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虹 冉 丹
(江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214122)
吴梦窗与魏峻交游考辨
孙 虹 冉 丹
(江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214122)
文章主要考证了吴梦窗淳祐四年(1244)至淳祐六年(1246)在绍兴知府史宅之幕中时,与郡马魏峻(尚理宗亲姊四郡主)的交往。梦窗此时家眷寓居苏州,入幕地为绍兴,而魏峻任职地苏州,寓居地(荣邸甥馆)绍兴,两者参差相合。
重回二人交往的历史遗地,可以系定梦窗三首赠词的作年。
吴梦窗;魏峻;苏州西楼;绍兴望湖楼
吴文英,号梦窗,鄞县(宋属庆元府,本明州,又称四明)人,晚宋著名词家。考证梦窗的行谊及交游,最重要的成果是朱祖谋《梦窗词集小笺》、杨铁夫《吴梦窗词笺释》、夏承焘《梦窗词集后笺》(简称朱笺、杨笺、夏笺)。笔者推进前贤研究成果,已考证出梦窗生于嘉泰二年(1202),至迟在绍定五年(1232)31岁时已入苏州仓幕,淳祐四年(1244)43岁时卸幕职寓越,入绍兴知府史宅之幕中,淳祐六年(1246)至淳祐九年(1249)随史氏再入杭京幕中。约在淳祐三年(1243),梦窗家眷已定居吴郡,所以梦窗入史氏绍兴幕府期间,常往来于苏州、绍兴两地①。梦窗这一时段的行踪,可以明晰赠魏峻词作的时空定位。
据《宝庆四明志》(卷10)、《吴郡志》(卷11)等记载,魏峻,号方泉,四明人,嘉熙二年(1238)周坦榜进士。历任两浙转运司运判、转运副使、兵部侍郎、知平江府兼浙东转运使、刑部侍郎等职。卒于淳祐六年(1246)。
梦窗淳祐五年(1245)有赠魏峻的词作《声声慢·寿魏方泉》:
莺团橙径,鲈跃莼波,重来两过中秋。酒市渔乡,西风胜似春柔。宿舂去年村墅,看黄云、还委西畴。凤池去,信吴人有分,借与迟留。 应是香山续梦,又凝香追咏,重到苏州。青鬓江山,足成千岁风流。围腰御仙花底,衬月中、金粟香浮。夜宴久,揽秋云、平倚画楼。
周密《癸辛杂识后集》:“魏峻字叔高,号方泉,娶赵氏,乃穆陵亲姊四郡主也(理宗第六,福王第八)。”②魏氏淳祐四年(1244)至淳祐六年(1246)曾知平江府。《吴郡志》(卷11):
魏峻,朝散大夫,集英殿修撰,知平江府兼两淮、浙西发运副使,节制许浦都统司水军。淳祐四年四月二十六日到任。八月,以经筵彻章转朝请大夫。五年四月,御笔除宝章阁待制,赐带。八月,招籴及数转朝议大夫。十二月,磨勘转中奉大夫。六年,又以招籴转中大夫。三月十三日御笔除刑部侍郎。[1]
朱祖谋、夏承焘皆笺引词写于淳祐五年(1245):
朱笺:《吴郡志》:魏峻,知平江府。淳祐四年四月到。六年三月,除刑部侍郎。按武衍《适庵馀稿》哀魏方泉诗云:“每见中吴士,多称太守贤。”又云,“诏下催归觐,人传便尹京。班才联从橐,庭忽舞铭旌。”盖秩满归朝而卒,梦窗此词犹其重莅吴中作,故有“吴人有分”云云;若《水调歌头·赋方泉望湖楼》词,则为其已至京师时矣。[2]
夏笺:据朱笺,方泉淳祐四年四月到苏州任。词云“两过中秋”,盖淳祐五年在吴作。[3]
《声声慢》确实写于淳祐五年,但还有可以补苴之处。首先,词中“围腰”三句实写魏氏生日时间在桂花盛开的八月,虚及此年四月朝廷赐带之事。集中另有赠吴潜词《江神子》词题为“送桂花。吴宪时已有检详之命,未赴阙”,其中有句曰:“宝粟万钉花露重,催赐带,过垂虹。”“粟”形容桂花。桂花密密匝匝,恰似腰带上嵌满珠宝,句中错综镶嵌“万钉宝带”四字也能旁证。宋代服带制度见《宋史·舆服五》:
太宗太平兴国七年正月,翰林学士承旨李昉等奏曰:“奉诏详定车服制度。请从三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上服金带……恩赐者不用此制。荔支带本是内出以赐将相,在于庶僚,岂合僭服?望非恩赐者,官至三品乃得服之。”景德三年,诏通犀、金、玉带,除官品合服及恩赐外,馀人不得服用。[4]
