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梨
摘 要: 现今,学困生队伍越来越庞大,教师应该为他们积极寻求成功的体验。作者认为可以从课堂教学、作文指导、课外阅读三方面入手,充分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 语文学困生 作文指导 课外阅读
心理动力学原理认为:“成功体验是学习效果的一种正反馈,是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核心要素,也是学习动机形成与增强的最重要的条件。”就语文学困生而言,如果找不到突破口,就要经常扮演失败者的角色,“其结果必然导致学习动机的削弱和消失,最后造成厌学或放弃”。相反,若学困生能够找到突破口,在某一点上首先获得第一次成功的体验,就能极大增强自我效能感,“对他们今后行为的坚持性、遇到困难时的态度,以及活动时的情绪状态都有很大的影响”。[1]
因此,寻求突破,是学困生获得语文成功体验的关键。我认为可以从如下方面把握。
一、分层教学,培养自信,投其所“好”,燃起学困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语文实际能力水平的不同是造成部分课堂只能成为部分优秀学生“表演”的场所,而让另一部分学生边缘化,沦为“学困生”的根本原因。教师若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则常常会事半功倍。只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或解决难易不同梯度的问题,才能进一步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课上,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当一个问题他们能回答时,尽量让这些学生回答,不论多么离奇的设想或多么低水平的答案,都要给予真诚鼓励。要让各有所“长”的学困生尽可能多地在同学面前解决相对简单的问题。对基本功相对扎实的学生,可以请他们为生字注音;字写得工整的,请他们上黑板作演示,普通话说得好的,请他们朗读课文,等等。这样,既增强了他们的课堂参与意识,又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强项”,真正让他们对语文课堂投入了挑战的热情。
据我长期观察,学困生上课注意力往往难以持久,常常走神、打瞌睡、做小动作,归根结底是他们缺乏语文学习兴趣。他们的思维往往停留于浅层,对叙述性的故事饶有兴致,却“很少关注对文本意义的提取过程”、“很少努力去发现文章的主要观点”[2],只要教师稍作深入,他们便认为太过繁琐,干脆“躺倒不干”。假如此时教师能投学困生所“好”,适当地抽出一点时间给这个备受漠视的群体,将一些原本在他们眼中“高不可攀”的难题化繁为简,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他们短暂的注意力,再引领班级全体学生深入探究,这样就能做到两头兼顾,让学困生在课上也能有站起来发表看法的机会,真正做到有所收获,有时说不定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如讲《出师表》时,我就向学生介绍了诸葛亮不平凡的一生,特别说到他晚年多次的北伐最终都因刘禅的偏听偏信而失败时,那些后进生更是为之扼腕叹息,有的 学生甚至站起来气愤地说:“诸葛亮实在是太傻了,他为什么不自己做皇帝呢!”我干脆顺水推舟,让他们自己从原文中找出原因,大家兴趣盎然,仔细找了起来。通过阅读,他们终于发现,诸葛亮对刘备的赤胆忠心是在二十一年的戎马生涯中锤炼出来的,他们的深厚友情是非同一般的,诸葛亮怎么可能做出这种背信弃义、为人不齿的事情。学困生在本课的学习中由浅入深,一步步由了解诸葛亮其人到探究诸葛亮其文,不再为文言文感到头疼,而从中领略到无限趣味。
二、降低要求,因材施教,以情激情,捕捉闪光,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它是反映学生思想情绪的一面镜子,具有敏锐、迅速、集中表现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假如教师可以激起学困生的写作欲望,何愁提高不了语文成绩?因此,教师一定要学会从作文中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就好像大浪淘沙一般,把它们筛选出来,给予肯定。哪怕他们写作文时用了一个好标题,一组排比句,一句比喻句,或引用了一句好诗,教师若能毫不吝惜地予以赞许,则定将燃起他们学习语文的激情,让学困生对语文学习投入满腔热情。
学困生也有丰富的情感,会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在文字中;他们会有灵感的闪现,以新奇的构思呈现在行文中,只不过他们表现的形式稍显拙劣,如错别字连篇、病句成堆、叙述空洞,等等。假如此时我们就一棍子将其打死,以“文句不通”、“离题万里”等言语作评价,那么势必会对学困生的自尊心造成极大的伤害。对于学困生的作文,我们只有降低要求,用饱含激情的语言鼓励他们,让他们不断尝到写作的甜头,他们才会有信心继续写下去。笔者常常训练学困生先从写好一个片断入手,继而写好一篇短文,最后力争写好大作文。开始时不限内容和文体,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以后慢慢加以限制,定期面批,指出其不足的同时肯定其长处。
