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下的文字学教学研究

2016-12-16 22:00顾姗姗
求知导刊 2016年31期
关键词:古文字

顾姗姗

摘 要:本文主要从教材、教学教法和文字学与书法诸方面探讨文字学的教学问题。近几年来教育部规定在中文系本科开设文字学课程,这门课以古文字为主,学生在初期接触古文字的时候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本文主要谈谈古文字学融入新式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文字学;古文字;新式教学方法

汉语文字学是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课程。虽然是门传统的专业课,但在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受”都有薄弱之处。

古文字距今年代十分久远,字形繁复,不易识记,概念艰涩难懂,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因此,本科阶段的文字学教学应该做一些适当改革,尝试把文化、民俗等背景联系在一起进行古文字教学,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一、教材

现在各高校选择的教材有裘锡圭的《文字学概要》、高明的《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和徐志奇的《汉语文字学概要》等。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选择的是徐志奇的教材。这本教材较为浅显简单,便于自学。教材中汉字的结构、形体、形音义的关系以及汉字与中国文化是本书中较为重要的知识点。

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总结了千百年来文字学和近代汉字的研究成果。裘锡圭多年来经过潜心研究,在古文字研究和汉字学研究方面有较深的心得体会,这本教材全面讨论了有关汉字的性质、形成、形体演变、汉字基本类型的划分、表意字、假借字以及文字的分化与合并问题。此书理论严谨,内涵丰富,内容比较深,不易理解。但对于辅助性教材,我们可以有选择性地教授书目,以补充徐版教材的不足,如徐版教材上“三书”说讲得过于粗略,而裘版的“三书”说除了有细致的讲解,还列出了不能纳入“三书”说的汉字;徐版在讲会意字和形声字时有详略不当的地方,但是利用裘版教材可以弥补其中的不足,而且,裘版的形声字归纳细致入微,详略合适。

《中国古文字学通论》是以高明先生在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讲授古文字学的《讲义》为基础改写而成的。上编主要是古文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汉字研究的历史梗概,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汉字的形、音、义的专题研究,理论性强,内容丰富,涵盖全面;下编是古文学专题,包括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铜器铭文以及战国古文字的专题研究。

高明版的《中国古文字学通论》的亮点在于对汉字研究的历史概况有详尽描述,基本上全面介绍了汉字发展的历程,完善了徐版的绪论。在讲解传统“六书”的问题上比徐版的详尽,比裘版的浅显易懂。高明先生的《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实用性较强,适合作为教材供初学者学习,书中对古文字学领域状况有比较全面的介绍。

二、教学教法

1.新式教学方法

文字学的课堂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已成为较好的教学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视觉记忆,识记成效为70%;通过听觉记忆,识记成效为60%;通过视听觉结合记忆,识记成效为86. 3%。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通过视听等多种感官系统把接收的图像的、文字的、声音的信息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发展认知能力且对知识加深印象。

如汉字的起源,讲起来比较单调,比较枯燥,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情绪,有时甚至会做无用功。无论采用多么著名的教材,都无法做到尽善尽美。此时如果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汉字起源的纪录片,会有很好的效果,可尝试放某个短片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除此之外,甲骨文以及其他古文字的展示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如下图所示。

这两张图片很直观地告诉学生什么是龟腹甲、龟背甲、钻凿以及刻辞的分布,省去了传统教学法中老师一遍一遍的手绘和烦琐的讲解。

2.从认知的角度学习古文字

(1)用传统”六书”来认知。“六书”学说是许慎根据篆系文字而确立的关于汉字造字方式的理论,它涉及汉字的构造、孳乳、运用等一系列重大学术问题。经许慎发凡六书,古老的汉字从此成为一门独特的科学体系。在中华学术史上,这一学说一直支配并指导着学者对古今汉字的研究,所以在课堂上重点讲解传统六书说,也可以纠正从古至今类似王安石在文字学上犯下的很多错误。《调虐编》有如下记载:“东坡尝举坡字问荆公何义,公曰:‘坡者,土之皮。东坡曰:‘然则滑者水之骨乎?荆公默然。”“东坡闻荆公《字说》新成,戏曰:‘以竹鞭马为笃,不知以竹鞭犬有何可笑?”诸如此类的字还有很多,这是王安石把形声字当成会意字来解释,采用的是拼合偏旁意义的方法,这些后人尤当警觉。学好这些知识,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至于走弯路。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古文字的书写来理解,下面列举“六书”中象形、指事的讲解过程。

