超越。
2.做到“克己”
即培养自我克制、自我约束的能力。孔子有句名言:“克己复礼为仁”。“克己”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在思想上、行为上自我洗礼的过程。按照孔子的“克己”言论,教师应为人师表,严于律己,言行一致,洁身守志。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也坚决杜绝。教师要努力克制私欲,抵制来自各方面的诱惑,要志存高远,趣避庸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四、“智”——师德之灵魂
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认为追求知识,增长聪明智慧,是人生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古希腊时期,人们把教师称为“智者”。教师的“智”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1.学高为师,即睿智
教师应是终身学习的倡导者、示范者和实践者,同时又是具有独立思考、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创新者。
2.追求智慧,即机智
教育机智是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不可缺少的内在品质,它是教师在面对复杂的教育情境、教育关系和教育过程时,能灵活自如、随机应变、自如驾驭的能力。
3.求真务实,即理智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以稳定的心态、健康的情绪去工作,要学会有效地调节和驾驭自己的情绪,做到合理思维、宽容待人、增强自制力。
4.明辨是非,即明智
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解决冲突和问题时,能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明辨是非,坚守原则,正确处理。
5.崇尚真理,即大智
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有大智的教师,必定是一个深谋远虑的人,必定对教育事业、学生管理考虑长远,并能防患于未然。
6.谦虚诚敬,即德智
宽厚仁爱,有理有节,人性丰满,是教师的德智情怀,此情怀能以满溢之水渗润、启迪学生的心灵,进而使芸芸众生彰显其向善之心、向美之愿。
五、“信”——师德之基础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教师的立身之本。“诚信是教师职业从业之基”这个理念应该深入我们的从教思想,规范我们的从业行为,铸就教师职业品牌。教师的诚信一方面要做到取信于学生,另一方面要给予学生信任。取信于学生,要求教师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首先做到。给予学生信任,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肯定学生、鼓励学生,当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时,他们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愉悦感,会对老师产生更强的信任,从而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孔子是平凡的,却因为拥有“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而伟大。教师是平凡的,却因为用爱和心血去诠释教育的真谛,用正直和公义去指导学生寻找生命的意义,用道德和修养引领社会风气之先而倍显价值。
参考文献:
刘余莉.“仁义礼智信”研究三十年.河南社会科学,2010(18).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