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颖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 天津 300350)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借鉴意义
邢 颖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 天津 300350)
书院教育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在教学管理方面,它把学生德育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以学生自学为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百家争鸣的学术交流,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等优秀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书院;教学管理;借鉴
书院之所以在中国存在了千余年的历史,究其活力的根源,就是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书院都能够与社会发展同步、“因时而变”逐步形成并能保持自己独特的特点。书院之名始于唐中叶贞元年间由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这时的书院主要是校书藏书的场所,相当于现在的图书馆。唐末五代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国家无暇顾及官学,在外隐居躲避乱世的读书世子们私下的聚书讲学活动日渐兴盛,逐渐发展成授徒讲学,人们常把讲学的地点命名为书院,此时的书院已具备了教育组织的性质。宋初,形成了著名的白鹿洞、嵩阳、岳麓、应天府、石鼓、茅山等书院,但由于北宋年间的三次兴学运动给书院带来的巨大影响,后经南宋时期的发展,书院迎来了其鼎盛时期。元代,在提倡私人出资捐建书院的同时,各级政府更加强由官方出资建设和修复书院,并由政府选派山长和主讲,从而使得书院逐步有了官学的性质。书院在明代错综复杂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教育的激烈斗争中,忽衰忽盛。到了清代绝大多数书院已经同官学无区别,沦为科举考试的工具。
与官学培养官吏的目的不同,书院在注重文化知识传授的同时,坚持把修身作为教育的核心,把培养明人伦的大丈夫作为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书院对修身教育的主要内容鲜明体现在书院的学规中。其中我国第一部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南宋大师朱熹亲自制定的《白鹿洞书院学规》。其文中规定了修身之道、处事之道和接物之道,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并在日常的行为中加以强化。书院以“四书”、“五经”、诗赋等为主要教材,众所周知《论语》中孔子和弟子探讨最多的也是美德的问题,学生通过学生这些教材,修身养性、完善自身,塑造自身人格,学会做人的道理。我国古代教育讲究师道,教师不仅教授学生知识,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和行为规范上进行影响和熏陶。教师严谨的作风、良好的修为成为书院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榜样,学生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分辨道理、善恶、美丑,进而达到明辨是非,规范自己言行的目的。
书院对于学生的德行管理也是非常严格的,书院设有专门记录学生德行的“德业薄”,对学生的德行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尤其是有危及全体、破坏学风、违背道德等行为者,书院有惩戒、开除、除名并永不许入院等严厉的惩罚措施。
现如今的高等教育中,德育早已经不是教育的核心内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习与修身的分离。我国目前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薄弱、行为不符合规范而做出的举措,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带来了跨越式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西方国家不良的道德观念,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因此,加强对他们的道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格修养就显得非常重要。古代书院中将修生与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是非常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和探索的。
“讲会”活动是书院教育的一大特色。历史上比较大的书院都有与讲会相关的规定。讲会制度是书院内部的制度。讲会有明确的时间,讲会每期一题,师生可以根据主讲老师的内容能否进行提问、切磋交流,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讲会对于参加的人员不限于本书院师生,常有慕名师和远道而来者,许多田野老夫也慕名到书院听课,这不仅给古代封建受教育的等级地位壁垒以冲击,也对普及地方学术和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提高了书院在社会的知名度。书院允许不同流派共同讲学,书院也常主动邀请其他学派的大师来进行学术交流和辩论。据史料记载,宋初以后几乎所有大思想家都在书院讲过学。如宋代的朱熹就到五夷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湛卢书院、鹅湖书院、考亭书院以及鹿门书院等四十间书院讲学;陆九渊到象山精舍讲学;元代的程端礼到江东书院和稼轩书院讲过学;赵复到太极书院讲学;明代王夫之和王阳明也分别到岳麓书院和龙岗书院讲学以及清代的孙奇峰讲学于白泉书院。讲会从书院内部的教学方式,逐渐演化成后来书院和书院之间、不同学派之间进行学术交流、辩论,阐述各自不同观点的学术研究会。
目前,我国许多大学也为师生举办了许多讲座,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听讲座的人中,很多是普通市民,他们抱着充电、学习的态度而来。而与此形成反差的则是前来参加讲座的学生却是极不情愿或者干脆不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一,就是学校没有对学生的讲座做好监督和规范,往往是下了通知,对于学生是否参加以及收听情况并没有检查、督导的措施;其二,我们的讲座有别与书院中的讲会,往往是主讲人一言堂,一贯到底或者中间和结束前只有很少的时间供大家提问、沟通,不能形成思想上和学术上的火花碰撞,很难调动学生的热情。如果讲座可以借鉴一下古代书院的讲会形式,把讲座做成学术交流,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术的繁荣发展。
现如今的大学里,真正的学者也应该兼收并蓄,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多与其他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学习,拓宽自己的思路,对于不能理解的观点不要盲目进行批评、否定,多进行比较、研究、交流,这样才能促进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学术研究的最高境界。
书院教学区别于同时代其他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采用自学、相互讨论和集中讲解的教学方法。书院强调读书穷理,注重学生善于提问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书院大师的面授也只是着重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读书自学、提高学术能力,提纲挈领的指导,学习的内容和进度由学生自行掌握,因材施教,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有不同的要求,不求一致。对于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根据其钻研的程度不同,鼓励学生自己思考,以及同学间的论辩,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启发学生自己领悟,也有时讲解透彻使其尽快理解。
强调学生的自学以及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说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闻不问,书院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严格的考课制度,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把书读得更广更透彻。另外,书院还十分注重知行合一,把读书穷理与躬行践履相结合。书院任务仅仅读书穷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将自己的知识能应用于实践之中去。在问中学,在学中辩,在辩中思,通过这个学习的过程明白道理,并将这些道理应用到自己的为人处世之中去。再者,书院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书院的大师经常带领学生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在自然放松的环境中讲解、点悟,寓教于乐,这种方法比学生呆坐在课堂里听老师讲课要优越得多。
书院这种以学生自学以及自我体悟为主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批判性的思维形式,更由有利于学生独立人格和个性的发展。而目前,我国教育的教学方式仍然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埋头记,缺少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和探讨,从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压制了学生活跃的思维,不利于各种思想的交流碰撞。因此,在高等教育中推行教学相长,师生将辩难的教学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师生将构建平等、和谐的论辩氛围,使学生在这样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受到启发,从而促进其人格和个性的养成。
书院教育是我国历史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今天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借鉴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优秀的文化遗产,从中探寻符合时代精神的管理模式,对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王宜鹏,陈太忠.古代书院的教学管理对今天高校教学管理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0(06).
[2]刘运芳.书院模式对现代高校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J].中国成人教育,2009(13).
[3]王娟.中国古代书院教育活力探索[J].教育探索,2007(10).
[4]邓波,等.中国刷云史资料[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Significance of college education o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ncient in our country
Xing Ying
(Tianjin Ocean Career Academy, Tianjin, 300350, China)
College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a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education, in teaching management, takes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as the core, teaching methods to students self-study,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contention of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and academic exchanges, and education idea and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experience,that has important meaning for me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college; teaching management; reference
G640
A
1000-9795(2014)02-0306-01
[责任编辑:刘丽杰]
2013-12-20
邢 颖(1982-),女,天津,助理研究员,从事教学管理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