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稽士族与孙吴政权之关系

2014-04-10 06:42吴从祥
关键词:孙吴孙策士族

吴从祥

(绍兴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论会稽士族与孙吴政权之关系

吴从祥

(绍兴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在孙策时期和孙权前期,会稽士人颇受重视,在政治上颇有地位,到了孙权后期以及三嗣主时期,会稽士人在政治中逐渐被边缘化,居高位者很少。孙吴时期会稽士族政治地位的衰微对会稽士族的发展产生了不少影响。一方面导致会稽士族由仕途官场而转向地方经营,成为地方豪强大族;另一方面导致会稽士族更加重视学术,使得一些会稽世族逐渐向学术世家转变,从而出现了一系列颇有名望的学术世家。

东吴;孙策;孙权;会稽士族

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孙策渡江占据吴、会等郡,便开始了孙氏对江东的统治,直至东吴亡国(280),孙吴政权统治江东长达八十六年之久。自孙策占据江东以来,孙吴政权便与江东世族有着密切的关联。对此学者们作了不少研究,但这些论著大多以吴郡士族为主,较少关注会稽士族与孙氏政权之关系。由于受到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会稽士族与孙吴政权之关系颇异于吴郡士族与孙吴政权之关系。对此,学者虽有所言及,却未作详论,实有再作探讨的余地和必要。

孙策、孙权以及三嗣主(孙亮、孙休、孙皓)统治江东共计八十六年,其中孙策为会稽太守前后仅六年,孙权统治长达五十二年之久,三嗣主统治共计二十八年。在这三个不同时期,会稽士族与孙吴政权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的情形。

孙策、孙权之父孙坚一生主要征战于江北,其先后讨伐黄巾军和董卓,以军功官至长沙太守、豫章刺史等职,封乌程侯。孙坚主要征战于江北,与江东士族不仅无仇怨,且略有恩惠之举①。孙坚英年早逝,却为其子孙策、孙权的发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孙坚卒后,其子孙策依附于袁术,并从袁术处讨得其父部曲千余人。孙策率其父部曲及其从者数千人,渡江转战,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孙策据会稽,自领会稽太守,以亲信为吴郡等郡太守,于是遂有江东。孙策骁勇善战,但军令严明,不扰于民,颇得百姓拥护。《江表传》:“百姓闻孙郎至,皆失魂魄;长吏委城郭,窜伏山草。及至,军士奉令,不敢虏略,鸡犬菜茹,一无所犯,民乃大悦,竞以牛酒诣军。”[1]1104孙策入会稽,亦颇得一些会稽士族拥护。孙策入郡,会稽余姚人董袭迎于高迁亭。钱唐人全柔为会稽东部都尉。孙策到吴,全柔举兵先附。入主会稽郡之后,对于旧为官吏的会稽士人,孙策大多予以任用,对于一些名士甚至努力加以笼络。山阴人贺齐时为太末长。建安元年(196),孙策临郡,察贺齐孝廉,拜为永宁长,领都尉事。余姚虞翻曾为原会稽太守王朗功曹,多方为王朗献计。王朗败走,虞翻追随营护。归来后,“策复命为功曹,待以交友之礼,身诣翻第”[1]1317。《江表传》载:“策书谓翻曰:‘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勿谓孙策作郡吏相待也。’”[1]1317孙策对会稽士人的信用,会稽士人亦予以相应回报。《江表传》载,孙策伐黄祖,欲假道豫章,虞翻为孙策说豫章太守华歆,“讨逆将军智略超世,用兵如神”[1]1318,华歆从之,谴吏迎孙策。后汉献帝召虞翻为侍御使,曹操为司空辟之,皆不就。

