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雅庆
著名教育家叶澜曾说过:“一个人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则可能成为专家。”虽然在现实工作中每一课都进行深刻细致的反思是难以实现的,但是每学期在教研组中开展活动的绝好机会却是不容错过的。我在教研组开设的一堂教研课中感悟颇深。随着课堂的反复进行,我对课堂的认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位置有了更深的认识。那就是: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语言,努力用形象的语言使学生“走进生活”,“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需求,这样才能使学生品德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体现。
【背景介绍】
《父母——我特别的朋友》是浙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课,本课是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时代家庭关系的了解,知道家庭生活的民主化是现代社会家庭幸福生活的源泉。通过以心理辅导为主要形式展开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明白,理解是沟通的桥梁。作为一名小学品德教师,当我面对同一内容的教学时,因缺乏对学生生活的了解,使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手段出现不同,从而在两个班教出了两个不同的结果。面对这两次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我感触颇多,使我对品德与社会教学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引发了我更多的理性思考。对此,我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教学反思。
【问题产生阶段】
选定课文后,我便认真钻研教材,参考教师用书,把本节课的重点落在了“与父母沟通,建立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上,开始有了第一次的教学设计: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都有个特殊的朋友,那就是与我们朝夕相处的父母。
2.问卷调查,学习沟通:你通常会与父母谈话吗?会谈哪些问题?
3.深情告白,谈话总结。
……
试教课开始,因为做足了准备,我满怀信心地走进教室,我为本节课设计的几个小环节暗自窃喜。施教时,谈话导入,出示“民主”与“平等”的握手图后马上进入正题,开始问卷调查,学生果真兴致勃勃,可我一看结果,却傻了眼,全班38个学生中只有两个学生明确表示“经常跟父母谈话”,但仅谈学习问题。当时我脑子里出现了一连串的问号:这下可怎么办?这课怎么上下去?正当我不知所措间,突然冒出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不经常和父母沟通呢?”学生各个表情木然,这时,一个全班最活跃的学生举起了手,打破了这一僵局:“老师,我爸爸妈妈每天都很忙,要到晚上九点才下班,那时我都已经睡了,我们几乎没说话的时间。”这话音刚落,教室里马上像炸开了的锅:
“是的,我爸爸妈妈他们也很忙!”
“我爸爸只问我学习,考得不好就用皮带打我!”
……
几乎全班学生都埋怨开了,这埋怨声此起彼伏,这节课就这样在怨声中草草结束。
课后,我认真听取了教研组成员们就这堂课的评课,自己也认真反思了一下,问题主要出在教师对学生生活缺乏了解,教学重点定位错误。因为班级不少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父母以打工维持生计,生活的压力让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同时也暴露了一个问题:子女对父母缺乏理解,没意识到交流应是双方的。这堂品德课的内容,类似于心理辅导课,只有不断地寻找发现学生和父母在相处中出现的问题,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才能引导学生发现父母对自己的爱。
……
【反思感悟阶段】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把教学重点落在了“理解父母,与父母及时沟通”上,开始了第二次的教学。
1.故事导入,引出课题。
2.了解分析,学习沟通的方法。
3.知心姐姐想办法。
……
果真,以高年级某学生离家出走的故事导入新课,立即吸引了学生的眼球,通过离家出走这件事,让学生了解到,由于和父母缺乏沟通,做出过激的行为是错误的。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和父母之间产生的隔阂,找找原因。在交谈中,学生发现很多隔阂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父母太爱他们,是他们的逆反性格造成的。接着,以具体的事例,指导学生学会和父母相处的方法,指导自己的行为。课堂上,学生的情绪高涨,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指导如何去和父母相处。在“知心姐姐信箱”的“想办法”这一环节是我预先准备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一度被调起。此时,《我爱我的家》音乐声响起,在音乐的渲染下,感受家的温情和爱。
前后两次教学同一课内容,但两次教学效果完全不同,我不敢说第二次教学对于学生的人格有多么深远的影响,但至少比第一次更成功。第二次课之所以能上好,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一、激发情感,注重体验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只有自己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激发学生的体验。课堂上,我通过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引入,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让学生了解,由于和父母缺乏沟通,做出过激的行为是错误的。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和父母之间产生的隔阂,找找原因,在交谈中,激发了学生的真情实感。
二、立足学生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教师的教育活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走进儿童的生活,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拓展他们心灵的空间。
一堂课在不断的反思中,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结果,这使我感触很深。我理解到,越是生活的,越是孩子们容易接受的。帮助孩子们学会“做人”,才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这对一个孩子来说,影响着他一生的成长。通过这次质的飞跃,我尝到了品德学科的教学乐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走进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拓展学生心灵的空间。
(作者单位 浙江省余姚市康山小学)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