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常青
一般认为,大学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12世纪中期前后,在意大利诞生了博洛尼亚大学和萨勒诺大学,在法国诞生了巴黎大学和蒙比利埃大学,在英国诞生了牛津大学等,这些大学被称为近代大学之母或大学鼻祖,它们都立足于社会职业背景,彰显大学的职业属性。第一,大学以“行会”为基础。行会是当时各种手工业者按职业分工所组成的自发、自治、自卫职业组织,可被理解为当今的经济、商贸共同体或社团。以行会团体为基础组建的大学,职业边界和职业表征清晰。第二,大学的管理也延续行会的特征。“学生行会”“教师行会”“师生行会”构成大学的三种管理模式。第三,大学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分途。如“萨勒诺大学是一所高等医科学校,博洛尼亚大学则是专门培养高级法律人才,巴黎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学校,它所设置的哲学、法律、医学和神学同样使其具有职业分途教育的性质”。①可以看出,当时是以法律、医学和神学三种专业(职业)来实现大学的职业分途的。第四,大学的私立性质。这些学校都是各行会团体以职业生存和发展为目的创办的,强调职业与大学的对接,但与政府行为脱钩。因此,“中世纪的大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职业性学校,它们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为以后从事法律、医学、教学这些世俗专业或献身教会工作所用”“一般学生所期望的只是在既定秩序的安全范围中获得报酬丰厚的就业。”②
近代大学从职业基础向知识传播和科学研究转型,但大学的职业根基未被撼动。如德国著名教育家威廉·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并提出“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大学理念。英国著名教育家、红衣教主纽曼倡导“通过教学推广知识”的“博雅教育”大学理念,“反对把专业的或者科学的知识当作大学教育的全部目标”,但他又不想“不尊重专门的研究、技艺(arts)、职业和从事这些工作的人们”。③纽曼的话,从反向证明了近代大学中职业教育的合理存在与发展,及科学研究在大学中倔强破土的事实。
现代大学高举“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旗帜。同时,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以美国的社区学院、德国的“双元制”等为教育范本,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思潮。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享有同等的教育地位,并实现两种教育的互通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虽以专科教育或培训为主,但办学层次多元化,也设置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层次,保障了学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价值取向和职业取向的认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一批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也升格为民办本科院校,截止到2011年4月,全国共有民办本科院校87所。这些高校,有的从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升格而来,有的则由挂靠于公立高校的独立学院转设而来。从应用性教育特征分析,民办本科院校仍具有职业教育的教育属性,与高等职业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仍应沿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能力为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高等教育体系多元化建设和大众化高等教育所取得的成就,极大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其中,民办本科教育的贡献功不可没。
1.发展民办本科教育已成为国家的战略选择。我国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总揽下,提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④的战略宏图,同时提出“大力支持民办教育”⑤的战略构想,这是中央政府建立现代国民教育新体系的战略安排,也昭示着民办教育被边缘化的格局已经转变,民办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时期。围绕国家层面的民办本科教育发展战略,各级政府官员和理论研究工作者,都在为民办本科教育地位的提升提供舆论和多视角支持。“新建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校方阵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们不仅要充分发挥好为当地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基本功能,而且还承担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重任,肩负着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潜在的人力资源优势的历史使命。”⑥
2.发展民办本科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是知识创新、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创新的切入点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⑦。创新的根本归宿是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国家综合实力。民办本科教育虽然不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源头或上游,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成果必然应用于新兴产业、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信息化建设,这就要求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人才,把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成果进行再创新,最终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产品,这正是民办本科院校通过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下游所发挥的基础作用。
3.发展民办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面向大众的教育基础是孕育大众化的就业市场。在市场经济规律推动下,“市场的更多教育项目是以就业为取向的,为教育而教育已经正在被为就业而教育所取代。”⑧民办本科教育的市场前景宽阔,职业覆盖面广,社会适应性强,岗位需求量大,所培养的学生“在‘一般职业’中就业并且能够在‘一般职业’中得到发展”⑨,这是民办本科教育在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就业市场和生产力市场领域所体现出的优势。今后,我国对民办本科教育的需求仍然旺盛,民办本科教育对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发展民办本科教育是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转型的需要。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转型已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和主攻方向。以建设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结构格局正在形成,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低碳技术、新能源技术、先进装备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纳米科技等高新技术正向高新技术产业走来。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转型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结构,以发挥教育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反作用力。民办本科教育必须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贴近劳动组织更替和科学技术进步趋势,培养经济社会和产业技术适用的高层次、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并使民办本科教育逐步实现办学层次上移。