对于一些顽抗和不合作的会稽强宗大族,孙策则采取杀戮的态度。《三国志·吴书·孙韶传》注引《会稽典录》:“孙策平定吴、会,诛其英豪”[1]1214。《三国志·吴书·孙权传》太元二年(252)引《傅子》:“孙策为人明果独断,勇盖天下,以父坚战死,少而合其兵将以报仇,转斗千里,尽有江南之地,诛其名豪,威行邻国”[1]1149。对此,史籍亦有所记载。《吴录》:“时有乌程邹他、钱铜及前合浦太守嘉兴王晟等,各聚众万余或数千。引兵扑讨,皆攻破之。策母吴氏曰:‘晟与汝父有升堂见妻之分,今其诸子兄弟皆已枭夷,独余一老翁,何足复惮乎?’乃舍之,余咸族诛。”[1]1105总体而言,孙策占据会稽时,对会稽士族往往以宽容、笼络为主,以杀戮为辅,以求得会稽士族的合作与拥护。

孙策占据江东前后仅六年便卒,临终时将其位传于其弟孙权,并叮嘱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1]1109。是时,孙氏虽据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等五郡,但形势依然较为严峻。一方面,各郡“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另一方面,那些追随孙氏兄弟的将士往往“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1]1116。于是孙权以张昭、周瑜等为亲信,努力“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同时“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1]1116。

对于会稽士人,孙权继续沿用其兄政策,用其可用者,杀其顽抗或不合作者。一些先前效力于孙策的会稽士人,如虞翻、贺齐、董袭、全柔等,继续效力于孙权。同时,孙权亦擢用一些会稽名士。吴范,会稽上虞人。以治历数知风气闻于郡中。举有道,诣京都,世乱不行。会孙权起于东南,吴范委身服事。骆统,会稽乌伤人。“孙权以将军领会稽太守,统年二十,试为乌程相。民户过万,咸叹其惠理。权嘉之,召为功曹,行骑都尉,妻以从兄辅女。”[1]1335阚泽,会稽山阴人。察孝廉,除钱唐长,迁郴令。孙权为骠骑将军,辟补西曹掾。山阴人丁览,仕郡至功曹,守始平长。《会稽典录》:“孙权深贵待之,未及擢用,会病卒,甚见痛惜,殊其门户。”[1]1323对于不合作者,孙权亦以武力诛之。会稽名士盛孝章,曾为吴郡太守,以疾去官。盛孝章素有高名,孙策忌之,“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身不免于幽执,命不期于旦夕”[2]839。孔融荐之于曹操,曹操征为骑都尉,制命未至,为孙权所杀。

经过多年苦心经营,江东形势逐渐好转。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孙权已能够从全境抽得数万精兵抗曹,而无多少后顾之忧。曹操败归,孙吴政权变得更加稳定。三年后(211),孙权徙治秣陵(南京),不久改名建业。由于地缘关系,孙氏政权与吴郡大族逐渐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建安二十四年(219),陆逊大败刘备,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曹丕、刘备先后称帝,于是孙权亦改号称吴王。自此,东吴政权进入鼎盛时期。随着孙权徙治建业以及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东吴政权性质逐渐发生变化。在前期,孙权重用的是江北士族,如周瑜、鲁肃、吕蒙等。到了孙权黄武年间(222-228),随着这些江北英豪先后谢世,孙权被迫起用江东士人②,于是江东士人逐渐在政坛占据主导地位。在孙权后期,东吴政权主要依赖于江东士族,准确地说,孙吴政权主要依赖的是吴郡士族,而不是会稽士族。