据钟振振《读梦窗词札记》,《江神子》词题中的“吴宪”是吴渊,“检详”是吴渊赴任的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之职。此职南宋时为从六品,除恩赐外,不能佩服嵌有金玉的宝带;吴渊此年并无赐带之事,所以词作以时令所开的桂花作为比喻,并引申比拟为朝廷催促吴渊从苏州赶紧启程并示以恩宠的宝带。而魏峻则实有赐带之宠,所以《声声慢》“围腰”三句以桂花喻宝带是虚中纪实:既实指中秋时令桂花,也指皇帝所赐宝带上的装饰。此与上引《吴郡志》五年四月魏氏赐带经历相符,故可确证此词写于淳祐五年(1245)八月仲秋。
其次,词中“重来”不是朱笺“重莅吴中”的意思,查《吴郡志》(卷11)“牧守”,魏峻仅有一次莅吴仕历。梦窗造辞惯用“倒、揉、碎三法”[5],“重来”意缀下阕“香山续梦”“凝香追咏”,是对苏州郡守例能作诗的追述,而以白居易、韦应物为其中翘楚。“香山”即白居易。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宝历元年(825)年曾为苏州刺史。《旧唐书·白居易传》:“宝历中,复出为苏州刺史。”“会昌中,请罢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致仕。与香山僧如满结香火社,每肩舆往来,白衣鸠杖,自称香山居士。”[6]“青鬓”二句,化用白居易《咏怀》诗意:“苏杭自昔称名郡,牧守当今当好官。两地江山踏得遍,五年风月咏将残。”“凝香”出自韦应物诗。韦应物贞元四年(788)曾为苏州刺史,写《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诗,“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一联是诗中名句,并成为苏州熟典。刘禹锡也是白居易之后能诗郡守。其诗《八月十五日夜半云开然后玩月因书一时之景寄呈乐天》中 “开城邀好客,置酒赏新秋,影透衣香润,光凝歌黛愁”,即从韦诗脱化。刘氏《白舍人曹长寄新诗有游宴之盛因以戏酬》更有“苏州刺史例能诗”之句。“续”“追”云云,意思是魏峻文采风流恰似当年白居易等文章郡守,使得苏州再次出现大宴西楼的盛况。魏峻进士出身,其诗不传,能诗之事仅见《姑苏志》中“且自赋诗”(详后引)一语。
另外,前引朱夏二笺皆未详祝寿宴席的具体地点。今考赠词写于平江府郡治中的西楼即观风楼。《吴郡志》(卷6)详载平江府郡治建筑及西楼沿革:
郡圃,在州宅正北,前临池光亭、大池,后抵齐云楼,城下甚广袤。……郡治旧有齐云、初阳、及东西四楼,木兰堂、东西二亭、北轩、东斋等处。今复立者,惟齐云、西楼、东斋尔。[1]51
西楼,在郡治子城西门之上。唐旧名西楼,后更为观风楼,今复旧。绍兴十五年,郡守王重建。二十年,郡守徐琛篆额。下临市桥,曰“金母桥”,亦取西向之义。[1]63
西楼是宴饮胜地。白居易《西楼喜雪命宴》、《城上夜宴》,刘禹锡《八月十五日夜半云开然后玩月因书一时之景寄呈乐天》皆载西楼宴客之事。西楼与齐云楼皆巍峨高耸,末二句“揽秋云、平倚画楼”,化用杨备《观风楼》“观风危堞与云齐,楼下开门画戟西”句意。魏峻与西楼颇有渊源,《姑苏志》(卷二十二):“淳祐中,魏峻大修之,取白公诗表其下曰‘柳桥槐市’,且自赋诗。”[7]魏峻表额据白居易《西楼喜雪命宴》“散面遮槐市,堆花压柳桥”句意。武衍《哀魏方泉》云:“心醉西楼月,身飞北阙天。那知人事异,梦绝柳桥边。”可证魏方泉屡于此地宴客。“西风胜似春柔”,隐伏柳条。西楼傍柳,刘禹锡《到郡未浃日登西楼见乐天题诗因即事以寄》有“楼依新柳贵”之句。“夜宴”三句,回应韦应物诗中郡斋之宴,并运化杨备《观风楼》诗,明示宴饮地点。