一位学生以前作文一直都是懒得写,不管老师如何苦口婆心,却岿然不动,并漠然告诉你“写不出来”。为此,老师一直无可奈何。一次笔者布置了一道作文题目“好想说声对不起”,他一反常态,奋笔疾书。原来他竟以电脑的口吻写了一封忏悔信。从行文上来看,虽然字迹邋遢,错别字、病句频出,但从选材上来讲,却相当新颖,加之都是亲身“深受其害”的经历,所以读来感人至深,这是一些优秀学生的作文难以企及的。我在这位学生的作文中写下了这样的评价:“作文大有进步!期待能看到你越来越多的佳作!”我从修改入手,请学生讨论怎样才能使其尽善尽美,学生相继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那位学困生因此大受鼓舞,他一下子感受到了语文原来充满乐趣,不仅可以吐露自己的心声,还可以赢得他人的关注,语文学习中再也不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而是主动借阅作文方面的书籍,每次对老师在他作文中做的批注都能认真修改。一个学期下来,他的语文成绩果然大有改观。
三、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引导研读,让学困生爱上阅读。
要想提高学困生的写作水平,没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量是不够的。但是,对那些连语文书都懒得翻的学生而言,指挥他们看这本或那本中外名著其实是很不现实的,为此,笔者牢牢抓住初中六册语文书中先后涉及的六本名著,针对一些学生仍然停留在浅层次阅读的基础上,特别是有些学生一说到某个人物更是茫然的问题,笔者充分利用学生假期和课余时间,“逼”着他们每学期细细品读一部名著。细察下,不同性格不同性别的学困生在阅读倾向上会出现不同的偏差。有些学生心理比较幼稚,比较喜欢一些童话式的书籍,如《格列佛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有些学生生性争强好胜,比较喜欢打打杀杀一类的书籍,如《西游记》、《水浒传》;有些学生比较内向,存在自卑心理,比较喜欢阅读一些励志类书籍,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根据不同的喜好,笔者经常鼓励他们定期做好读书摘抄和写心得体会,将阅读成果精心制作成墙报张贴出来。若有的学生觉得自己的字实在难看,“羞于见人”,就降低要求,统一以电子稿的形式呈现。这样既在班级中营造出浓郁的读书氛围,为其他同学树立良好的榜样,又让学困生每天都感受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谛。
与此同时,笔者还在班级中开展一些诸如“故事会”“人物辩论赛”“好书推荐”“诗歌朗诵会”等语文课外活动。活动中,笔者先在屏幕中罗列几部小说最经典的情节,然后要求学生选择其一,绘声绘色描述,如鲁智深是如何打死镇关西的、吴用等人是如何智取生辰纲的;或者是针对某一个性格有争论的人物,讨论他的好恶,如唐僧、宋江、武松等。这样不仅为学生搭建了交流的平台,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班上有几个学困生,平时特别调皮捣蛋,学习总是很马虎,作业时常拖拖拉拉,唯独对“故事会”“辩论赛”情有独钟,每次活动总会成为主角,一说起《西游记》、《水浒传》里的故事更是没完没了,讲到精彩之处总能博得其他学生的喝彩。这些学生的语文基础虽然很差,却对这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十分感兴趣,为了能赢得其他同学更多的“青睐”,他们在课后狠下工夫。仔细研读小说中的每章每节,正是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他们的阅读水平得到了相应提高。
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困生只是教学花园中略有微瑕的璞玉,长有旁枝斜杈的小树。培养学困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什么方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我们努力探索,不断寻求更多的突破口,让学困生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更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中获取学习语文的持久动力,就一定能成功转化学困生。
参考文献:
[1]全国统一(联合)考试大纲及指南(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3,(04).
[2]王云明.初中语文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