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东
高职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专、本科教育,一般的专、本科教育以理论为主导、实践为辅,高职教育则以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理论学习为辅。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类型,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8年,高职教育正式被社会认可,国家也明确了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法律地位;1998~2006年,高职教育步入规模与质量快速提升的阶段,不仅在规模上获得了巨大提升,而且其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声誉也逐步提高;2007年以后,高职教育已经从示范引领发展到全面质量提升的阶段,整个高职教育迎来新的篇章。我国高职教育已走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近年来更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规模也随着社会需求量的增大实现了快速提升。数据统计显示,2011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数量达到1276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2011年全国普通高职院校招生数为325万人,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47.7%。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发展必将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
我国高职教育所取的成就有目共睹,但由于受发展理念、社会重视程度、办学模式、传统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仍存在很多问题,有些学校甚至偏离了正常的发展轨道,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比较典型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多数高职院校仍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主体地位倒置。部分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与学生探索交流较少,教学内容很少。另外,有些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照搬本科院校,甚至简单在本科院校基础上压缩学制,简化课程设置。第二,实践、实训环节的硬件条件或师资力量受到限制。以某高职院校汽车专业为例,虽然该院校已有教学实训基地,但在实训课上使用的设备大多已被淘汰,部分汽车设备还残缺不全。高职院校的汽车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操技能,因此,实训基地应当采取企业化管理形式,使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的管理、设备、文化等。另外,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员交替授课,使学生的实操能力得到了锻炼,增强了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沟通。第三,职业生涯规划欠缺,就业指导工作明显不足,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不足。就业指导是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学生了解社会的纽带。很多高职院校将就业指导工作简单看成为学生介绍工作,导致很多学生无法获得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就业能力不强,无法适应社会。第四,学校不能正确协调质量与规模之间的关系,盲目追求规模发展,忽视培养质量的提高。本文拟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旨在推进我国高职教育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建设的需要。
从具体的高职教育改革思路来说,要想为社会培育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就必须彻底突破陈旧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加强高职院校师资建设,制定完善的专业培育目标和人才培育计划,注重实训设备及实验基地建设等,找到适合本校、本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促进校本教材编纂,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学生能力的获得与学校的课程设置有密切关系,但现阶段各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多照办本科院校,或沿用很多高校之前的课程设置,忽视了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每个学校的情况不同,单纯采用公共教材,甚至照搬其他院校的教材,难以适合本校自身的实际。为此,各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对选用的教材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增减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学校、学生和教师的情况,编纂校本教材,加强教材的针对性。为此,教师需要向学生、教师、社会广泛征集意见,以为校本教材的编纂提供更完善的意见。
2.完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整体质量。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成为高职院校办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各学校需要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制定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思路和就业指导计划,让学生有明确的发展计划,并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专业素质。比如,各高职院校可以参考以下学生就业指导思路: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如开设职业生涯畅想比赛、职业生涯规划征文比赛;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指导讲座,让学生把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融入学习、生活中,有针对性地弥补自己在知识方面的欠缺;大三以后,学校要多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就业知识讲座等,让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形成“全员参与,通力合作,服务于全体学生”的局面,这样才是一个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通过全方位的努力,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竞争力,发展整个学校的就业工作。
3.推进产、学、研的紧密联系,提升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高职院校在拟订专业培养方针与人才培养计划前,要去市场调研,征询从业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意见,依据社会和市场需求,本着以高职专业习惯市场的办学方针,及时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改变来调整和完善教学计划。如河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认真分析该校产、学、研的典范“太行山道路”,让该院设施园艺、种子生产等专业的学生利用课余实践,积极参与相关课题任务,通过将课堂学习与科研工作相结合,不断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认识,提升动手能力,了解科研项目知识,然后利用暑期时间,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为农民讲解生产中的一些农业生产知识,解答农业问题。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也很好实现了科研、教学与生产的对接,获得了很高的社会评价。
4.加强监管和引导,推进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纵观现阶段我国的高职院校,大部分都属于中专升格、成人教育改制或新建院校的一部分,这些高校有的之前有全日制教学的经验,有的没有全日制教学的经验。因此,我们要引导这部分高校顺利步入高职教育培养的轨道,并逐步形成与自身特色结合的高职办学特色。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正确定位。要引导高职院校认真研究高职教育的特点,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培养受社会欢迎的高质量人才;(2)坚持高起点准入、高标准建设。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要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标准,包括土地、校舍、专任教师、管理队伍、教学仪器设备等一些具体可行的要求。学校要认真做好两个规划,即办学目标是什么,怎么实现这个目标,以及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明确规定教学质量的主管领导、学校和各中层单位怎么安排教学监控工作。为此,各省也可以根据省内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台各省的地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标准。
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看,介于技能型和智力型之间的人才,即技能—智能型人才非常缺乏,也正因为这个原因,高职教育才获得社会的广泛青睐。如何使高职教育真正满足社会发展与市场的需求,培养出更多介于技能型与智力型之间的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必须要面临的问题。总体来看,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是良好的,但由于受到发展起步晚、社会认知程度不足等问题的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为此,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学校等各个层面都应从各自角度给予高职院校更多的关注,使高职院校真正从只重规模走上规模与质量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