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广洲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
《系年》是“清华简”的第二辑整理成果,是继西晋《竹书纪年》之后又一次发现秦以前的竹简史书。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整理报告《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简(贰)》出版,整理时题为《系年》。李學勤先生著《初识清华简》於2013年6月由中西書局出版。是先生研究清华简的论文集。李先生在《〈系年〉出版的重要意义》(邯郸学院学报2011年4月)一文中对《系年》做了很明了的介绍:“《系年》竹简一共138支,……。全书记述了从武王伐纣一直到战国前期的全国的历史大事,是一部十分珍贵的史书,也是近现代秦以前史书绝无仅有的重大发现。”随着中西书局2012年12月《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简(贰)》一书的出版,学术界有关“清华简”《系年》的研究也随之展开,学者们主要围绕《系年》的史料学价值、文献学价值、文字学价值等方面展开了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今略以回顾、总结,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取得更高的成果。
《系年》的很多记载大多和历史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是有《尚书》和与《尚书》类似的文献。李学勤先生在《初识清华简》(《光明日报》2008年12月)中说《系年》是“一部重要的史书,所记史事上起西周之初,下到战国前期,与《春秋》经传、《史记》等对比,有许多新的内涵。特别要指出的,这种史书的体裁和一看到的一些文句,都很像《竹书纪年》。”其史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补充传世文献,二是考证先秦史实,三是探寻先秦文化。
此外,赵之顺的《由清华简〈楚居〉再论楚文化与商文化的关系——兼及对楚人始居地的思考》(《邯郸学院学报》2012年6月),王红亮的《清华简〈系年〉中周平王东迁的相关年代考》(《文学史研究》2012年第4期),陈晓丽、万德良的《清华简〈系年〉所见息国史事小札》(《枣庄学院学报》2013年6月),邓丽的《重耳流亡考》(《深圳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肖芸晓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系年〉之西周部分校释及相关史事讨论》(武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12年6月),胡凯、陈民镇的《从清华简〈系年〉看晋国邦交——以晋楚、晋秦关系为中心》(《邯郸学院学报》2012年6月)等一些与清华简《系年》相关的论著都颇有创见,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点,都是根据《系年》探讨先秦史的佳作,体现出了清华简《系年》的史料性价值。
文献流传,历时愈久,愈易失真。以今日所见古代文献而言,文字讹误,文句颠倒,篇章脱漏增益,记事殊异,乃至于随意增窜改作,不胜枚举。出土文献长期埋藏,因而得以保持较为原始的面貌。有些文献经历了几千年(如甲骨文、金文等),少者亦有数百年,其可贵性不言而喻。清华简《系年》属于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比未经后人删改,亦无不同时代传抄改写之忧,《系年》体例与古本《竹书纪年》相类似,其文本对于战国史书编写体例等方面的研究亦有重大意义,《系年》所记载史事本末完整,将它与《春秋》三传、《国语》《史记》等传世文献相互校正,可补传世文献之不足,纠正传世文献之讹误,具有相当可贵的文献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文字、篇章进行校勘,二是辨伪和存疑。
李学勤先生的《〈系年〉出版的重要意义》(邯郸学院学报2011年4月)一文中指出《系年》是一部前所未有的史书,对于补充传世文献、纠正古书记载、解决经学和古史上的一系列疑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陈伟的《清华大学藏竹书〈系年〉的文献学考察》(《史林》2013年1月)一文,主要从《系年》的写作年代、作者国别及其题材等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且涉及到《系年》与《纪年》的区别、《铎氏微》的联想等方面。袁金平的《利用清华简〈系年〉校正〈国语〉韦注一例》(《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2期)根据清华简《系年》的记载,认为《国语》中“以间陈、蔡”一句中的“间”应读作“县”,即以陈、蔡为县,而韦昭注“间”为“假”,袁金平认为是错误的。牛鹏涛的《清华简〈系年〉与铜器铭文互证二列》(《深圳大学学报》2012年3月)把《系年》所记述的相关史实与铜器铭文相互印证,对其中有关“共和”史事,秦人兴起的历史过程和秦公簋的作器者问题进行了讨论。马楠的《据清华简释读金文、〈尚书〉两则》(《深圳大学学报》2012年3月)、沈建华的《试说清华〈系年〉楚简与〈春秋左传〉成书》(简帛•经典•古史国际论坛论文)、等文章从不同方面探讨了有关清华简《系年》的文献学价值。
目前出土的秦、晋、楚、燕、齐五系战国文字资料,在数量上以楚文字最多。时代明确、国别明确的出土文字材料是进行断代文字学研究的最好对象。而《系年》字迹清楚、自带编号、所记史事完整、字形材料丰富、保存状态完好等特点使得它与以往出土文献相比,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战国中晚期楚文字的优秀文字资料。战国竹简《系年》一经出版,便得到文字学专家的普遍青睐,学者们结合其中比较关键的字形,对一些文字考释方面提出了新的看法,研究成果纷呈。
此外,孙飞燕的《读〈系年〉札记三则》(关于此篇文章可参考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单育辰的《由清华二考释旧有文字一例》(关于此篇文章可参考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黄甜甜的《〈系年〉第三章“成王屎伐商邑”之“屎”补论》(《深圳大学学报》2012年2月)、苏建洲《利用〈清华简(贰)〉考释金文一则》(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郭永秉的《疑〈系年〉64号简的“射”字实为“發”字》等,对清华简《系年》在文字学上价值做了一一探讨,取得了一些成果。
李学勤先生在《〈系年〉出版的重要意义》(邯郸学院学报2011年4月)一文中对《系年》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方向,不仅包括对于《系年》的整理考释,重要的是与传世文献结合研究,与金文等考古成果结合研究会取得重大的成果的。学术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对于清华简《系年》的研究也是无止境的,不仅限于史学、文献学、文字学方面,随着相关研究成果和更新的地下出土材料的发掘,相信对于清华简《系年》的研究也会随之进一步地推进。
参考文献:
[1]李学勤.《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简(贰)》[M].上海:中西书局,2011.
[2]李学勤.《初识清华简》 [M]上海:中西书局,2013.
[3]陈伟.《清华大学藏竹书〈系年〉的文献学考察》[J].《史林》.2013.
[4]刘建明.《〈系年〉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
[5]李学勤.《释清华简〈金滕〉通假为“獲”之字》[C].《出土文献》第10辑,北京:中华书局,2011.
[6]李学勤.《〈系年〉出版的重要意义》[J].河北:邯郸学院学报,2011.
[7]李守奎的《清华简〈系年〉与吴人入郢新探》[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