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玲玲
(南通市海安县城南实验小学,江苏南通,226611)
走进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时常会碰到课堂成为教师的“独角戏”,或只能靠几个学生“撑场子”的尴尬情况。这样的尴尬因何而起?笔者曾在高年级的几个班级做过问卷调查,询问学生是否喜欢在语文课上发表见解,并陈述理由。结果显示,只有12%的学生表示喜欢在语文课上发表见解,有8.7%的学生表示要视情况而定,79%的学生都承认自己不愿意在课上发表见解。为什么高年级的学生不爱在课堂上发表见解呢?学生为何进入了高年级就不开口了?调查中,学生主要陈述了以下理由:
调查中学生这样说:“我怕开口发言说错了老师批评,同学嘲笑。”“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胆子变小了,上课一说话就慌,明明想好了答案,可一站起来就变结巴了。”“有一次我也想试试胆儿,就鼓起勇气起来发言,结果下面传来一片‘嗯?’的声音,充满了对我的怀疑,老师也否定了我的答案,我一下就失去了信心,再也不敢在课上发言了。”
有学生表示“我和我的很多同学已经养成了一个坏习惯,就是上语文课时不想思考老师的问题。有时候问题太简单,回答这样的问题显得太幼稚;也有时候是因为问题太难,而老师给的时间太短,我还没有组织好语言,老师匆匆找人发言,没我什么事儿了,我也不用再想了。”
高年级学生更重视学科成绩,有的学生为了作业和考试,喜欢参照配套的辅导用书,书上的语言自然是精练而准确的,可长此以往,他们渐渐失去了表达自己的信心。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想法,只要与辅导用书不符合,就不敢表达,渐渐失去了精心组织语言的信心。
其实细细思量,这些理由还是直指陈旧学习方式的弊端。
学生为什么进入高年级之后变得特别敏感,担心出错?纵观不少高年级的语文课,学生的学习还是处于教师的强势掌控之下。学生发言时习惯面对教师,发言结束时也习惯等待教师的评价。有时发言被教师“一棍子打死”,学生便觉得在同学面前丢尽了面子,于是再也不敢开口。可以说,教师过多的评价和干预,给学生造成了心理上的阴影,导致了他们的“失语”。
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情况而定,却由教师一手包办;课堂节奏由教师调控,与学生的思维脱节,教师有时甚至过度地用自己的语言“圆”学生的语言;而且,应试教育的阴影也笼罩在不少课堂之上。这些都导致学生课堂语言的缺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如果改变学习方式只停留在口号上,学生就永远无法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语文课应该是师生与文本之间共享知识、经验和智慧的课堂,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主阵地,我们呼唤真正“对话”的语文课堂的实现。
既然学生“失语”的根源在于心理,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要帮学生打开心结。华罗庚先生说过:“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错过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有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有算错过题。”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只要敢于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就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提出了“容错教学”,其实“容错”在语文课上同样适用,因为语文本就是包容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和学生都有这样的好心态,学生怎么还会怕开口表达呢?
针对学生抱怨语文课没意思、问题太简单或太难的问题,教师应该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在课前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意愿。讲授《最后的姿势》一课前,笔者先与学生展开讨论,询问他们想通过课堂学习掌握哪些知识。学生普遍认为,本课的故事和人物形象一读就懂,无需花大力气讲解。但有学生指出,课文的第一小节看似与地震没有关系,但作者为什么要写与主题无关的话?地震之后,为什么要写三段都是对谭老师评价的语言,不重复吗?根据学生的问题,笔者把本课教学重点定为“探寻写作思路,学习表达方法”。因为是学生自己想探究的内容,所以他们的思维特别活跃,课上也各抒己见,在真正的“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中感悟到环境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妙处。
怎样让每个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地动起来、学起来、说起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导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我校这两年践行“走进对话的课堂”理念,要求教师每节课都斟酌教学内容,列出“学习单”,并把学习单的内容交给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如《螳螂捕蝉》一课,笔者与学生讨论后制作的学习单内容如下:
(1)读文章,复述寓言故事《螳螂捕蝉》。
(2)说说《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与文中的历史背景有何相通之处。
(3)结合课文内容,讨论“少年”这个人物形象,尽量把人物分析得饱满。
这样的学习单学习目标明确、层次分明,对于各个层次的学生来说,都有学习交流的内容。把学习单放在小组内学习讨论,学生或读书、或交谈、或倾听、或补充,每个学生都真正融入了课堂。
最近有一个学生在日记里写道:“幸亏现在我们有学习单和小组合作学习,我这个从不敢在班上发言的人也有机会开口了!”合作学习,人人对话,语文课堂成了学生习得语言的主阵地。
语文课不仅要在课堂上创造机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更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丰富学生的阅历,充实学生的语言库,给学生更多说话的机会。
上学期,笔者把《中国好音乐》这个节目“移植”到语文课堂上来,推出了《班级好作文》的系列活动。学生兴致盎然,他们创立文学社,选出大家心目中的“作文导师”,认真写好每一篇作文,积极参加《班级好作文》的评选。
一学期的活动大大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导师”点评作文头头是道,主持人幽默风趣,而参加评选的学生面临“导师”纷纷伸出的“橄榄枝”时,也常妙语连珠,说出得体的话并表明自己的选择。从之前课上的“一言不发”到如今的“侃侃而谈”,学生终于又回到了课堂。
“主体”回归,师生可以尽情倾诉、真情沟通、有效对话,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学识。“主体”回归的课堂,才能有声、有色、有趣,才是真正的课堂,它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张力,是发自内心的交流,是智慧的碰撞,是师生共享“对话”境界时的共同成长。
[1] 陈冰.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新课程:下旬刊,2013(8).
[2] 刘勇燕.谈小学语文的创新性教学[J].珠江教育论坛,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