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的有效沟通策略和技巧探析

2014-04-17 11:54王睿
教育与职业 2014年18期
关键词:发送者接收者言语

王睿

教与学、师与生,是教学活动中既合作又矛盾的两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各自形成自己的自我概念和对对方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课堂的情境定义,因而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完全由一方控制,需要经过“策略”和“磋商”的中介才能得以实现。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特定沟通,教师应精通书面、口头和视觉沟通技巧,能读、会写、能说、会听,并且能够运用视觉辅助工具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

一、教与学的有效沟通障碍

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信息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知识信息,即教学内容;状态信息,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活动状态,包括师生互动、行为表现及心理状态;潜信息,指由师生人际交往产生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和学生合作状态等。任何信息在沟通过程中都可能被扭曲、遗漏,使其准确性和完整性受到影响,信息传送者希望接收者能够准确无误地接收信息,进而实现有效沟通,但实际沟通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影响沟通的有效性。有效沟通障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个人因素。教师可能受情绪、倾向、个人感受和判断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信息传递偏差。发送的信息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课前没有学情分析、信息传递不准确、信息传递不及时或不适时、知识经验局限和对信息的过滤等。在沟通过程中,学生作为接受者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机、经验、背景及个人特点有选择地去看或去听信息。信息解码的时候,接收者还会把自己的兴趣和期望带进信息之中,接收者的情绪也会影响到对信息的理解。个人沟通技巧也会影响有效沟通,如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述能力、是否善于倾听、阅读速度和理解问题能力等都妨碍有效沟通。

2.人际因素。沟通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给”与“受”的过程。教学信息发送者的身份地位、专业知识、外表形象、良好愿望和共同价值观决定了信息发送者的可信度,与此同时,信息发送者的可信度也由接收者主观决定。课堂沟通的准确性与沟通双方的相似性有着直接的关系。沟通双方特征(如性别、年龄、智力、种族、社会地位、兴趣、价值观、能力等)的相似性,影响了沟通的难易程度和坦率程度,“代沟”在沟通中就是一个常见的障碍。

3.技术因素。沟通的准确性依赖于沟通者赋予字和词的含义。年龄、教育、经历和文化背景影响着教师的语言风格和对字、词的界定,语言的不准确性还包括它能挑动起各种各样的感情,这些感情可能会更进一步改变教学信息的含义。课堂教学中常伴随着一系列有含义的动作,包括身体姿势、头的偏向、手势、面部表情、移动、触摸和眼神,这些非语言暗示强化了所表述的含义。Mehrabian在1947年的一项研究中设计出一个公式证明了话语、语调及面部暗示的影响,即态度=7%话语+38%语调+55%面部暗示。虽然在不同的相互作用中其比率并不必然固定,但人的非语言动作占据所传达信息的60%~90%。

二、课堂教学的有效沟通策略

1.创造良好的课堂沟通氛围。教师在课堂沟通中少用评价性、判断性语言,多用描述性语言。沟通是问题导向性,即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与对方共同找出问题,一起寻找解决方案。卢夫特和哈利·英海姆于1961年提出的周哈里窗沟通理论,将人的心灵想象成四个部分:竞技场或称公众我、门面或称隐私我、盲点或称背脊我、无知或称潜在我。要想提高沟通有效性有两种途径:一是增加自我信息公开程度,通过坦诚地公开自己的信息,使门面式转化为竞技场式,从而换得对方对信息的公开;二是提高反馈程度,可以使盲点式转化为竞技场式,但这种方法不容易自己控制。

2.课堂沟通要传达有效信息。信息发送者教师在课堂沟通前要先对沟通的内容有正确、清晰的理解,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使沟通的内容有针对性。根据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可将问题按认知水平由高到低划分为知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分析性问题、综合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六类。教师提问时应当兼顾各类问题,学生回答高认知水平问题需要将新的教学内容与原有的知识经验加以综合运用,通过分析、预测、评论,使其想象力、直觉能力、洞察能力等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

3.关注心理效应,提高沟通效率。在进行课堂沟通时,教师亲切、真诚、自然的表情,幽默、风趣、亲切的语言,不仅有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和对立情绪,而且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怀与爱护,并从内心萌发和增强对教师的尊敬与信赖。教师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清晰的思路,表现出耐心与韧劲、感情真诚和情绪良好的双向交流,才能产生“共振”效应。

三、教学设计应体现书面、口头和视觉沟通技巧

1.通过言语沟通技巧进行有效沟通。言语沟通分为:一是有声的语言,即口头语言;二是无声的语言,即书面语言。言语沟通对教师要求严格,要有一定的主题,根据主题确定内容,按照内容组织发言,用语准确贴切,语法结构完整。音调的高低、强弱、速度、停顿、语气的加强等影响沟通信息的效果。书面沟通在准备课堂使用材料和在线教学材料的过程中,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师要使所传递的信息易于阅读,适合于读者的水平。在书写教学材料时,教师应根据目标(要达到的结果)、听众(他们希望达到的结果)和主题(要讲的题目是什么以及听众对该题目了解多少)来选择书面写作材料的组织形式。

2.通过非言语沟通技巧进行有效沟通。非言语沟通在教学中也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如各种体姿语言。美国著名学者卡克·W·贝克在其主编的《语言与交际》一书中将非言语沟通划分为动态非言语沟通、静态非言语沟通、辅助语言和类语言沟通三类。教师必须了解自己的肢体语言,通过使用手势、眼神和表情,加强信息传递的效果。合理使用非言语沟通,具体来说,包括强调某些内容,同意某一观点,以及留住学生的注意力。经验丰富的教师会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进行眼神交流,这项技巧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一直锁定在教师身上。通过眼神进行沟通,适度夸大面部表情,学生人数越多,表情就要越夸张,肢体语言的幅度也要增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坐在最后排的学生也能接收到这些非言语的信息。

非言语沟通涉及人们面对面沟通中的诸多方面,人们有时候是有意识地运用非言语沟通技巧,有时候却是下意识的行为,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非言语沟通手段的使用必须要适合于对方,同沟通情境保持统一,同时自身特点鲜明,这样有助于增强非言语信息的明确性,防止出现信息被误译,意义被曲解的现象。为了有效地发挥非言语沟通的作用,应当坚持身体姿态、位置和内心态度的统一性,身体动作、面部表情应和言语表达相伴随,尽可能避免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的矛盾。例如,当学生回答你的问题时,请走向那个学生,这一行为在无形之中鼓励学生继续;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请点头示意,让学生知道教师在听;如果需要考虑并理清学生的问题,那么可以重复一遍听到的问题。

猜你喜欢
发送者接收者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网络表情符号的作用
表情符号的使用角度对亲密度感知的影响
基于SDN的组播安全机制
论《聊斋志异》梦境叙事
单粒子未知态的分级量子通信
基于概率论的发送者匿名性度量模型
关于冬天
浅谈信息接收者反馈不当现象及对策
多用户MIMO系统基于消息块预编码的可信通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