许慎曰:“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所谓象形字,即是采用比较简约的线条来表现某种客观物像,或象征性、夸张性地突出某物像的特征。“日” “月”是两个典型的象形字。

例字:車(车)

商 周 战国 《说文》 汉

— — — —

① ② ③ ④ ⑤

①合集584/11449/11458 ;②大盂鼎/师同鼎/应公簋;③鄂君启车节/包山271;④小篆;⑤史晨碑/熹平·诗·崧高

【说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卷十四车部:“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象形。”甲骨文 、 像车的正面俯视之形; 和

为甲金文车字的侧面俯视之形,金文

是截省原字形的局部为字,此为后世“車”(今简作车)字所本。

许慎曰:“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指事”或曰“象事”,它在一个表意符号之外加上示意性的笔画而成,通常表示较为抽象的名物。“上” “下”是两个典型的指事字。

例字:曰

商 西周 战国 《说文》 汉

— — — —

① ② ③ ④ ⑤

①合集3374;② 邢侯簋;③睡虎地简24.27;④小篆;⑤孔龢碑/熹平石经

【说明】《说文》卷五曰部:“曰,词也。”曰字本从口、从一,一为指事符号,象征口部气流,表示言语。后世上部用横笔或拉长封口,逐渐写作方整的扁日形。

(2)列专章讲述《说文》 。一般教材上不单独讲《说文》,本科期间也很少列专章讲解。但是我们认为在本科期间有必要学习《说文》,并让学生能够把《说文》当成一般的工具书使用、查检。

《说文》收录字数共计9353个,有重文1163篇,全书将汉字分别归于540个部首之下。部首与部首之间的排列采用“据形系联”的办法,每部字的编次,按照“共理相贯”的原则来编排。

《说文》所收字体以小篆为正,兼收籀文、古文、奇字、或体、俗体。

小篆:秦始皇书同文之后由李斯编撰的标准字体。

籀文:源于《史籀篇》,因结构与小篆有异而录以备考。

古文: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的其他六国文字。

《说文》的释义偏重以字形为表征本义。《说文》中的释义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其一,以义同、义近的字为训,即同义相训。如:禄,福也。祉,福也。祥,福也。这种训释方式常常可以造成互训,是汉代较为流行的解释字义的方式,也是较为原始的方式。

其二,以意义相通的音同字或音近之双声、叠韵字为训,即同音相训,又称声训。如:天,颠也。门,闻也。户,护也。此方法属于语言学方法。

其三,在释义过程中指明字义之源,兼明构字之理。如:禛,以真受福也,从示真声。袛,地祗,提出万物者也。从示氏声。这两个字中的“真、提”都可以看作是二字的声训,但却暗含于释语之中,释语的特点在于著明字义的来源,兼明汉字构形的理据。

其四,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来说明汉字所指对象的本质和特征,即标明义界。如:薇,菜也。松,木也。吏,治人者也。这些字都是用上位的概念解释下位的字。

注音主要有两种。

其一,用同音字直接注音,说明某“读若某”,或某“读与某同”,如:珣…读若宣。

其二,引用包含同音字的日常用语,通行经典甚至方言俗语等具体语言材料来注音。如: ,读若楚人名“多”“夥”。

教师应让学生在认知《说文》体例的基础上查阅生字。初学者无法从根本上掌握文字学意义上的540个部首,在最初阶段可以借助网络进行在线查询,然后再到《说文》中核实,同时,学生也不能放松对文字学意义上部首的学习,将两种办法结合起来,久而久之,逐渐掌握,这样至少在起初学习上不会有太大困难,也不会造成学习积极性的下降。

三、文字拓展

文字拓展是为了丰富课堂而特意设置的。这一部分放在一堂大课的最后15分钟到20分钟之内。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可极大提高学生们认识古文字的积极性。

