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贵祥
摘 要:介绍了“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话题的背景、区别。介绍了小学英语课例研究中,“观课、议课”的研究类别及同事互助“观课、议课”模式的操作策略。
关键词:观课;议课;听课;评课
一、问题的提出
在传统的小学英语课例研究中,“听课、评课”是最常见的研究方式。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传播,“听课”逐渐地演变成“观课”,“评课”亦由“议课”所取代。
“听课、观课”到“评课、议课”,体现了新课程观和课例研究观的根本性转变,体现出平等、发展观的落实与进步。因为正如列奥·施皮泽所言:“词的变化就是文化的变化和灵魂的变化。”
二、问题的阐述
1.听课与观课比较
(1)“听”主要指向声音,“听”的对象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而“观”强调用多种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收集课堂信息。包括师生的语言和行为、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等。(2)“听”往往是一般性了解,而非用于研究的目的;而“观”的目的却指向一定的研究问题,有明确的目的。(3)“听”往往是面面俱到,缺乏针对性;而“观”是针对研究问题收集相关的课堂信息,针对性强。(4)“听”往往是凭借经验进行;而“观”需要理论的指导,需要借助观察记录表等。
2.评课与议课比较
(1)“评”侧重对课的好坏下结论、做判断;“议”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2)“评”有被评的对象,下结论的对象,有“主”“客”之分;“议”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交流,“议”要超越“谁说了算”的争论,改变教师在评课活动中的“被评”地位和失语现状。(3)“评课”活动主要将“表现、展示”作为献课取向,执教者重在展示教学长处;议课活动以“改进、发展”为主要献课取向,不但不怕出现问题,而且鼓励教师主动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助,求得发展。(4)“评课”需要在全面分析课堂信息的基础上,指出教学的主要优点和不足;议课强调集中话题,超越现象,深入对话,促进理解和教师自主选择。
3.小学英语“观课、议课”的课例研究类别
“观课、议课”据其观课对象、活动目的,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作为研究方法的“观课、议课”。第二类是作为考评手段的“观课、议课”。第三类是作为教师教育方式的“观课、议课”,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观课、议课”,又称同事互助“观课、议课”。笔者所在的英语教研组即采取了这种同事互助“观课、议课”的课例研究方式。
三、同事互助“观课、议课”的操作策略
1.提前沟通,做好准备
(1)确定做课方向。“观课、议课”教师与做课教师一起选择课例、讨论主题,使做课教师在相关主题上做出设计和安排,并就“观课、议课”的主题、方式、时间达成一致。沟通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做课教师的做课取向,获得共同的“观课、议课”话题。(2)确定观课重点。一堂课几十分钟,要观看的东西不胜枚举。要彼此都有提高,便得有重点。重点可能是很想克服的困难,如,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处理纪律欠佳的学生。重点也可能是观课者很想借鉴的教学方法,也可能是双方都感兴趣或感困惑的其他教学问题。可设计“观课、议课”记录表,有目的地给观课者确定任务。
2.认真观课,主动思考
(1)用心观察,认真记载。在观课过程中,教师要集中注意力及时捕捉课堂信息。因为,在鲜活的课堂中,有些细节转瞬即逝,过去的不可能再“回放”。若忽略某些细节,感知就会出现断裂,影响对问题的深入研究。观课者应该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并记录下课堂里发生的真实情况,以便在讨论时共同研究参考。(2)主动思考,换位思考。观课教师观课时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学生,自问一些问题,如,作为学生,上课我能积极投入吗?学习内容我明白吗?这种想象的经验可以帮助观课的教师看清教师一般看不到的盲点。
3.有效议课,互帮互助
观课教师把观课记录的资料和用其他方式收集的资料提供出来,与授课教师一同作分析研究。
首先明确,讨论的焦点是课题与学生,而非被观课教师,所以,观课完毕,观课教师不要对本次课急于赞赏、批评或下结论。即使讨论中包括了赞赏与批评,也不应针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而是对所运用的教学策略和安排进行评析。授课教师也不要习惯地问观课教师:“你觉得这一堂课怎么样?”这样的问题很容易引导观课的教师去评估这堂课教得好不好,这样的评鉴远离了同事互助观课的精神,对讨论原先大家都想探索的问题没有帮助。
其次,找出存在问题后,应畅所欲言,互议互助。议课不是只为了帮助授课教师,而是为了自助,即为了自己认识教学、理解教学,为了自己的专业成长。
4.用心反思,行为跟进
参与者,无论是授课者还是观课者,都要反省“观课、议课”活动,明确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从中选择、借鉴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课例实践。或者针对“观课、议课”中新的问题和困惑,选择相关内容深入学习。
总之,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是一种课例研究方法的改进,更是一种教研文化的重建。在“观课、议课”中我们会一次比一次发现得多,一次比一次研究得更深刻,从发现者到研究者到探索者,逐步成长着。
参考文献:
陈大伟.怎样观课议课[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