1.民办本科教育办学层次上移。民办本科教育办学层次上移是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由“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组织的变更”⑩所引起的,因此,民办普通本科教育办学层次上移必须顺应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组织的变更规律。民办本科教育在职业、技术和劳动变革的轨道上实施动态运行,并择机实施教育层次上移,是民办本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012年,我国有828所普通本科院校,其中,新建本科院校300所(含87所民办本科院校),在民办本科院校中,已有5所高校于2011年上半年被批准招收专业硕士生,实现了办学层次上移,这与国家所提出的“对具备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的民办学校按规定程序予以审批”的政策初步接轨。国家应进一步重视新建本科院校,包括民办本科院校办学层次上移的问题,使部分高校逐步具有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民办本科教育要有一定的扶持。民办本科教育要求办学层次上移,一是顺应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对符合条件的学校应逐步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不能对民办本科高校实行歧视政策。二是符合民办本科院校的定位。民办本科院校处于老牌公立普通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结合部,是一种新生的高等教育部落,它培养的人才,与老牌公立普通本科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在知识层面类似,与高等职业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在技术能力层面类似。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是知识与技术全面过硬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填补了职业带上的空白。同时,这种职业层次的细分,要求民办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上移。三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技术的发展,民办本科教育所培养的各层次人才也需要重新进行科学定位。
2.民办本科教育的质量发展。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国家适时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⑪的战略部署。民办本科教育由于学校新生性、本科初始性和教学探索性等外部特征,更应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中之重,走内涵发展道路。民办本科教育质量是一个综合指标体系,又受学校内部环境和社会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必须实施立体化建设策略,走捆绑式建设之路。教育质量捆绑式建设是把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学科与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与科研、知识创新与创业能力、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学校与社会等影响教育质量的诸多元素捆绑在一起,形成质量建设合力,进行教育质量建设,并在建设实践中预测教育质量发展趋势。民办本科教育质量发展的主要趋势:一是教育质量的职业导向性。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通过把知识和技术应用于职业平台,进而创造财富的过程。民办普本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职业带”上的人才需求,决定着民办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质量。社会职业对民办本科教育质量具有导向作用,同时,社会职业又往往受到市场经济所派生的经济危机、金融风暴、生产过剩等负面因素制约,又对民办普通本科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质量产生间接的反作用力。因此,民办本科教育为确保教育质量,应注重与社会、职业的对接。二是教育质量的技术导向性。民办本科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目标在于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当代的技术特征以知识为基础,以科学为引领,以高新性为前瞻,以快速更新换代为生存力;技术发展方向既综合,又分化,以综合为主,形成技术链状或网状形态。因此,民办本科教育对人才的技术培养,必须顺应当代技术潮流,培养学生的前瞻性、高新性、综合性、应用性技能,使学生学到的技术有效、有用、能用。三是教育质量的高教导向性。将民办普通本科教育属性细分,第一属性应是高等教育属性,民办本科教育首先是高等教育,是以注重应用性为导向的特殊高等教育类型;第二属性是具有职业教育特征的一种特殊指向教育。当前有一种忽视或回避高教性的片面教育倾向,一提高教性就误认为有单纯知识教育的倾向。办好真正的民办本科教育,其高教性导向不可偏颇、逆转。民办普通本科教育培养的学生,必须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以便在入职后能更好地彰显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的优势。
3.民办本科教育的有效管理。我国民办本科教育管理,一般已经完成原始积累,迈入由初始化、家族式或粗放型管理向现代学校管理制度转型的准专业化团队管理阶段,但民办本科教育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管理的脆弱性、不稳定性、缺失性还可能出现,这也是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防范的。同时,也有必要对民办本科教育管理发展趋势做出科学预测,以提高管理水平。我国民办本科教育管理的主要发展趋势:一是依法管理。依法管理重在建设校内和校外两个管理平台,并依法实现两个平台的整合,促进依法管理水平的提升。校内依法管理突出“治理”,坚持依法治校路向,核心是培育学校的法律意志,提高教职工的法律意识,树立尊法、依法的文化自觉并规范教育执法行为,以法律为准绳,以学校章程为准则,保障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运行,依法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等。校外依法管理突出“合作”,坚持依法共存路向,核心是依法协调学校与政府、企业的关系,依法维护学校的法人地位和教职工权益,依法争取办学自主权,依法处理可能出现的法律纠纷等,创造学校依法管理的外部法律环境。二是建设高效的民办本科院校运行体制、机制。民办普通本科教育的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具有市场性、新生性、自主性和灵活性等特征,有活力和优势。政府明确提出“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因此,建设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是民办高校管理的发展趋势之一。“民办院校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民办机制”“民办院校主要依靠民办机制办学”,⑫并依靠民办机制建立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应在理事会或董事会领导下的院(校)长负责制“积极发挥民办学校党组织的作用”的组织领导和政治保障体系框架内,建立学校举办者、管理者与办学者之间的一体化管理体制,形成学校的领导集体、责任管理和政治保障核心,终极是建立专业团队管理体制。行政组织建设方向是: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创建科层简化、垂直管理、扁平管理、快捷高效的管理模式。学术组织建设方向是:移植现代大学学术自由、专家治校、教授治学的教育理念,使学术权力回归教育和办学本位。三是建设通向社会的管理立交桥。民办本科教育管理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是由其民办教育属性所决定的。学校与政府协调、与社会互动、与企业合作等外部深层社会关系重要且复杂,必须将学校内部管理向社会延伸,建设通向社会的管理立交桥,通过创造外部管理环境和实行管理攻关,实现管理价值最大化。
[注释]
①韩延明.大学理念论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2.
②(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2004:20.
③(美)雅罗斯拉夫·帕利坎.大学理念重审[M].杨德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7.
④⑦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0-10-28.
⑤⑪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⑥刘献君.中国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序.
⑧(美)克拉克·克尔.大学之用[M].高铦,高戈,汐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61.
⑨刘育锋.面向世界的职业教育新探索[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3.
⑩穆晓霞.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
⑫别敦荣.略论民办机制之于民办院校的意义[J].高等教育研究,2010(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