因为《声声慢》写于苏州,所以词中多用苏州熟典。“莺团橙径”,写苏州洞庭山莺黄色的霜橙累结于枝头,橙树行列成径。《吴郡志》卷30:“绿橘,出洞庭东西山,比常橘特大。未霜深绿色,脐间一点先黄,味已全,可噉,故名绿橘。……《芝田录》云:韦苏州《寄橘诗》云:‘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盖《南史》有人题书尾曰:‘洞庭霜橘三百颗’,韦正用此事。”[1]438鲈跃莼波,也是苏州特产鲈脍莼羹。《晋书·文苑列传》:“(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8]鱼丝与金橙细缕拌食,是苏州美食,号称东南佳味。《锦绣万花谷》前集卷36引《隋唐嘉话》:“南人鱼脍以细缕金橙拌之,号为‘金齑玉脍’。隋时吴郡献松江鲙,炀帝曰:‘金齑玉脍,东南佳味也’。”③苏轼《金橙径》曾描写这两种食物搅拌后的相得益彰:“金橙纵复里人知,不见鲈鱼价自低。须是松江烟雨里,小船烧薤捣香齑。”《东坡诗集注》赵彦材注曰:“鲈鱼所以为鲙,金橙所以为齑,(松)江之鲈,江南所称也。此之谓金齑玉鲙。”[9]
梦窗淳祐六年(1246)又有赠词《声声慢·饯魏绣使泊吴江,为友人赋》:
旋移轻鹢,浅傍垂虹,还因送客迟留。泪雨横波,遥山眉上新愁。行人倚阑心事,问谁知、只有沙鸥。念聚散,几枫丹霜渚,蓴绿春洲。 渐近香菰炊黍,想红丝织字,未远青楼。寂寞渔乡,争如连醉温柔。西窗夜深剪烛,梦频生、不放云收。共怅望,认孤烟、起处是舟。
夏、杨二氏据前引《吴郡志》“(淳祐六年)三月十三日御笔除刑部侍郎”一语,以“绣使”为魏氏“刑部侍郎”之职。
夏笺:绣使即魏方泉。《吴郡志》:“魏以淳祐六年三月,除刑部侍郎。”词记春景可证。[3]166
杨笺:《汉书》:使暴胜之等绣衣持节,督天下盗贼。魏为刑官,故称绣使。(“渐近”三句)言此时已近端节。“红丝”是缠臂之物,今以织回文锦字。未远者,去端节未远也。三月命下,想此行在四月底时。[10]
夏笺、杨笺可辨者如下。首先,绣使,即绣节。不仅可称提刑,亦可称仓台官。《朝野类要》卷3《外台》:“安抚、转运、提刑、提举,实分御史之权,亦似汉绣衣之义,而代天子巡狩也,故曰‘外台’。”[11]也就是说,受朝廷委派,对地方有监察之权的官员方可称“绣使”,而地方郡守及在朝任官不出巡者绝不可称“绣使”。所以“提刑”仅指各地提刑司长官,而不指京中刑部官员。前引《吴郡志》载魏峻任平江府时兼两淮、浙西发运副使。据《姑苏志》(卷12),知任上又升为发运使:“淳熙(祐)六年,发运使魏峻疏至和塘,东自夹潮塘,西至戴墟浦,亘四十余里,又立栅三十二以为禁防。”[7]184~185发运使是转运使的别称,故知词题中的“绣使”所指为魏氏发运使兼职而非指京朝官刑部侍郎。
其次,此词具体写作时间是淳祐六年(1246)初夏四月下旬,夏笺“词记春景”略误。据《宋史全文》(卷34):“(闰四月)庚戌,刑部侍郎兼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魏峻对言:‘人主震服天下,曰断而已。’上曰:‘谋之欲同,断之欲独。若以大公至正行之,则断在其中矣。’”[12]庚戌,为闰四月二十二。正与词中临近“香菰炊黍”“红丝织字”端午节令相合。《吴郡志》(卷11)载魏氏继任为徐鹿卿,“五月十一日到任,交割府事。”[1]156据知魏氏未等继任到职交割府事即已离开平江府,赠词写于吴江垂虹亭饯行魏峻前往履新时。
梦窗淳祐四年(1244)至淳祐六年(1246)入绍兴知府史宅之幕中,因家眷在吴,常往来于绍兴、苏州两地,其间在苏州与魏峻的交游已如前所述。值得注意的是,前贤时彦都忽略了梦窗与魏峻在绍兴的交游。据《癸辛杂识》,魏氏尚荣邸四郡主,绍兴府邸中有赘婿入住的“甥馆”:“(魏峻)庚午岁得男,小字关孙,自幼育于绍兴之甥馆,实慈宪全夫人之爱甥也。”④另据《宝庆续会稽志》(卷1),知梦窗作为幕僚的居住地在府署建筑群中延桂阁之下:“延桂阁。在清思堂之侧,前有岩桂甚古,守赵彦倓建。王补之摘杜子美‘赏月延秋桂’之句以名。楼之下为寝处燕坐之所,便房夹室悉备,盖馆士所寓之地也。按:汪纲更新之,且添创他屋及庖湢之所,居者颇以为便。”[13]
梦窗在绍兴的赠词是《水调歌头·赋魏方泉望湖楼》:
屋下半流水,屋上几青山。当心千顷明镜,入座玉光寒。云起南峰未雨,云敛北峰初霁,健笔写青天。俯瞰古城堞,不碍小阑干。 绣鞍马,软红路,乍回班。层梯影转亭午,信手展缃编。残照游船收尽,新月书帘才卷,人在翠壶间。天际笛声起,尘世夜漫漫。
对于望湖楼,吴熊和《唐宋词汇评·编年》、吴蓓《梦窗词汇校笺释集评》都认为所在地为杭州:
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此词当淳祐六年(1246)魏峻官刑部后作。[14]
望湖楼:《咸淳临安志》卷32:“在钱塘门外一里,一名看经楼,乾德五年钱忠懿王建。”潘阆、苏轼、王安石皆有望湖楼诗。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有“望湖楼下水如天”之句,《宿望湖楼再和》有“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之句,可与此词景色参看。[15]
其实,此是绍兴府治(在会稽郡,宋时与山阴同城而治)建筑群中的望湖楼,这座望湖楼建于可以俯瞰的“古城堞”之上。绍兴府郡宅沿卧龙山体(又称种山、重山)而建,地形特别,西面北面以卧龙山体为屏障,东面南面建有城墙,南城墙距镜湖仅百余步;望湖楼正是太守向传式建于子城南面古城墙上的亭阁。此楼背山面湖,寒翠扑人。《嘉泰会稽志》(卷1):
《旧经》云:子城周十里,东面高二丈二尺,厚四丈一尺。南面高二丈五尺,厚三丈九尺。西北二面皆因重山以为城,不为壕堑。嘉祐中,刁约守越,奏修子城,记云:城成,高二十尺,北因卧龙山,环属于南,西抵于堙尾。……(《吴越春秋》)又云:城南近湖,去湖百余步。会稽治山阴以来,此城即为郡城。[16]
(向传式)又于城上起望湖楼[案向公《渌波亭》诗云:“城上兴崇构,林端露半梯。”注云:(西)园枕郡城,予因建楼其上以望湖山也]。[16]6174
唐宋时绍兴府(唐称越州)的行政或军事长官也如苏州郡守多为名流,下文涉及的元稹、蒋堂、张伯玉、程师孟皆列其中(仅有杨时为属县萧山县令)。引词中除“古城堞”“小阑干”特指之外,“流水”“青山”“千顷明镜”甚至“千峰写秀”,在宋代蒋堂《寄题望湖楼》、杨时《望湖楼晚眺》及唐代元稹写在浙东观察使任上的《春游》等诗作中都有过相似的描写:
城上危楼势孤峙,楼头尽见湖中水。水色澄明游者多,古来雅以鉴为比。家家画舫日斜归,处处菱歌烟际起。清涟蒙润一都会,碧底涵空三百里。溥哉利及镇东人,而我常嗟马臻死。今滋史君多感慨,所以望湖心不已。频登雉堞追古往,盛集宾朋为宴喜。楼南极目芙蓉花,万叠红英照千骑。(蒋堂)
斜日侵帘上玉钩,檐花飞动锦文浮。湖光写出千峰秀,天影融成十里秋。翠鹬翻风窥浅水,片云随意入沧洲。留连更待东窗月,注目晴空独倚楼。(杨时)
镜水波犹冷,稽峰雪尚残。……无人知此意,闲凭小阑干。(元稹)
引词下阕“残照”三句,可与张伯玉《鉴湖晩归》描写游湖盛况参看:“会稽太守无事时,缓带长作渔樵嬉。大航平榻引宾从,谈笑晩从湖上归。湖边居人望簇簇,湖岸花木情依依。环峰晻霭天四垂,渌水荡漾双红旗。城头叠角已平西,船上樽酒含馀辉。”引句又与杨诗山光水色中待月东窗的情景尤相仿佛。结句“天际笛声起,尘世夜漫漫”,正杨诗所运化杜甫《缚鸡行》“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句意。程师孟《秦少游题郡中蓬莱阁次其韵》也与下阕末五句情景仿佛:“湖暖水香春载酒,月寒云白夜闻笙。”
绍兴府治苑囿总称西园,著名建筑还有蓬莱阁、曲水阁等,分别见《宝庆会稽续志》(卷1)、《嘉泰会稽志》(卷1):
(蓬莱阁)其名以“蓬莱”者,盖《旧志》云蓬莱山正偶会稽。[13]13~14
(蒋堂)乃辟金山神祠作正俗亭(以淫祀,斥其神,即其祠以建亭),既又为曲水阁(凿渠引湖水入,屈折萦纡,激为湍流,阁踞其上),有流觞亭、茂林亭(并取永和兰亭故事)。[16]6173~6174
宋人对蓬莱阁、曲水阁的描写与引词内容相关涉,可以旁证词中望湖楼所在地。如以“千峰”形容会稽诸山,以“翠壶”形容翠蓬仙境。