王莽之乱,许多士人避乱江东,导致“会稽颇称多士”[3]2460-2461。东汉时期,会稽的儒学发展颇胜于吴郡,儒师名士数量远胜于吴郡③。虞翻《易》学代表两汉象数易学的最高成就[4]623,孔融见而赞曰:“睹吾子之治《易》,乃知东南之美者,非徒会稽之竹箭也”[1]1320。由于受到家学、师法等影响,江东学风较为保守④。这在会稽士族学风中得到更为典型的体现,如虞翻《易》学集两汉象数易学之大成,贺循家族六世以礼学闻名等。正因如此,会稽士族很好地继承和保持着东汉后期儒士的清议之议与耿直之风。虞翻曾斥责麋芳“失忠与信,何以事君”[1]1321;吴范“为人刚直”[1]1422;《会稽典录》称魏腾“性刚直,行不苟合”[1]1423。在创业时期,为了赢得会稽士人的合作与拥护,孙权倾心结交于会稽名士。到了晚期,孙权颇为刚愎自用,对于忠谏之士不仅不予重用,甚至加以打击。保持着耿直与清议之风的会稽士人与孙权之间的关系变得越发紧张,不少会稽名士遭到疏远或流放。吴范曾主动委身服事孙权,并言“江南有王气”,劝孙权自立为王。后论功行封,以吴范为都亭侯。诏临当出,孙权“恚其爱道于己也,削除其名”[1]1422。魏朗性格刚直,前得罪于孙策,赖孙策母救之得免,后困逼于孙权,几为孙权所杀,幸友人吴范救之。对于早年有恩于己的虞翻,孙权亦是如此。“(虞)翻性疏直,数有酒失。(孙)权与张昭论及神仙,翻指昭曰:‘彼皆死人,而语神仙,世岂有仙人邪!’权积怒非一,遂徙翻交州。”[1]1321“积怒非一”表明孙权对虞翻早存怨恨之心,而此事不过是引火线而已。虞翻被流放交州十九年不得归,以至老死南方。此可见孙权对虞翻怨恨之深了。

可见,在孙权后期,由于地缘、士风等原因,孙氏政治与会稽士族之间关系日渐疏远,会稽士族在政治上的地位变得越发无足轻重了。董袭卒于建安十八年(213),吴范卒于孙权黄武五年(226),贺齐卒于黄武六年(227),虞翻卒于嘉禾三年(234),阚泽卒于赤乌五年(242)。随着早年仕于孙氏的会稽士人先后谢世,仕于孙氏政权的多为这些士人的后代,如虞翻诸子、贺齐子孙等,其他会稽士人少有机会仕于朝廷,更遑言居高位了。孙权后期,有三次打击江东世族的大事件。其一是黄武四年(225)张温、暨艳事件,其二是嘉禾五年(236)吕壹校事事件,其三是前后持续达六年(245-250)之久的“二宫构争”事件。前二者主要目的是打击吴郡大姓,并未涉及会稽士族。“二宫构争”事件指的是居东宫的皇太子孙和与居鲁王宫的第四子鲁王之间的争夺帝位继承权的斗争。支持太子孙和的主要以吴郡世族为主,有陆逊、诸葛恪、顾谭、朱据、滕胤、施绩、丁密等人;支持鲁王则以江北士人为主,有步骘、吕岱、全综、吕据、孙弘等⑤。卷入这次权力之争的北方士人和吴郡士人众多,而会稽士人仅有尚书丁密、中书令孙弘二人卷入其中。丁密乃丁览之子。据《吴录》记载,孙弘会稽人[1]1225,其为人“佞伪险詖”[1]1225。《三国志》中二人无传,可见乃平常之辈。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孙权前期,会稽士人政治地位虽逊于江北士人和吴郡士人,但涌现了一些较为重要的人物,如董袭、虞翻、贺齐、骆统、阚泽等;至孙权后期,由于地缘、士风等原因,孙权与会稽士人关系日渐疏远,会稽士人在政治之中逐渐被边缘化,不仅为官者数量日减,并且地位亦日降,少有居高位者。

孙权卒后,三嗣主孙亮、孙休、孙皓统治江东共计二十八年。在此期间,会稽士族政治地位进一步被边缘化。三嗣主时期,位居高官的会稽士人屈指可数。《会稽典录》载,丁览之子丁固“历显位,孙休时固为左御史大夫,孙皓即位,迁司徒”[1]1324。钟离牧,会稽山阴人,孙休时为平魏将军、扬武将军,领武陵太守。贺齐之孙贺邵,孙休即位,出为吴郡太守,孙皓时迁中书令,领太子太傅。《会稽典录》载,山阴朱育,孙休时仕郡门下书佐,“后仕朝,常在台阁,为东观令,遥拜清河太守,加位侍中。”[1]1326此外,虞翻诸子、谢渊等亦仕于朝。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孙吴时期,会稽士人的政治地位呈渐次递降趋势。在孙策时期和孙权前期,会稽士人颇受重视,会稽士人与孙氏政权关系较为密切。到了孙权后期以及三嗣主时期,因地缘、士风等原因,孙氏政权与会稽士人关系日渐疏远,会稽士人在政治中逐渐被边缘化,不仅出仕人数少,并且位居高位者极少。孙吴时期会稽士族政治地位的变迁对此后会稽士族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会稽士族政治地位的边缘化

