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丈字演变中的德育教育

2017-10-09 09:39洪家和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古文字

【摘要】古文字之美是一种独特的美学形态,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先民的思想与智慧,并延伸到了现代人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现在有关对于人们进行德育教育方面的问题,本文作者主要论述了文字演变中蕴藏的德育教育理念,研究发掘其中的关系,对于现代德育教育方法的探索,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包括以下方面的几个重要依据,包括汉字自身演变的特点、德育教育的应用以及现代社会的延伸等方面。

【关键词】古文字;演变背景;探索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087-02

引言

中国古文字之美是一种独特的美学形态,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先民的思想与智慧。汉字不仅仅是语言的表现和书写系统,还延伸到了现代人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汉字演变的学术价值往往仅为相关专业的学者们所重视,古老的汉字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浩劫被保留了下来,将其演变过程的各种含义运用到现代生活的德育教育上面来。这不仅仅是汉字的一种延伸,也是对德育教育的一种创新思维的探讨。

一、古文字的特点

我们都知道古文字的特点包括了形态美、识别性高以及意象美这三个重要特点。古文字不仅具有图形的象形性,而且还能够成为联系外在形式与意义内涵的纽带。这种借助汉字传达“意”的方式将会使受众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理效应,从而使“意”的传达更加顺畅。此外,借助古文字的这种独特的传达方式还有助于突破地域和文化背景的限制与障碍,使其他民族和国家也能体会到设计作品想要表达的内涵及汉字的无穷魅力。所以将文字演变运用到现代的德育教育中来是非常重要的。

二、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决策。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教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

三、通过古文字演变过程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创新模式的德育课堂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汉字作为中华民族书写和语言的载体,通过近100多年无数考古工作者和金石学家的努力,现在我们知道中国的古文字经历了从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正楷的漫长演变过程中。在6000多年的时间中,汉字是在世界范围中唯一没有中断而且仍在蓬勃发展的记录载体。也就是说文字的演变、孳乳说明她所包含的人文蕴意是十分丰富的,一个字就是一件事,一个字就是一个人,一个字就是一段历史,一个字就可以反映一个社会层面,就是这个社会的一面镜子,就可以构成色彩斑斓的社会画面。文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结晶,蕴含了中华先民的聪明睿智和日常行为准侧。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德育教育课堂中通过有选择性的字例解说古文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份、在汉字构形中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更好地树立中华文化的主体意识。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概括就是在学生心中树立“文化自信”。笔者尝试分析古文字的演变过程如何引导到现代中学生德育教育当中。以下通过“德”字的古文演变来进行论述。

从以上图例可知,“德”字的演变汲取或融洽了“直”字和“值”字的基本元素,也就是说“直”、“值”是“德”字的造字基因。所以要说“德”字必须从“直”“值”开始。甲骨文的“直”,从目,目上一直竖为会意字,“目”是目光的标意,目上一端直的竖可会意为端直人的视线。《说文解字》:“直,正见也”。从整个字的构造去分析,古人巧妙地通过字型结构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这样的场景:人将一只眼睛隐去,只用一只眼睛瞄准基点,造字者用物理上三点一线的原理,来喻指观察事物的“直”。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人们赋予它拟人化的意蕴,是对人品、人格、道德等方面的祈愿。儒家尚直,古人崇直,现代人也不断地履直,《荀子.修身》“是谓是,非谓非,曰直”,很明显古人将“直”字提高到行为导向的层面。

“值”是在“直”的构型基础上孳乳而来。甲骨文②的“值”从“彳”亦声,为形声会意字。“彳”作为偏旁代表人的一只左脚。如果说“直”是偏于观察事物正直的用字,那么“值”就是人的行为正直的用字。“值”,未收入金文,或许因为“值”的含意完全是用可以用“直”代替的。小篆时期不仅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繁盛时期,同时也是汉字发展的繁盛时期,古人给“直”与“值”赋予了“人”的理念。“直”与“人”相组构,给我们提供的信息应该是:“值”是人行为价值的体现。“值”是从“直”和“人”的基本含意与价值存在中,经过生活的、哲学的、艺术的抽象与概括,总结出的人的基本价值观念。艺术是人性的极度体现;良知是对知识的超越,“值”正是在这种生活与哲理氛围中产生的。“值”的本意是人的行为价值的体现。《说文解字》:“值,措也。从人,直声。”古人不仅重视观察问题的“目直”,分析问题的“心直”,表述问题的“言直”和处理问题的“行直”以及解决问题的“正直”,而且将“直”径直纳入人的道德范畴之内,造出了一个文化涵盖极高的“德”字来。

金文的“德”是從甲骨文“值”的形体之上刻意增加“心”孳乳而来的。小篆、楷书其形体一脉相承。“德”的文化含量极其博大,就构形而言,我们可以用“图解世界”来诠释:以“直”的目光与心态观察审视世界,将爱人之“心”深深地揣在怀里,悉心面对世事并付诸于行动(彳)。如果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的话,那么,“直”就是基础,“心”是桥梁,“彳”就是到达“德”的彼岸。

那么,什么是“德”呢?古语“德”者“得”也。得什么?得道。“德”是得之于“道”。万物都是道的表现,在人则是言行要合于道,谓之“道德”。这里只从“德”的构形出发,作如下概括:“德”是人的行为操守,是人的社会属性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基因,做人的文化符号,理想人格的契合与不二修身法则。孔子在《论语·里仁篇》中有句话说得很好:“德不孤,必有邻。”直——值——德:古人构架的人生价值体系。endprint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接触汉字,但是现实的简体汉字在形态上较难直观地领略到字意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如能适当插播古文字的书写视频,并指导学生进行古文字的书写练习,引导学生自我实践加深认识,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通过学习,要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个人演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将古文字演变所中包含的丰富哲理产生德育教育效能。教师可以在分阶段设置道德情境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同学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四、古文字与德育教育的联系

我们都知道,从古文字的演变来探讨德育教育。古文字的起源源于中华先民对于自身、自然和社会关系等最质朴的解释和感悟,是人类的社会经验和聪明智慧的结晶,古文字从实践当中不断发展起来的且不断创新,由抽象到富含哲理的过程。德育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们回归最初的美好本质,这一点和最初的古文字的意义相似,值得我们借鉴。

中国最古老的文明从汉字开始,从简单的图形符号到今天明朗的线条,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它的字体形象多变。引导学生透过古文字的字形想象汉字所蕴涵的意象是一种有效的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让孩子对汉字“追根溯源”,将汉字所赋予的涵义与德育思想有效的结合起来。

五、结束语

总之,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發展起来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在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庄建东.汉字起源新说——“仓颉”:结绳记事向符号记事过渡时期的记事方法[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2]韩栋.汉字起源新探[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1).

[3]刘薇,张松竹.从《说文解字·叙》析许慎关于汉字起源的理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8).

[4]王本兴,《甲骨文字典》修订版,北京艺美术出版社,2004.1

作者简介:姓名洪家和(1973年4月)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广东英德,学位,无,职位,主任,职称,初级,研究方向,德育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文字
试析汉字的演变过程
“古文字”知识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古文字中“口”部件的作用研究
古文字体现的思想性分析
巧用识字方法,激发识字兴趣
古文字体现的思想性分析
试论古文字中饰笔的发展趋向
新视野下的文字学教学研究
古文字讹变问题研究回顾与再探
“ ”字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