秦观《次韵公辟会蓬莱阁》:路隔西陵三两水,门临南镇一千峰。
曾几《绍兴帅相汤公会五客蓬莱阁登望海亭属某赋诗》:秦望极高秀,千峰散江湖。
范成大《浙东参政寄示会稽蓬莱阁诗轴次韵寄题》:尘埃不隔壶中境,功业犹关物外身。
林概《题曲水阁》:石泉寒绕涧,山木翠和春。秀入壶中望,幽凝物外身。
刘述《题曲水阁》:东山如未起,好住小蓬莱。
由于梦窗入幕绍兴府的时间始自淳祐四年(1244)冬至,淳祐六年(1246)三月,史宅除工部尚书,梦窗随幕杭京;而魏峻淳祐四年四月至淳祐六年三月皆在苏州知府任上。魏氏旬假探亲于绍兴,应有陪游郡守、登城望湖之游赏。引词虽然未明具体时间,但显然不写于冬春时节,所以仅能写于淳祐五年(1245)。
集中另有《沁园春·冰漕凿方泉,宾客请以名斋,邀赋此解》属于《铁网珊瑚》新词稿16首之一,郑文焯、夏承寿考证写于癸卯即淳祐三年(1243)⑤。词题谓方泉以名斋,而古人多以斋为号。梦窗交游中以方泉为号,且任漕运之职者,仅有魏峻。据《咸淳临安志》卷50:“(魏峻)淳祐元年,运判。二年升副。三年除右史(司)兵部侍郎。”[17]据知梦窗写此词时魏氏尚在转运副使职上,转运司正掌漕运。魏氏极有可能以方泉名斋后再以为字号,前引《水调歌头·赋魏方泉望湖楼》写于淳祐五年(1245),时在《沁园春》之后,也与是考相合。
注释:
①参见拙文《吴梦窗年谱》《吴梦窗与史宅之交游辨证》,《词学》26辑、28辑。文中未便详说的考证结论皆出此二文,以下不一一注明。
②周密《癸辛杂识》,中华书局,1988,58页。孙按:穆陵,即理宗。福王即赵与芮。度宗即位后,咸淳三年晋封福王。
③佚名《锦绣万花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第300页。今见刘餗撰、程毅中点校本《隋唐嘉话》,有节略。
④《癸辛杂识》,第58页。庚午,嘉泰三年(1210)。引词中“绣鞍马”三句,即写以魏氏郡主驸马的身份享受诸王殊荣。《宋史·舆服·二》:“旧制诸王视宰相用绣鞍鞯。政和三年,始赐金花鞍鞯,诸王不施狨坐。”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第11册第3513页。
⑤参见郑文焯《梦窗词校议》,《梦窗词集》,台湾广文书局 1971年 ,第401页;夏承焘《吴梦窗系年》,《夏承焘集》第1册,浙江古籍、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464页。
[1]范成大.吴郡志[M]. 陆振岳,校点.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156.
[2]朱彊村.梦窗词集小笺[M]//彊村丛书:第5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4431~4432.
[3]夏承焘.梦窗词集后笺[M]//夏承焘集:第2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66.
[4]脱脱.宋史:第1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3565.
[5]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记[M]//夏承焘集:第6册.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29.
[6] 刘昫.白居易传[M]//旧唐书:第13册.北京:中华书局,1975:4353、4356.
[7]王鏊.姑苏志[M].台北:学生书局,1986:283.
[8]房玄龄.晋书:第8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4:2384.