如上所说,在孙吴时期,会稽士族在政治中逐渐被边缘化。这一结果导致了两晋时期会稽士族政治地位的进一步边缘化。西晋灭吴后,吴郡士人和会稽士人皆沦为亡国之余,但二者地位依然并非完全平等。平吴之后,晋武帝司马炎对东吴之地的基层地方政府采取不触动的措施,“其牧守已下皆因吴所置”[5]71。如上所说,在孙吴时期,吴郡士人的政治地位显然高于会稽士人,晋朝的这一措施进一步维护了这一现实。虽然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但江东叛乱依然不时出现。华谭献计曰:“所安之计,当先筹其人士,使云翔阊阖,进其贤才,待以异礼”[5]1450。晋武帝善之,乃下诏征陆喜等十五人,加陆喜为散骑常侍。其后,陆机、陆云、顾荣等亦被征至洛阳。陆喜为陆逊弟之子,陆机、陆云二人为陆逊之孙,顾荣乃顾雍之后,此数子皆为孙吴时期占据重要政治地位的吴郡世家之后。而会稽士人却无一人被征聘。这显然与孙吴时期吴郡陆氏、顾氏拥有很高的政治地位有关。直至陆机、顾荣等人举荐,会稽名士贺循方征至洛阳。其后吴郡士人顾秘、陆晏(陆机之弟)、张翰、张瞻等先后得以出仕。而会稽士人依然少有得以出仕者。到了东晋时期,会稽士人为东晋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会稽士族政治地位依然逊于吴郡士族。东晋时期,会稽士族仅有虞氏、孔氏在政坛较为活跃。吴郡士族,如陆氏、顾氏、张氏地位依然较高,如陆玩官至司空,位三公,顾众、顾和、陆纳皆居高官。可见,两晋时期,会稽士族地位的沉沦与其在孙吴时期政治地位的下降密切相关,是东吴时期地位下降继续发展的结果。到了南朝,会稽士族地位依然不如吴郡士族,其原因亦与此有关。

(二)会稽士族从政治向地方转变

如上所说,孙吴、两晋时期,会稽士族在政治上逐渐边缘化,他们出仕机会较少,为高官机会更少。于是,当吴郡士族热衷于政治时,会稽士族则逐渐转向于地方经营。在东吴时期,吴郡士族拥有大量私人部曲,如陆逊拥有部曲五千人,朱桓拥有部曲万口,而会稽士族几乎没有。孙吴时为将的会稽士人有贺齐、董袭、骆统、阚泽等。阚泽世家农夫,贺齐少为郡吏,皆出身低微,董袭、骆统等皆未有部曲之记载。到了晋代,会稽士族则拥有强大的经济基础。西晋末年,石冰叛乱,贺循却能合众应之,平定叛乱,迎还故会稽相张景。王含、沈充叛乱,虞谭能“于本县招合宗人,及郡中大姓,共起义军,众以万数”[5]2013。虞喜虽为人赞为“守道清贞,不营世务,耽学高尚,操拟古人”[5]2349,却以藏户当弃市。东晋末期,会稽余姚虞亮因贪财而被诛,“公(刘裕)既作辅,大示轨则,豪强肃然,远近知禁。至是会稽余姚虞亮复藏匿亡命千余人,公诛亮”[6]27。到了南朝时期,会稽士族更加富足。《宋书·孔符灵传》:“灵符家本丰,产业甚广,又于永兴立墅,周回三十三里,水陆地二百六十五顷,含带二山,又有果园九处。”[6]1533《南齐书·虞悰传》:“治家富殖,奴婢无游手”[7]654。《梁书·良吏传·沈瑀传》:“县大姓虞氏千余家,请谒如市,前后令长莫能绝”[8]768。不仅如此,会稽士族的强大,甚至影响到东晋时期流寓会稽的北方士族的地域分布,南渡北方士族往往避开地方士族势力强大的地域,而选择“会稽土著豪门士族势力薄弱的剡溪――上虞江流域的剡、始宁、上虞诸县。”[9]51可见,到了两晋时期,会稽士族在地方拥有强大的力量,这与会稽士族自东吴以来失意于政治,从而用心于地方经营有关。