在这段时间内,教师可只讲一到两个字。先从字的形体入手,在黑板上将甲骨文到金文、篆书、楷书的演变过程书写出来,使学生有一个直观感受。然后根据《说文》解释字的本义以及直接和间接引申义,并且让学生观察要写的字,说出造字理据。这个学习过程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一定的锻炼,便会有一些成效。然后讲解与该字相关的词语、成语、典故,历史、文学、戏曲等诸方面内容皆可谈,甚至可以与当代实事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如何一脉相承传下来的。

下面列出几个典型的汉字:

“熬”下面的“灬”这个部首在简化的过程中主要是由“火”偏旁转化而来的,但是有个别的字是象形字简化而来,如:燕 (甲骨文)和 (篆书)这里的“燕”并非火烤燕子,而是象形字,燕子的尾巴;再如“鱼”字,繁体字“魚”,这个字并不是和“水”有关,而是象形字 ,可见它和“燕”字隶定的手法一样,都是由象形字的尾巴的样子隶定为“灬”。有关部首的编排问题要弄清楚。

《说文》中熬的本义为“干煎也”。熬的意思指在火上慢慢地把水煮干,这个过程就叫作“熬”。如“熬盐”也叫作“熬波”,就是用海水煮盐,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就写过“穴灶如蜂房,熬波消海水”。元代画家陈椿还有一幅煮盐的画,叫做《熬波图》。

“熬”和“煎”是意思相近的词,但有细微的差别。“熬”的重点在于将水分一点点蒸发掉,达到“干”的目的,不是放水,用干锅来烤熟,所以有“煎饼”的说法。

熬的过程很长,所以就引申为忍耐。如“熬夜”,就是忍受长久不睡觉的痛苦。《三国演义》中第十六回说道 “亏得那马是大宛良马,熬得痛,走得快。”这里的“熬”就是忍受疼痛的意思。

在我国民间有一种民俗活动叫 “熬鹰”。这是第一种训练猎鹰的方式。因鹰习性凶猛,“熬鹰”就是不让鹰睡觉,使之困乏,几天时间,鹰的性情就逐渐变得温顺。熬鹰不是那么容易的,同时驯服它的主人也要熬夜,中途不能换主人,否则鹰依旧不受驯服。

四、文字学与书法艺术

文字学是学问,而书法则是艺术,但二者天生关系密切。书法应该是文字学的一部分,而传统的文字学是不讲书法的,这是文字学的缺失。

语言学的教学在整个中文系的教学中稍处弱势,毕竟语言学是一种很客观的学问,没有故事情节,没有动人的情节,不可能满足中文系学生浪漫的想象。它有的只是严整且一丝不苟的理论体系和千百年来需要继承的客观事实。需要后辈学士真心沉浸于这种“枯燥”的研究中。但是其中的内涵一旦显露,那些埋藏千年的学识就会重见天日,令人慨叹。

文字和语言是相对独立的学科,研究文字学可以不依附于语言学系统。语言学内有自己的成系统的学科,文字学亦然。文字学的教学和多媒体相结合,可以完美地展示汉字从古到今的演变,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为广泛地开拓思维,结合实践,发散思想,把文字学和我国古典文化结合起来并运用到生活和各领域当中,推陈出新,加入新的思维,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也可以借用学校中学习的内容,走出象牙塔,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

[2]高 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徐志奇.汉语文字学概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詹鄞鑫.汉字学研究的总结和发展——评裘锡圭《文字学概要》[J].语文建设,1991(10).

[6]张 昕.《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导读[J].青春岁月,2014(19).

[7]林 众,冯瑞琴.多媒体教学中的认知机制[J].教育研究,2006(7).

[8]黄德宽,常 森.汉字阐释与文化传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古文字
“古文字”知识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古丈字演变中的德育教育
古文字中“口”部件的作用研究
古文字体现的思想性分析
巧用识字方法,激发识字兴趣
古文字体现的思想性分析
试论古文字中饰笔的发展趋向
古文字讹变问题研究回顾与再探
“ ”字小考
津逮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