[9]王十朋.东坡诗集注[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9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558.
[10]杨铁夫.吴梦窗词笺释[M].陈邦炎,校点.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256~257.
[11]赵升.朝野类要[M].北京:中华书局,1985:39.
[12]佚名.宋史全文:下册[M].李之亮,校点.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2271.
[13]张淏.宝庆续会稽志[M].北京: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 影印清嘉庆13年(1808)采鞠轩刻本:第1卷:12.
[14]吴熊和.唐宋词汇评[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3411.
[15]吴蓓.梦窗词汇校笺释集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427.
[16]施宿.嘉泰会稽志[M]//中国方志丛书:第54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6164.
[17]潜说友.咸淳临安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479.
Reflections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Wu Mengchuang and Wei Jun
Sun Hong Ran Dan
(School of Humanities,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14122)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Wu Mengchuang, who served as a consultant to Shi Zhaizhi, the magistrate of the prefecture of Shaoxing from 1244 to 1246, and Wei Jun, the husband of an infanta. During that period, Wu Mengchuang lived in Suzhou and worked in Shaoxing while Wei Jun lived in Shaoxing and worked in Suzhou.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se interactions, the three pieces of ci poetry presented to Wei Jun can be dated back.
Wu Mengchuang, Wei Jun, West Building in Suzhou, Lake-view Building in Shaoxing
2014-04-10
本文为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10YJA751066)系列成果之一。
孙 虹(1957-),女,安徽太平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宋代文学。冉 丹(1990-),女,四川重庆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I206.2
A
1008-293X(2014)03-0001-06