(三)会稽士族向学术世家转变

如上所说,自东吴以来,会稽士族在政治上逐渐被边缘化,此后这种情形一直未能得到根本改变。政治的边缘化,一方面使得会稽士族从政坛谈出,而向地方豪强转变;另一方面也使得会稽士族继续保持良好的家学、师法,向着学术世家转变。在孙吴时期,贺氏以武功而闻名,贺齐及其子皆为名将。后贺齐之孙贺邵以耿直而获罪,贺邵之子贺循少罹家难,流放海隅。于是贺循弃武习文,勤于经学,终成一代礼学大师。贺循早卒,故未能给其家族带来多少庇护,致使其子孙在仕途并不发达。正因如此,其家族保持着良好的礼学传统,六世以礼学见长,成为著作的礼学世家,至梁代出现了贺瑒、贺琛这样的礼学大家。再如,余姚虞氏。虞翻以易学闻名于世,其子弟在仕途颇为通达。到了晋代,除了虞潭一支在仕途上较为显赫之外,其余各支在仕途皆差强人意,却保持着良好的学术传统。虞喜多次不应征聘,专心经传,著述多种。虞预雅好经史,著《晋书》、《会稽典录》、《诸虞传》等。这使得虞氏逐渐转变成为学术世家。这些学术世家的形成与会稽士族在政治上不得意密切相关。

总而言之,在孙策时期和孙权前期,会稽士人颇受重视,在政治上颇有些地位,到了孙权后期以及三嗣主时期,会稽士人在政治中逐渐被边缘化,居高位者很少。孙吴时期会稽士族政治地位的衰微导致会稽士族由仕途官场而转向地方经营,成为地方豪强大族,另一方面导致会稽士族更加重视学术,使得一些会稽士族逐渐向学术世家转变,从而出现了一系列颇有名望的学术世家。

注释:

①孙坚为长沙太守时,陆康从子作宜春长,为贼所困,孙坚越境救之。详情参见《三国志·吴书·孙坚传》注引《吴录》。据《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记载,陆康乃陆逊从祖父。可见孙坚对吴郡陆氏家族颇有恩惠。

②详情参见王志邦:《六朝江东史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版,第21-24页。

③详情参见拙作:《东汉吴越名士一览表》,《王充经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2-84页。

④详情参见吴晓岚:《六朝江东士族的家学门风》,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5-17页。

⑤详情参见《三国志·吴书·孙和传》注引殷基《通语》。

[1]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孔融.与曹公论盛孝章书[M]//严可均.全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姜广辉.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二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9]王志邦.六朝江东史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Kuaiji Gentries and the Sun Wu State

Wu Congxi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During the reign of Sun Ce and the early reign of Sun Quan, the gentries of the Kuaiji area were considerably respected and highly positioned in politics. But in Sun Quan’s late years and under the reign of his three successors, the Kuaiji gentries were politically marginalized, with few of them being senior officials at the governmental level. The decline in their political status had a great impact on their further development. Some of them steered themselves away from officialdom into business, thus becoming local nabobs. Others devoted themselves to academic research, hence many renowned academic families came into existence.

the Dong Wu state; Sun Ce; Sun Quan; Kuaiji gentry

2013-11-19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越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六朝会稽贺氏家族研究”(编号:13JDYW02YB)阶段性研究成果。

吴从祥(1973-),男,江西九江人,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研究。

K236.3

A

1008-293X(2014)03-0013-05

猜你喜欢
孙吴孙策士族
赛雷三国
从赵郡李氏南祖房善权支几方墓志看唐代士族的中央化
南北士族协调与东晋王朝的建立
骑风火轮的跑片员(短篇小说)
孙策缘何英年早逝?
孙策缘何英年早逝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为何这么牛气?
孙吴“赤乌改元”考论
天下第一行书
论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的长江防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